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國
?
精準扶貧,河南新省長最看重什么?
楊建國
4月10日至11日,剛剛走馬上任的河南省省長陳潤兒,將首次調研地點選在了盧氏縣。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陳潤兒本次調研的主題非常明確:精準扶貧。其實,本次行程安排背后透露出的重視程度和決心,正好與全國正在開展的脫貧攻堅力度契合。作為“十三五”開局之年,2016年之于精準扶貧,已經到了“等不得、慢不了、拖不起”的重要節點上。在這場必須“取勝”的脫貧攻堅戰中,陳潤兒最看重的是什么?
陳潤兒在本次調研中,關于精準扶貧,重點講了三個問題。首先就是信心,河南各貧困地區具備了脫貧的優勢、基礎與機遇;其次是方法,無論是“長短結合”,還是鼓勵發展“互聯網+”扶貧,都是在“手把手”地教扶貧工作者如何具體開展精準扶貧;再次是機制,有考核,有激勵,更有約束,為脫貧攻堅戰“保駕護航”。
如果將本次調研放到全國脫貧攻堅的大背景下,就更能看出,這些舉措順應了當前扶貧工作出現的新趨勢: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貧窮,更多地利用市場的力量,變過去“撫農”為真正的“扶貧”。
正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標志著我國發展邏輯開啟了“承前啟后”的變化一樣,“精準扶貧”的提出,也意味著扶貧工作步入了向更加精細、系統、科學的方向轉型的關鍵階段。過往扶貧工作中呈現出的“盆景”式、“漫灌”式、“輸血”式等傳統模式,從目標到制度再到配套,針對性都不強。而“精準扶貧”正是一種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
所謂“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貧窮”,是除了“精準”對待具體的貧窮人口之外,還應有全面、系統、深入的眼光,來審視貧窮的根源。貧窮是動態的,暫時脫貧,治標不治本,只是按了“暫停鍵”;期望扶貧工作能“一勞永逸”,大約相當于“刻舟求劍”。貧窮的解決,只能靠發展,并且要將發展持續不斷植入當地的基因之中。
以陳潤兒調研為例,他提到了精準識別,強調一定要入戶識別,細化標準,不能憑印象,憑感情;他提了精準施策,異地搬遷、產業扶貧、生態補償、教育等相結合,對癥下藥,靶向治療;他提到了精確管理,既要落實責任,也要健全機制。
而這種發展的眼光與精準扶貧的結合,就是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貧困解決機制:從貧困人口識別,到扶貧方式多樣化與個性化,再到技能培訓、金融扶持等配套的建立和完善,缺一不可。而這套機制最終都指向一個詞:發展,而且是“靶向性”發展。
除了發展,“市場”是精準扶貧另外一個關鍵詞。在新一輪扶貧開發方式的創新中,既有不斷產生的包括土地托管、扶持資金折股量化、農村土地經營權入股等新的“玩法”,也有建立在本地優勢基礎上的特色產業的改造和升級。
以前者為例,湖南走在了全國的前列,通過采用直接幫扶、委托幫扶、股份合作三種幫扶模式相結合的形式,探索資產收益扶持制度,讓貧困人口分享更多資產收益。而對于后者,精準發展特色支柱產業成了最重要的一環。陳潤兒在調研中,就重點考察了依托當地資源的中藥材制劑產業扶貧、核桃產業扶貧項目。
當然,在精準扶貧中,來自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社會扶貧力量也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貴州為例,恒大、萬達在投入資金的同時,借助自身豐富的產業發展經驗,結合自身特長參與、設計扶貧開發,從多個領域多管齊下,全面激發了貧困地區、貧困戶脫貧的內生動力。
雖然在過去的“十二五”期間,河南實現了超過500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但面對“十三五”,“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以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總體目標,河南扶貧工作還面臨著諸多艱巨的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陳潤兒將調研的首站選在了盧氏,既打響了“十三五”河南整體脫貧攻堅的發令槍,也標志著河南精準扶貧工作正式邁入了新的節點。
基層黨建
TheBuildingOfGrass-rootsPa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