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俊廷
培育規則意識 建設法治社會
文/姚俊廷
法治是人類社會自然選擇和實踐理性的結果,也是我國多年來歷史經驗的總結,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2010年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正式形成。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從整體上實現了有法可依。這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成就,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依法治國事業邁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中國法治的發展方向,將從形成“法律體系”向形成“法治體系”轉變。
構建法治體系的關鍵,是法律得以準確、有效和全面的實施。相對于法律的制定,法律的實施及其預期實效的獲得更難,法律的制定不意味著法治社會的建成;同樣,法律的實施也不意味著法律秩序的實現。公民樹立規則意識,自覺服從與遵守法律,對于法律秩序的建構意義重大。規則意識是法律秩序的基礎,法律秩序的形成簡單來說就是大家都能守規則、按規則辦事,我們的問題不是沒有規則,而是規則意識的淡薄與缺失。
現實中,不乏視規則為兒戲,藐視規則者,亦不乏千方百計尋找規則漏洞,規避規則者。在一些人看來,規則似乎只是“說說而已”,“紙上的東西”,甚至以“逾越規則”為能。對國家法律、法規總是持一種“觀望”的態度,“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先看看是不是“動真格的”。“中國式過馬路”即是一個“中國式違法”的形象類比。盡管規則也可能有不完善或需要修正的地方,但它只構成我們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方向,而不成其為不遵守規則的理由。
法治要求規則必須遵守。法律不能形同虛設,凡規定的規則即應落到實處。如果“有規則就有例外”,規則成為給人看的擺設,法律的公信力則可能因此而大打折扣,法律的嚴肅性、穩定性和權威性將不復存在。法治現代化說到底是人的現代化,是人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的現代化,是規則意識內化為個人行為的過程,是一種社會大眾積習而成的行為方式的改變和新的行為習慣的養成。
我國有著數千年的封建歷史,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宗法家長制的社會結構、以權勢為核心的政治模式、農耕宗法性的意識形態等使得傳統文化具有泛道德化的特點。儒家文化是一種實質合理性文化,強調或倚重制度的內在價值,對形式化或工具合理性的要求較低,制度化或操作性的意識相對較弱。相應地,導致現代法治所要求的形式理性化的成份較少,規則理念淡薄。同時,伴隨著中國社會結構的轉型、市場經濟的沖擊,人們的觀念意識無形中發生著嬗變。市場經濟的特點在于追逐利益的最大化,一些市場主體唯利是圖、損人利己、道德滑坡、規則意識差等報道常見諸媒體,為人詬病。這也不同程度地考驗和沖擊著人們的規則意識和規則行為。必須強調,公權力主體是否講規則、守規則對社會公眾的影響更大更明顯。目前,有的地方和部門制度執行不力,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上種種執法者違法甚至犯罪的結果,將會不同程度地造成公民對法律規則及其適用的不同程度的失望、不信任和不服從,對公民法律意識或法律信仰的形成是一種無形的侵蝕與破壞。
因此,提升公民的法治精神,培育公民的規則意識,即成為一個刻不容緩的時代課題。社會成員的規則意識越強、素質越高,社會運行成本就越小。要在普法教育和法律實踐中樹立公民的權利義務觀念。在法治社會,公民既要有權利意識,也要有服從法律、遵守規范的守法意識。法律意識的鍛造在于公民學法、知法、懂法、守法。法律的實施,既要靠自律,更要靠他律;既要靠公民自身的社會責任感、道德感,也要靠制度化的約束與管理。因此,要進一步完善法律規則、加強制度化建設,使違法者承擔必要的法律責任,信賞必罰,樹立規則的權威。
要切實提升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的公信力,從制度上保障行政行為的合法、合理性,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與檢察權。進一步厘清政府權限,推進權力清單制度,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真正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全面推進司法制度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加強法律監督,增強執法與司法的透明度。要努力保持民意表達和政策反饋渠道的暢通,不斷完善公眾提出意見建議、舉報、投訴、復議、申訴、信訪等溝通救濟方式,及時予以回應,對執法、司法過程中出現的偏差進行修正。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努力建設人們滿意的廉潔政府、服務政府、法治政府。
領導干部和國家公務人員更應有規則意識。各級領導干部在推進依法治國方面負有重要責任,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法律的公信力,固然體現為政府的公信力,但在最直接的意義上,則體現為領導干部及其國家公務人員的公信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領導干部及其國家公務人員應切實提高自身的素質、能力和水平,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尊重規則、遵守規則、敬畏規則。執法或司法部門在日常工作中嚴格按照法律規則辦事,同時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提升法律公信力、推動法治社會建構的具體而形象的法制宣傳。
從長遠來看,法治社會的達成要注重建構人們的法律情感。人的行為選擇,可能是一個經濟人視角的成本收益的比較,也可能是一個純粹感性的選擇,或者出于一個傳統或約定俗成的習慣。這種表征人們對于規則或法律心理態度的不同層次,哈特稱之為法律的“內在觀點”或法的“外在觀點”。“人的選擇行為不僅可以由理性思維支配,而且也可以由感性意識支配,并且后者有更基礎的支配作用。”我們應注重并努力建構人們對法律的親近與情感,要使行為者成為“接受這些規則并以此作為指導的一個群體成員”,而不是僅僅作為一個置身這些規則之外的觀察者。我們需要在制定“良法”的基礎上,逐步地提升法律公信力,提高全社會的規則意識,尤其是公權力機關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通過營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圍,切實讓人們在生活實踐中感悟到法律的公平公正。無疑,這將最終有益于公民法律意識的提高和法律信仰的形成。這樣,“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亞里士多德語)將不只是一個美好的理想,也會在全社會的努力下逐步地成為法治現實。公安機關要樹立民生導向,以執法效果、社會效果雙提升為要求,將執法為民的理念融入具體的執法實踐當中。
(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法治現代化說到底是人的現代化,是人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的現代化,是規則意識內化為個人行為的過程,是一種社會大眾積習而成的行為方式的改變和新的行為習慣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