文/張智全
地產中介金融須鍍上法治金身
文/張智全
背景:近年來,隨著房價的走高,二手房市場也日益火爆,大量聚集的資金,讓“房地產中介+金融+互聯網”的模式越來越吃香。然而,由于地產中介金融服務繞過了商業銀行的貸款機制,導致資金的流動缺乏有效監管,潛在的風險無處不在。依法規范地產中介機構的金融服務活動,顯得十分緊迫(3月21日《法制日報》)
地產中介提供金融服務,其初衷是為了促銷房產,但客觀上卻解決了購房者首付資金不足的燃眉難題。從全國各地地產中介推出的金融服務模式來看,購房者只需具備“年齡22-60周歲”“家庭收入穩定,信用良好”等條件,即可申請一定額度的貸款。相對于正規商業銀行的貸款條件,其門檻可謂低之又低。同時,不少地產中介金融平臺還和房地產電商聯手,讓購房者更便捷地獲得周期較短、額度不大的貸款,地產中介金融服務也因此更加火爆。
地產中介金融服務較低的貸款門檻,無疑為推動房產交易、方便消費者輕松圓成住房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在當前房產庫存嚴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現實語境下,地產中介金融服務顯然更容易受到購房者熱捧。然而,“福兮禍所伏”,地產中介金融服務潛在的風險不容忽視。一方面,購房者因為風險意識缺乏,很容易為“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地產中介金融服務所忽悠,中介機構侵占、挪用購房者交易資金的現象層出不窮;另一方面,地產中介金融平臺繞過了商業銀行的貸款機制,使得很多資金的流動得不到有效監管,加之信用擔保機制形同虛設,不少地產中介金融平臺為提高知名度,以貼息或免息的方式,誘導購房者借貸,嚴重擾亂了金融市場程序。
更令人擔憂的是,目前我國還沒有對地產中介金融服務形成有效的監管體系,直接導致了該行業的野蠻無序生長。目前,我國金融領域管理實行分業管理模式,銀行監督、證券監督、信托監督、保險監督分屬各個機構,因地產中介金融服務的監管涉及多個部門,這種分頭管理模式實際上不能對進入地產中介金融服務平臺的資金進行有效監管,更是放大了金融風險,令購房者防不勝防。
地產中介金融服務領域亂象頻仍,折射出一種利益博弈的非正常狀態,與現代法治追求的目標相去甚遠。在利益多元的現代社會,不同的利益主體難免發生沖突,而解決沖突的最有效辦法,就是將其納入法治化軌道,讓其在法治軌道上公開博弈,從而達到一種良性、合理又公正的利益分配狀態。在地產中介金融服務風險隨時都可能放大、給購房者帶來不可估量損失的情況下,給地產中介金融服務鍍上法治金身,自然是題中之義。
從本質上說,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任何經濟行為,都必須在法治軌道上運行,地產中介金融服務也不例外。只有根植于法治的沃土,才能確保其茁壯成長,避免其劍走偏鋒,成長為危害市場經濟的毒花異草。面對地產中介金融服務行業的種種亂象,必須為其開出“法治處方”。當務之急,應就行業門檻的準入、風險監測和預警機制的建立與完善,從法律層面予以明確,以此確保地產中介金融服務在法治軌道上規范運行。
法治是社會治理的糾偏器,就地產中介金融服務而言,依法給其鍍上法治金身,無疑是首選。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央行副行長潘功勝在記者會上表示,央行將結合即將開始的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活動,對房地產中介的金融業務進行清理和整頓,明確傳遞了依法規范地產中介金融服務的積極信號,讓購房者看到了終結地產中介金融服務風險的曙光。經過法治鍍身的地產中介金融服務,真正成為促進房地產消費的嶄新平臺,也就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