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一束
雖然作家的出現向來被認為是可遇而不可求,但對于普通作者來說,有著名作家附著在個人經驗上的貼身指導,無疑會獲益良多。日前,在江蘇省第五次青年作家創作會議上,范小青、蘇童、魯敏等13名江蘇名作家將結對13位青年作家,一對一地進行為期兩年的文學創作指導。作家導師制,最早可以追溯到王安憶在復旦大學開設“小說研究”課程,其后,莫言、畢飛宇等作家紛紛深入大學課堂。時間證明,作家是可以培養的,王安憶的首任弟子甫躍輝現正活躍于當下文壇。據了解,導師中有不少都有過講臺經歷:畢飛宇現在南京大學掛牌畢飛宇文學工作室,范小青在成為專業作家之前曾在大學從教,蘇童大學畢業后也在南京一學校教書,他們對講臺并不陌生。而作家以一帶一貼身指導的帶徒模式在中國文壇并不多見,此次結對,將采取面授與函授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在兩年的學習期內,導師每季度給學員不少于1次的面授,每年不少于6次的函授,對學員提交的作品進行書面批改指導。13位導師均為江蘇當下名氣正盛的一幫作家,江蘇省作協主席范小青表示,以老帶小這種對談方式對雙方都有好處,她本人也能從年輕人身上學到不少東西。蘇童引用里爾克在一百年前給青年詩人寫的十封信,其中第三封信提到了謙虛與忍耐,這也成為蘇童本人的座右銘:更謙虛一點,更耐心一點。
據俄羅斯媒體報道,王安憶長篇小說《長恨歌》日前在圣彼得堡問世。《長恨歌》俄文版是在2013年啟動的俄中經典與現代文學互譯和出版計劃內的一本。譯者是莫大教師瑪利亞·謝梅紐克。她在接受采訪時介紹了這本書的翻譯經歷。謝梅紐克說:“我在2005年還是莫大亞非學院大學生的時候就開始研究王安憶的文學創作了。可以說我還是很幸運的:我來到中文教研室的時候,當時我只知道自己想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為自己找到一個新的作者。當時我的指導老師沃斯克列先斯基就把王安憶介紹給了我。當時她的作品在俄羅斯還幾乎沒人研究,但沃斯克列先斯基說,讀一讀就你會發現這是一位一流的作家。他說的沒錯,王安憶的作品我讀的越多,就越堅信不能不翻譯這位作家的作品!自那以后我的學士和碩士論文答辯都與王安憶的作品有關。現在正在寫的副博士論文也是圍繞王安憶的作品。”“小說《長恨歌》是我喜愛的作品之一。這是一部情節異常復雜而又感情豐富的小說。小說的寫法也非同一般,情節發展緩慢,平穩,悠長。塑造出了許多藝術形象和象征。所以不能只是讀其表面。讀起來不輕松,但很誘人,能引起人們對許多事情的深思。翻譯時間很長。第一次我讀它還是在大學時。后來我在上海見過王安憶,我有幸跟她談起了這部作品。我又重新閱讀了一遍,又有了新的認識。閱讀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生動對話,更何況是翻譯。我非常希望俄羅斯讀者能從譯本中聽到作者的聲音。”
首屆華語青年作家獎日前在四川成都舉行頒獎儀式。來自長春的青年作家王小王以《倒計時》獲得了小說類主獎,“90后”作家文西以《湘西記》獲得詩歌類主獎,而非虛構類主獎則由“80后”作家王選憑借作品《低處的光陰》斬獲。“首屆華語青年作家獎”由《青年作家》雜志社主辦,設小說獎1名,詩歌獎1名,非虛構寫作獎1名,各項獎金5萬元人民幣。該獎針對中國國內40歲以下的作家和詩人,評比他們一年內在國內發表的文學作品,旨在為青年作家提供平臺推送和一條成為大師的路徑。談及設立此獎項的初衷,四川省作協副主席梁平表示,在當前的華語文學界有很多文學獎項,但還沒有專門針對純文學創作的青年作家的獎項。“我們希望打造一個純文學獎項,將那些用華語進行純文學創作的優秀作品、優秀作家挖掘出來,給他們一個展現自己文學風采的平臺,助推他們走上文學大師之路。”梁平說。
近年來,隨著文化走出去戰略,很多有實力的中國作家作品走出國門。據悉,寧波市青年作家雷默和美國南方出版社簽訂了圖書出版合同,其作品《雷默短篇小說自選集》將于日前在美國出版面世。雷默,生于1979年10月,他在《收獲》《十月》《花城》等刊發表小說五十萬字,多篇小說被選刊選載,并入選年度選本,中篇小說《追火車的人》被改編成電影,曾獲浙江省青年文學之星優秀作品獎。據了解,這次在美出版的小說集,共收錄雷默近十年來創作的十四個短篇小說,像《告密者》、《光芒》、《奔跑》、《盲人圖書館》等,都是雷默自認為最好的短篇小說。據悉,該書主要面向美國的華人,是中文版,著作將通過網絡書店及實體書店在世界范圍發行。同時,該書在出版后還將被美國國會圖書館及一些著名大學圖書館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