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迷璃
盤點地球的宇宙“近親”們
文 迷璃
今年5月2日,比利時列日大學天文學家吉隆所領導的團隊發現了與地球大小相仿的3顆行星,且這“三兄弟”都有可能適宜生命居住。它們圍繞著一顆名為TRAPPIST-1的“超冷矮恒星”公轉。德國《焦點》周刊說,5月2日是令地球人興奮的一天,因為科學家們找到了“地球的兄弟”。
事實上,科學家們已經陸續地幫地球找到了它多個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類似地球的、可適合居住的行星。那么,到目前為止,地球還找到了哪些“近親”呢?
開普勒452b
2015年7月,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現系外行星開普勒452b。這顆類地行星與地球相似指數達98%,距離地球1400光年,繞著一顆與太陽非常相似的恒星運行。它的體積是地球的1.6倍,直徑比地球大60%,公轉一圈是385天,被稱為地球2.0版本。
開普勒62e
開普勒62e距離地球1200光年,是地球體積的1.6倍,公轉周期122天。這顆行星于2013年被發現,同時被發現的還有另一顆可能宜居的行星開普勒62f。目前,還無法知曉開普勒62e的具體形態,它可能是像火星那樣的巖石行星,也可能是一個“水世界”。
格利澤667Cc
2012年2月,科學家發現了格利澤667Cc。這顆太陽系外行星距離地球22光年,質量為地球的4.5倍。盡管格利澤667Cc的母星比太陽要暗淡很多,但其溫度仍可能與地球接近。
開普勒283c
開普勒283c的體積比地球大1.8倍,公轉周期為93天。
開普勒296f
開普勒296f大小是地球的兩倍,圍繞著一顆相當于太陽體積一半、亮度5%的恒星公轉,周期約為30天。目前,還無法知曉這顆行星的表面是由氫、氦等氣體嚴密包裹,還是由浩瀚海洋組成的“水世界”。
鯨魚座T星e
鯨魚座T星距離地球約12光年,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與太陽類似的恒星。鯨魚座T星e質量是地球的5倍,位于恒星的“宜居帶”內。
格利澤581g
格利澤581g距離地球20光年,質量是地球的兩倍,很可能是一顆巖石行星。由于始終保持一面朝向恒星,因此它的一側永久處在黑暗之中,這種特征有助于穩定行星的表面氣候。
格利澤163c
格利澤163c是一顆由巖石和水體組成的行星,覆蓋著濃厚的大氣層。它的質量約為地球的7倍,直徑是地球的1.8~2.4倍,圍繞其母星的公轉周期約為26天。
HD40307g
HD40307g距離地球42光年,是一顆平靜的老年矮星。盡管其質量是地球的7倍,但由于與母星之間的距離同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類似,因此它可能有與地球相似的氣候。很多距離恒星較近的行星會一直以同一個面朝向恒星,這種現象被稱作“潮汐鎖定”。而HD40307g由于距離母恒星距離適中,未被“潮汐鎖定”,且自身還擁有自轉,這都增加了其擁有宜居環境的可能性。
開普勒22b
開普勒22b被稱為地球的“雙胞胎”,距離地球約600光年,體積是地球的2.4倍,表面溫度約為21攝氏度,非常適宜生物居住。此外,這顆行星上還可能有液態水,這是生命存在的關鍵指標。它還像地球圍繞太陽運轉一樣,每290天環繞著一顆類似于太陽的恒星運轉。
人類對于宇宙的探索是無止境的,發現類地行星僅僅是個開始,我們何時才能到地球的“親戚”家去做客還需要好好準備。不過,可以預見,一段偉大的旅程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