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琳
《黑塔利亞》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啟示
侯琳
閱讀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它的成效直接關系著語文教學的成敗,但是當今的語文閱讀教學對學生來說卻越來越沒有吸引力,使閱讀教學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日本動漫《黑塔利亞》則以其獨特的方式將二戰這段復雜的歷史敘述得淺顯易懂,充滿趣味,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論文主要就《黑塔利亞》處理歷史素材的的成功之處,從以人為本、開放性、生活化三個方面來談其對語文閱讀教學的三個啟示。
語文 《黑塔利亞》 閱讀教學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閱讀與鑒賞”方面提到“閱讀是教師、學生、教材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1]語文課堂本應是洋溢著青春的激情、充滿著生命活力的,但現實中的語文課堂確是沉悶、枯燥的,學生對語文閱讀教學越來越沒有興趣,更談不上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了。要想改變這種現狀,筆者認為教師在課堂中講解文學作品的方式和方法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如何將內涵深刻、意蘊豐富的作品通過淺顯的方式讓學生理解和掌握,論文主要結合動漫《黑塔利亞》進行闡述。
《黑塔利亞》是日丸屋秀和創作的一部漫畫以及據此而拍成的動畫,自2009年第一季播出到至今的第六季,《黑塔利亞》以其獨特的風格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眼球。動漫《黑塔利亞》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兩段沉重的歷史為話題,把各個國家擬人化,以輕松有趣、通俗易懂的方式將各個國家的做事風格、生活習慣以及國家之間的關系展現的淋漓盡致。通過觀看《黑塔利亞》,筆者發現創作者日丸屋秀和在處理歷史素材時所扮演的角色和當下閱讀教學中教師處理文本時所扮演的角色有著相似之處,一戰、二戰這段枯燥的、復雜的歷史就相當于語文閱讀中的文本,日丸屋秀和就是給學生講解這個文本的教師,而看動漫的觀眾即是閱讀教學中的學生。《黑塔利亞》是如何將二戰這段復雜的、血腥的、充滿政治性的、枯燥乏味的歷史敘述的如此生動有趣呢?這對語文閱讀教學又有何啟示呢?下面筆者將從三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在動漫《黑塔利亞》中,每一個國家都依據其自身的特點被刻畫成了有生命、有性格、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物,國家之間的關系也演變成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動漫中塑造的意大利是羅馬帝國爺爺的孫子,他擅長畫畫、呆萌、單純、最愛意大利面和披薩,但是他特別膽小,總是在打仗前批量生產白旗。德國是一個嚴肅、不茍言笑、實力強大的人,是意大利在遇到任何困難時可以求助的對象。日本雖然性格上有些內向,但是勤奮又認真,辦事能力強,總是觀察好情況,謹慎發言。在這里作者日丸屋秀和做到了以觀眾為本,始終站在觀眾(以青少年居多)的角度來敘述歷史,依據觀眾的興趣愛好,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將歷史和青少年喜愛的動漫視頻結合起來,使原本枯燥、復雜的二戰歷史變的通俗易懂、充滿趣味。將這種方式運用到語文閱讀教學中,無疑會讓學生對語文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
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來說,課本中精選的課文都經過歷史和教學實踐檢驗的經典篇目,學生是否會對這些文章感興趣,是否能理解作者所傳達出來的思想感情,是否能在課后主動去查找資料、相互探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如何將這些思想深刻、意蘊豐富的文章呈現在學生面前。我認為語文教師可以借鑒《黑塔利亞》以觀眾為本的敘事手法,在課堂教學中始終做到以生為本,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以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為基礎,用一種學生可以理解的方式來講授課文。例如,在學習《小狗包第》時,教師應考慮到學生對于文革缺乏深刻的認識,在這種情況下讓學生理解文章種所傳達出的文革對于人性的迫害,以及巴金在這里所做的懺悔就成了學生和文本之間形成心靈碰撞的一個障礙。對于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通過在課上播放一些關于文革的視頻資料來解決。一方面這種做法是以生為本的,抓住了學生的興趣,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學生通過畫面可以更直觀的感受到文革對于人的迫害和摧殘。雖然學生所生活的時代距離文革發生的時代太過久遠,但是通過觀看視頻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他們對文革的了解,加深他們對文本主題的理解,這樣才是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中心。
《黑塔利亞》是采用幽默、充滿趣味的方式將一戰、二戰的歷史做了簡單化的處理后將其敘述出來的雖然有些并不符合真實的歷史,學生也沒有學到很多具體的、實用的歷史知識,但作者最大的成功之處在于其成功的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眼球,引起了觀眾對二戰的興趣。比如,《黑塔利亞》中將英法合并(1956年受到蘇伊士運河危機的影響,當時的法國前總理居伊·摩勒提出的英法合并提案,在被英國干脆拒絕后又提出了希望加入英聯邦的邀請)塑造成法國為了壯大自己的實力強迫英國在結婚協議書上簽字但最后被拒絕這樣一幕搞笑、滑稽的片段,隨后也只是對英法合并做了簡單的字幕介紹,僅此而已。如此別出心裁的對歷史的處理方式,留下了大量的空白,具有很大的開放性,使觀眾看后特別想去圖書館查找相關的資料來幫助自己更加詳細的了解這段滑稽的“逼婚”背后的故事。
對于高中語文閱讀來說,文章的作者所生活的時代與我們當今的生活相距甚遠,我們無法知道作者創作時的心情以及其創作目的,只能根據現存的資料以及我們的生活經驗去推算作者在作品中所傳達出的思想感情。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也不應該用自己對作品的解讀來代替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而是應該把課文看作是一個開放的整體,允許學生發表自己的不同看法。例如在講授《荷塘月色》時,鄭桂華老師主要圍繞著作者的心情隨地點及景物所發生的變化這一線索進行分析。朱自清先生出門散心觀賞了一番美景之后,最后又回到了家中,他回到家中時心情如何呢?他心情平靜了嗎?最后回到“家”的情緒與開頭在“家”的情緒是一樣的嗎?由于學生的生活閱歷等方面的差異,在這一點上鄭桂華老師并沒有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固定的答案,而是留下了一個開放的空間。正如她在文中所說“不同的人的解讀可以是不一樣的,不同年齡的人解讀也是不一樣的”。[2]這種做法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對于放飛學生的思想,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黑塔利亞》通過動漫的形式將年代久遠的、枯燥的二戰歷史轉變成了一個個生活場景,將二戰中國際間的大事件轉變成了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一下子就縮短了歷史與我們的距離。二戰中德意日三國之間的聯盟,在動漫中被描述成德意日三個人之間朋友關系的建立,英法俄美等國是為了破壞德意日三國組成的軸心國從而組成了同盟國。意大利戰爭的落敗使得意大利被列強各國瓜分,被瓜分后意大利人民的生活到底有多殘酷,在《黑塔利亞》中則通過意大利在各個國家家中做家務的方式呈現給觀眾。這種敘述方式非常接近人們的生活,觀眾完全可以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來理解。如此生活化的講述,不僅讓學生和二戰歷史沒有距離感,了解了更多的有關二戰的歷史知識,也使觀眾對各個國家的風俗、文化、精神、生活習慣有了深刻的認識和了解。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要求語文課堂應該“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3]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如果老師能夠將文本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來理解文章,自然會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使學生和文本之間產生共鳴,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林黛玉進賈府》可以說是一個孤苦無依的小女孩進入一個陌生家庭的心理歷程和所見所聞,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這樣發問:你是否也有過由于某些原因不得已而離開自己溫馨的家庭到親戚朋友家暫住的經歷?在別人家生活時,你是否也會感到拘束,小心翼翼,惴惴不安?你是否也會有惶恐的感覺?如果能調動學生這樣的生活體驗作為學習的基礎,學生就更容易理解林黛玉在賈府的處境以及她性格形成的原因。
動漫《黑塔利亞》的成功給當前語文閱讀教學帶來的這些啟示,無疑是給語文閱讀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希望高中語文教師能夠將這些理念和創新之處真正的運用到語文閱讀教學當中去,在課堂上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以及生活體驗,尊重學生的多元的感受和看法,使語文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頁.
[2]鄭桂華.聽鄭桂華老師講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05頁.
[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頁.
(作者介紹:侯琳,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