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坤
中國古代四大名橋
文 沈坤
中國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橋編織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連接著祖國的四面八方。我國古代橋梁的建筑藝術,有不少是世界橋梁史上的創舉,充分展現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洨河上。因趙縣古時曾稱作趙州,故有此名。趙州橋是隋朝石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距今已有近1400年,是世上現存最古老最雄偉的石拱橋。趙州橋只用單孔石拱跨越洨河,石拱的跨度為37.7米,連南北橋堍(橋兩頭靠近平地處),總共長64.4米,拱頂寬9米。采取這樣巨型跨度,在當時是一個空前的創舉。趙州橋不僅技術水平很高,而且造型藝術也很優美。它的弧形平拱和敞肩小拱,巨身空靈,雄偉而秀逸,穩重且輕盈。橋兩邊的欄板和望柱上,雕刻著各種蛟龍、獸面、竹節和花飾等,刀法蒼勁有力,風格豪放新穎。宋人杜德源有詩贊頌安濟橋“駕石飛梁盡一虹,蒼龍驚蜇背磨空”;元代劉百熙有詩贊“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
盧溝橋是位于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上的聯拱石橋。該橋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成于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11個拱券洞門悠然臥在波瀾之上,每個橋墩前的分水尖,像把利劍伸向興風作浪的孽蛟,迫使它馴服地從洞門流過。此即盧溝橋上著名的“斬龍劍”(或稱斬凌劍)。橋上兩側共有1.4米高的望柱281根。兩柱之間由刻著花紋的欄板相連。每個望柱頂端都有一個大獅,大獅身上雕著許多姿態各異的小獅。橋上的石獅(包括橋東端代替抱鼓石的兩個大獅,華表蓮座上4個坐獅,281根望柱頂端的大獅及198個大獅身上的小獅)總數為485個。橋東端有碑亭,石碑正面為乾隆書“盧溝曉月”四字,背面為乾隆書盧溝橋詩。橋畔兩頭還各筑有一座正方形的漢白玉碑亭,每根亭柱上的盤龍紋飾雕刻得極為精細。盧溝橋以其精美的石刻藝術享譽于世。
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洛陽橋,位于泉州東郊的洛陽江入海處,即古代萬安渡,故又名萬安橋,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的開端。洛陽橋是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造的工程。從北宋皇祐五年(公允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
洛陽橋的建造,是對世界橋梁科學的一大貢獻。造橋工匠創造了一種直到近代才被人們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形基礎,就是沿著橋的中軸線拋置大量石塊,形成一條連接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船形墩。同時采用“激浪漲舟,浮運架梁”的妙法,把一條條重達數噸的大石板架在橋面上。他們又在橋下養殖大量牡蠣,把橋基石和橋墩石膠合凝結成牢固的整體。這就是造橋史上最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
洛陽橋因天災和戰爭曾受到嚴重破壞;1993年3月至1996年10月,國家撥出600多萬元專款,實施洛陽橋保護修復工程。現橋長731.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保存和修復了很多文化遺跡。
廣濟橋又稱湘子橋,位于廣東省潮安縣潮州鎮東,橫臥在滾滾的韓江之上,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鬧市,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壯麗迷人。廣濟橋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歷時57年建成,全長515米,該橋用花崗石塊砌成,中段用18艘梭船聯成浮橋,能開能合,當大船、木排通過時,可以將浮橋中的浮船解開,讓船只、木排通過,然后再將浮船歸回原處。它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開關活動式大石橋。橋上有望樓,為我國橋梁史上所僅見。
責編/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