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媛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策略
王松媛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也獲得了顯著的提高,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因此,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中國,學習漢語,出現了“漢語熱”現象。然而,漢語的學習不單只是語言教學,還應滲透相應的中華文化。文化是語言的載體,外國學習者應以文化為依托學習漢語,避免“文化休克”現象出現。本文旨在分析中華文化傳播與對外漢語教學的關系、孔子學院在傳播中華文化中的作用,探討傳播和弘揚中華文化的策略,使更多的外國漢語學習者了解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對外漢語教學傳播孔子學院
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使得全球興起了學習漢語的熱潮。同時,隨著孔子學院在海外的蓬勃發展,使得中華文化開始走向國際,逐漸地,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影響力也得到了巨大提高。近年來,中華文化傳播逐漸成為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背負著重要的使命即傳播和弘揚中華文化。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讓擁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進一步向世界開放,也為各國朋友展示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和中國人的精神。所有的進步,也再次提升了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對外漢語教學作為中華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平臺,不得不在如何有效的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傳播中華文化上給我帶來更深的思考。
1.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
張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指出,中國傳統文化一般是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我國古代的文化,主要包括:中國古代哲學、中國傳統宗教、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傳統藝術、中國傳統戲曲、中國古代教育與科舉制度、中國古代科技、中國傳統節日、中國傳統禮儀和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十個方面。中華傳統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演變,已有了自己的特點和核心價值。總體來說,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在于提倡和諧共處,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主張“天人合一”,在個人追求方面,中國人熱愛生命、勤勞樸實。
2.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性
目前的對外漢語教學中,太多的重視漢語語言要素的教學,忽視了文化的教學。我們都了解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關系,二者相互依賴、相互影響,文化是語言的載體,脫離文化的語言教學必然會引發文化休克現象的產生,導致外國學習者缺乏語言文化背景,無法進行正常的交際。這樣的語言學習是失敗的,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中離不開文化的教學,這也正為中華文化的傳播提供了一個重要平臺,使外國友人了解中華文化。
3.中華傳統文化傳的播意義
目前,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出現了“文化赤字”現象。這種“文化赤字”是指中國文化產品和中國文化對外的影響力有限,主要表現在中國的電影、電視劇、圖書、文藝演出等文化產品的進口多出口少。因此,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有利于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消除文化赤字,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1.孔子學院的產生與發展
孔子學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致力于適應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漢語學習的需要,增進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了解,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發展中國與外國的友好關系,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展,構建和諧世界。
截至2015年12月1日,全球134個國家(地區)建立500所孔子學院和1000個孔子課堂。孔子學院設在125國 (地區)共500所,其中,亞洲32國(地區)110所,非洲32 國46所,歐洲40國169所,美洲18 國157所,大洋洲3國18所。孔子課堂設在72國共1000個 (科摩羅、緬甸、馬里、突尼斯、瓦努阿圖、格林納達、萊索托、庫克群島、歐盟只有課堂,沒有學院),其中,亞洲18 國90個,非洲14國23個,歐洲28國257個,美洲8國544個,大洋洲4國86個。
2.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作為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在中華傳統文化對外傳播上具有重要意義,相應地對外漢語教學也肩負起了重要任務。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的建立,足以說明中華文化在海外有著深厚的影響力,也為世界各國開始關注中國、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3.孔子學院在傳播中國文化中的作用
孔子學院將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傳到海外,有利于樹立我國以和為貴等良好形象,同時有助于促進和諧世界的發展,正符合了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除此之外,也有助于讓更多的外國朋友了解中國,將中華文化與其他國家文化相互交流、融合,最后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與綜合國力。
1.開設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
孔子學院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的一個重要橋梁,我們要充分發揮孔子學院在傳播中華文化中的作用,加深漢語國際推廣的力度。孔子學院旨在通過對外漢語教學和中華文化傳播,使得各國人民真正的了解中國,加強中外的交流合作,從而與各國建立和諧的友好關系。因此,應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繼續開設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并在各孔子學院中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交流活動。
2.拓寬渠道吸引更多的留學生來中國學習漢語
目前,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已走進中國的漢語課堂來學習漢語,因此,在國內的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應注重留學生的文化熏陶。課堂上,除了語言的學習,應加強文化傳播,增強留學生在課堂上的文化感知能力;課堂外,積極組織來華留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文化實踐活動,為留學生創造體驗中華傳統文化的機會。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增加外國人學習漢語和了解中國文化的興趣。依靠興趣作為強大的動力,學習者才能在學習漢語的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3.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在信息全球化時代,文化的傳播離不開現代信息技術。以“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快樂漢語》等這類成功的跨文化傳播電視節目為例,我們可以發現在其傳播過程中擴大了中華文化海內外的知名度,因此我們可以增加對外文化輸出的電視節目;另外,加大文化傳播的網絡建設,繼續完善網易公開課的建設,使得外國的漢語學習者通過互聯網就能體驗到純正的中華文化;了解國內外新的教學形式,如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在對外漢語教學的課堂上利用影視作品來傳播中華文化,加大留學生們對中華文化的感知。
總之,對一門語言的學習離不開文化的學習。孔子學院作為中華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為對外漢語教師提供了諸多借鑒。對外漢語教學的最終目的不單是讓世界人會說漢語,更是讓我國博大精深的優良文化散布到世界各地,讓世界人民真正的了解中國。
1.吳勇毅.對外漢語教學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2.李鴻亮,楊曉玉.全球化時代的漢語國際教育與中華文化傳播[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13
(作者單位:沈陽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