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安
遵循中華經典辦好山區教育
劉國安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代文化源遠流長。作為中華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博大精深,它們的思想精髓,光耀千古,浸透華夏子孫血脈,影響綿長深遠。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西方文化進入國門,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大行其道。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思想,發生了激烈碰撞,崇洋媚外甚囂塵上,貶損中華經典文化,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汲取古代文化營養,重溫中華經典,提升人文素養,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顯得尤為重要,對辦好山區教育意義尤為深遠。
儒家經典人文素養教師素質山區教育
甘肅省隴南市地處岷山山系東段,群山縱橫,溝壑交錯,偏僻閉塞,環境惡劣,經濟落后,教育欠發達。特別是隴南市文縣鐵樓藏族鄉,高寒高濕,自然條件極差,當地教育師資水平不高,教學方式簡單落后,留不住人才,現有的教師學科搭配不合理,專業不對口,缺少音體美教師,教師往往是什么課程都教的全才,嚴重影響學校教育教學的開展。處在民族地區,由于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辦好山區教育尤其艱難。家長對孩子學習不重視,留守兒童多,讀書無用論盛行,教育難度很大。再加上有經驗的青年教師因自然環境或調走或轉行,給學校教育帶來很大的困難。
科教興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必由之路。辦好經濟落后地區民族教育,離不開甘貧樂道,無私奉獻的教育人才。“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教師承擔著培養一代新人的歷史使命,為國育才,責無旁貸。教師既要以學問教人,還要以道德育人。孔子說的“君子懷德”,做老師的自己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才有資格去教育學生。“人格之于人,猶花香之于花”,人格的核心在中國傳統道德中就是仁、義、禮、智、信。例如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言傳身教、為人師表;韓愈的傳道、授業、解惑;等等。新時代的教師要具有淵博知識,要擁有良好專業素養和學識功底,文化功底深的老師,就會受學生歡迎和喜愛。學高為師,在知識的海洋里,山區孩子更需要品德高尚,學識淵博的教育者,將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學生送達理想的彼岸,實現用知識改變命運。這就要求為人師者做到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無怨無悔。教師文化素養應該包括三個方面:教師的職責是傳承文化,因此教師必須具備建立在淵博文化知識基礎上的基本文化素養;教師應該是所教學科的專才,因此教師必須精通所教學科的知識,并具備能駕馭本學科教學的文化素養;教師從事的是一種造就新人的光輝事業,因此教師一定要通曉必須的教育科學知識,并且擁有體現在自身教育態度和教學理念中的教育文化素養。文化素養高的教師具有淵博的學識,在教學中能旁征博引,能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中積極思考,使學生進行有效地學習;文化素養高的教師有著高尚的人格和思想境界,在教學中能給學生良好的示范,使學生進行全面地學習;文化素養高的教師,其文雅的舉止、大方的神態、自信的談吐,在教學中能給學生積極的心理暗示,使學生精神振奮,心里愉悅,做到愉快地學習。就像蘇霍姆金斯基所說的“一個好的教師,是一個懂得心理學和教育學的人”,“要記住,你不僅僅是教課的教師,也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
教師提高文化素養的渠道很多,而汲取中國文化經典,不可或缺。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之道,雖時過三千年,仍閃爍著真理的光芒。“有教無類”,要打破教師心里上貧富貴賤的偏見,做到人人享有教育的平等權利,要關愛每一個學生,培養學生之人格。遵循“因材施教、溫故知新”,學思并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的教學原則,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學而不厭”及“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熱愛學習終生學習的理念。
因為作為教師本身的道德行為對學生有著強烈的示范性,其道德影響廣泛而深遠。作為自然環境惡劣的山區孩子,特別是藏族孩子,更需要公平教育,更需要無私奉獻的好老師。通過他們的言傳身教給學生以啟示,引導學生進入知識之門,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真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才能塑造出使學生滿意的可親可敬的師長形象。
因此,教師道德是教師的靈魂,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師德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可是熱愛學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人說“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因為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求回報的、無私而深厚的愛。師德的魅力從人格特征中顯示出來,在教學的方法、教學技巧的運用上會認真鉆研,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處理好教師主導地位和學生主體地位的關系,全神貫注上好每一節課,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百年基業,教育為本。辦好山區教育,應遵循中華經典,更離不開師德和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
(作者單位:甘肅文縣鐵樓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