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嬌燕
唐代元日朝會詩的構圖意識
李嬌燕
唐代元日朝會詩是唐代詩人記錄唐代正月初一在皇宮舉行的大型朝拜儀式的詩歌。元日朝會詩的畫面感極強,本文僅從畫面結構這一方面分析詩人在元日朝會詩中的構圖意識,以期從審美的角度為這類詩歌的研究作出些許的探索實踐。
唐代元日朝會詩構圖結構
不管詩人們是否擁有自覺的構圖意識,元日朝會詩趨向于呈現一幅朝會盛況圖,畫面感極強。而畫面中呈現的構圖和布局則是呈現它的最重要的方法,以此有效地展現了唐王朝盛大的國家實力。
1.背景的設置。元日朝賀開始的時間是在天將亮之時,元日朝會詩中有寫到“曖曖城霞旦”(李元操《和從叔祿愔元日早朝》),“先知曙色分”(張莒《元日望含元殿御扇開合》),都有花費筆墨在勾勒繪制元日朝會圖的背景。以破曉為背景是適應朝會圖主題的表達的。既然要在天剛剛亮的時候朝賀就要開始,而且朝會的禮儀之繁雜,每一個細節都有嚴格的規定,那么朝會的前期準備工作必然要在開始之前,即黎明到來之前就已經開始。因此,可以想象,在朝會開始之前,整個皇宮必定燈火通明,那時的燈火都是自然火,為橘色或黃色,整個大明宮莊嚴肅穆的宮殿在那一天必定金碧輝煌。而且瑞士色彩學家約翰內斯·伊頓認為:“橙色是處于最輝煌的活動性焦點。”[1]從背景上就為整首詩定下了輝煌華麗的底色。詩人們以破曉為整個元日朝賀詩的背景,不管詩人是否有意為之,但是這類詩歌中大多都會繪制破曉背景。《全唐詩》中有記載的元日朝賀詩,提到朝賀開始的時間是在黎明曙光初現時,如許敬宗《奉和元日應制》的“霜空澄曉氣,霞景瑩芳春。[2]”《元日早朝》耿湋“微風傳曙漏,曉日上春霞。[3]”表面上看似乎沒有經過詩人們的選擇,但從客觀事實的結果來看,又確實達到這種效果。正月初一正是寒冬之時,北方破曉的早晨異常寒冷,“路塵和薄霧,騎火接低星。[4]”(司空曙《和耿拾遺元日觀早朝》)空氣中還帶著涼涼的薄霧,與風塵仆仆趕來上朝的人和正在朝中準備朝拜事宜以及即將開始的朝會活動形成對比,為突出元日朝會的熱鬧喜慶打好了冷色調的底色。
2.空間分布。元日朝賀詩中的空間布景與中國傳統的水墨畫不一樣,它幾乎不留空白,不給欣賞者留有更多聯想、想象的空間。在這種不留空白的空間構圖中,詩人以最強烈的色彩和聲音充斥著欣賞者的耳目,似乎要讓他們無暇顧及個人的情感表達。如王建《元日早朝》,這首詩描寫的是朝會舉行前后兩個不同的畫面。在朝會前的畫面,主要是通過視覺上的“填塞”繪制的:宮中全景是已經備好的禮樂用具,宮門外的是準備入場就席的各國使節和穿戴好元日朝會的禮服衣帽,宮中是尚在寢宮的帝王,環宮城內外的是正在守衛皇宮安全的羽林軍士。而這一切都發生在東方尚未露出白光的夜色里,夜色籠罩著皇宮中昨晚早已遍布群殿的彩旗和儀仗。整幅圖畫都布滿了參與朝會的人和物,畫面上再沒有可以填充的空間了。
而在朝會開始時,儀仗隊分庭左右為皇帝開路,皇宮里被音樂、舞蹈充斥著,呈現出熱鬧歡快的氣氛。音樂演奏者用音樂之聲為皇帝送上新年的祝福。詩人開啟視覺、聽覺,去感觀當時朝會的盛況,呈現的是三維動態的效果,不但將畫面毫無縫隙地填滿,更是將朝會現場的聲音、影像用文字記錄了下來。
3.虛實的處理。藝術境界的虛實相生之美,從藝術創造的具體技法上看,是虛實與顯隱藏露、疏密詳略、濃淡聚散、賓主倚正等。[5]這里主要談朝會詩的顯隱藏露。上文提到的背景的處理,也是一種顯隱藏露的一種處理方式。元日朝會詩畫面上的顯隱藏露主要體現在聲音的處理上,這與寫實的繪畫不一樣,詩歌用文字描寫聲音,欣賞者則用自己生活經驗和想象再現當時聲音的原貌。如“鳴珮隨鹓鷺,登階見冕旒。”[6]百官腰間佩戴的玉配飾相互碰撞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由“鹓鷺(鵷和鷺飛行有序)”可知,百官正班型有序地行走在路上,玉佩發出的聲音必然不只是一處,而是一列列的隊伍同時在碰擊著,就像鋼琴鍵上被演奏者按照一定的旋律按下音符鍵一樣,在演奏一曲曲清脆的樂章。
詩人們像史官一樣如實地記載了唐代元日朝會活動的整個過程和禮儀,更重要的是他們用詩歌的語言將其呈現于紙上,歷史的真實和詩歌的美在這里統一起來。筆者認為,元日朝會詩要體現的是中央皇權,凸顯大唐帝國威儀,重心不在個人情感的表達上。因此畫面美就成為這類詩歌美的價值所在,而它的構圖則是造就畫面美的重要方式。
注釋
[1]郭凱軍《色彩心理淺談》[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2 期2003年6月轉引自(瑞士)約翰內斯·伊頓《色彩藝術》[M].杜定宇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2]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卷35_5,[M]中華書局,1979年.
[3]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卷269_17,[M]中華書局,1979年.
[4]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卷293_63,[M]中華書局,1979年.
[5]胡立新,余國宇《解析藝術意境的虛實相生之美》[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2001年8月
[6]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卷280_52,[M]中華書局,1979年.
(作者介紹:李嬌燕,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