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林
論互聯網+背景下的人文學科教改
鄭艷林
伴隨著技術革命而來的互聯網+時代,影響了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面對互聯網+時代的風潮,高校應該立足學校定位,針對學生需求,探索出適合本校實際情況的教學改革道路。
互聯網+人文學科教改
伴隨技術革命而來的互聯網+時代,影響了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對高等教育而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焦慮的時代。互聯網在給學生提供海量資源,給教師提供教學平臺的同時,也讓高校對學校定位、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的科學性和權威性產生了懷疑。在這個變革的時代中,崛起的網絡教學平臺挑戰了高校的權威,海量的互聯網資源挑戰了教師知識的壟斷性。這意味著今后的課程改革只有導入互聯網思維,才能夠贏得學生的關注。
隨著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深入,互聯網在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已獲得大眾認可。但硬件和軟件的提升無力徹底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積弊,唯有教學理念的創新才是教改的必然出路。慕課的興起宣告了自主學習時代的來臨,也彰顯了教改的另外一種可能。慕課代表了互聯網時代學習的新模式,它既是一種全新的教學資源構建方式,也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習慣。慕課帶有互聯網的基因,以其內容豐富、時間靈活、方式多樣、參與性強等優勢贏得了學生的關注,“與其說慕課及其代表的E-learning帶來的最大參照是技術手段的革新,倒不如說是思維層面的啟迪。”[1]
長期以來,傳統人文學科的教學模式由于學科屬性的特點,強調系統基礎知識的學習,短于對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雖然也引進了自學輔導法、設計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合作學習法等異域教法,卻未能實現傳統人文學科教學效果的實質性提高。其根本原因是這些教法雖在教學理念、模式上有所創新,但局限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框架,在教學理念、資源共享和學習模式等方面未能突破傳統的窠臼。相反,慕課彰顯了互聯網的平等、開發、多元、互動的屬性,以嶄新學習模式和課程構成方式重構傳統教學方式的同時,也逐步顛覆了既有的教學理念,還給傳統人文學科的教改提供了思路。在互聯網時代,紙質的媒介變為了電子的媒介,靜態的文本知識轉化為動態的視頻信息。傳統文本不再是信息的唯一載體,甚至有被電子媒介取代的趨勢。網絡時代的知識結構也一改文本時代的靜態和層級性,在互聯網技術的輔助下變得更為網狀、動態和非層級性。知識載體的變革推動了學習模式的革命,伴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進步、網絡資源的豐富和碎片化學習模式的出現,全新的學習模式開始出現。可以預見,在不遠的未來,大部分教學活動將通過互聯網來展開,大部分的線下教育會被線上教育取代。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有著跨班級、跨地域、跨文化的優勢,更加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訴求,避免了傳統教學模式中師生關系不對等,師生溝通不暢的問題,雖暫時沒有全面取代傳統教育的可能,但已席卷全球,極大改變了傳統的教育版圖,甚至會對高校存在形態造成嚴峻的挑戰,已然倒逼國內外高校謀求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所以高校應當積極融入互聯網教育的變革中,以互聯網思維整合教學平臺,轉變傳統教學模式,既借鑒慕課的成功經驗,納外校的精品課程為己所用,也適時推出自己的特色課程,在互聯網化教育的浪潮中發出自己的聲音。
社會發展機制的變革必然推動學科的發展。工業時代給應用型學科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互聯網+時代也給人文學科提供了珍貴的發展機遇。由于人文學科自身獨特的特性,它的學科成果并不能直接推動經濟的發展,同時技術的發展也無法實現人文學科教學的技術性變革,這導致它遠不能如應用型學科一樣從工業化的發展中直接受益。互聯網+和此前的技術變革的區別是,互聯網+的變革源于技術,超越技術,在理念的革新下,實現了以互聯網為中心的重構,這正是當前人文學科教學改革中最為欠缺的。
在互聯網+時代中,傳統人文學科的教改在理念和技術上都是可行的,對學校、教師和學生有著積極的意義。第一,學校可以豐富自身的教學資源。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校局限自己的視野,把教學的流程固化在課堂之中,校園之內,沒有實現開放校園、教育自由的理念。在互聯網+時代中,這種教學管理模式必須改變,這需要學校在頂層設計上進行修改,對慕課、微課程等新興的教學模式實現政策傾斜,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的理念,搭建校際間的教學溝通平臺,探索大范圍的教學資源的整合渠道。此外,對于學校而言,降低教學運行的成本是非常明顯的。由于互聯網+教學對虛擬教學平臺的倚重,學校可以通過對傳統信息化設備的提檔升級,減少了實體教學設施的使用,實現教學成本的降低。第二,教師可以進行傳統的教學方式創新。眾所周知,傳統人文學科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有著單向講授太多,啟發性教學不夠,實踐性環節欠缺的問題,未能實質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在互聯網+時代中,由于教學資源的豐富性,知識的獲取渠道更為多元,網絡教學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個性化的選擇,教師也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面對這種變革,教師應當端正心態,擺正師生關系,關注學生的用戶體驗,將互聯網資源導入教學環節之中。由于互聯網+時代信息大爆炸的原因,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增多,但缺少信息的篩選技巧,加之碎片化閱讀的常態化,學生既不能篩選正確的信息,也無從把握知識的整體結構,造成了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的局面,這必然需要教師的針對性指導,可見新技術的出現并沒有完全取代教師,相反對教師的引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建立主動求知的學習模式,將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變為學生主動,教師引導的教學模式。第三,學生可以進行主動的個性化學習。在傳統的人文學科教學模式中,由于班級編成的原因,教學的進度完全一致,而小班化的教學又無法大面積推廣,造成面向學生特性的針對性教學無法實現。在互聯網+的時代,在技術的輔助下,學生可以打破傳統班級的設定,根據自己的需要,圍繞培養方案的設計來獨立選課,進行實現可視化、交互式、智能式的個性化學習。并且可以借助學習平臺,對學習進度進行精準的安排,同時實現就教學效果和教師進行實時的反饋。
互聯網+教育不是電子設備,網絡資源和傳統教學模式的簡單疊加,而是互聯網時代和教育的一個結合點。傳統的教學模式必然因互聯網的因素而發生巨變,也不是傳統教學模式和互聯網技術的簡單疊加。
第一,互聯網+時代的教育首先是知識更新的教育。加拿大關聯主義學者西蒙斯認為網絡時代的知識類似河流的水,呈現出“流”的特征。在傳統的紙媒體時代中,文本的層級和結構相對固化,其經典意義不容置疑。在網絡時代,知識的革新一如摩爾定律一樣,始終處于變化之中,知識更新的步伐變得迅速,半衰期也縮短,帶來知識構成的開放、碎片,也讓知識有了重組的可能。
第二,互聯網+時代的教育應該是網絡為主的教育。首先,教育模式的轉變。傳統人文學科的教學模式應當實現基于網絡平臺的教育,在信息獲取渠道多元化的同時,打造定制的學習模式,實現教室到學室的轉變,做到對學習效果的實時監控。其次,交互平臺的使用。作為智能交互平臺,手機應成為高效的互動學習接入口。教師應改變觀念,正視其在信息收集,活動參與,效果反饋等方面的作用。
第三,互聯網+時代的教育應該是全面開放的教育。互聯網+的教育必然打破校際的壁壘,教育眾籌模式將會逐漸普及。這意味著專業人士(包括非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的平臺搭建自營教學平臺,借助微視頻進行宣傳展示,通過優秀的用戶體驗,獲得學生的關注。對于學生而言,隨著在線學習和在線支付習慣的養成,付費學習也將成為常態,這促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尋找和自己習慣契合的教學模式,也解決了長期存在的學習內驅力不足的問題。而付費學習的模式,也從體制上保證了眾籌教育模式的良性發展,師生必然從中獲得回報。
總之,互聯網+帶來全新的教學理念,改變千百年來既有的教學模式,滿足不同層次的教育需求,實現納天下英才而教育的偉大理想。對于教育從業者而言,與其為大學存在形態感到危機的,不如轉變觀念進行深層次的教改。
[1]李建中.互聯網+時代傳統人文學科的網絡化應對 [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5:(11).
(作者介紹:鄭艷林,湖北文理學院文學院教師)
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地方院校傳統人文學科教學模式構建研究”2015GA034。湖北文理學院“人文教育與文化傳播學科群立項建設成果”。湖北文理學院教研項目“基于從游理論的傳統人文學科教改理念與實踐研究”JY201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