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西自治州農機局
湘西自治州現代農機合作社發展調研
■ 湘西自治州農機局
(1)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較快。湘西自治州農機局搶抓政策機遇,切實按照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兩個“百千萬”工程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意見》(湘政發〔2014〕5號)文件和湖南省農業委員會、省財政廳關于《2015年湖南省現代農機合作社建設項目實施方案》(湘農聯〔2015〕113號文件)要求,著力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壯大農業生產新型經營組織。州、縣(市)農機部門圍繞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建設做了大量工作,全州8個縣市共注冊登記18家,其中成功申報16家省級財政扶持建設的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通過了省州縣財政、農機的層層審核,達到了省級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標準和要求。湘西自治州注冊登記的農機專業合作社,每個農機合作社基本上都租賃了500畝以上的田土,購買百萬以上以水稻生產為主的農業機械。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遍布全州8個縣市,全州農業規模化、機械化生產初具成效。
(2)社會化服務水平不斷提升。2014年和2015年湘西自治州組建了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24家,其中22家為全省“千社工程”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這些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為湘西自治州農機社會化服務起到了帶頭模范的作用,服務成效日益明顯。一是規模化、機械化農業生產效果顯著。全州通過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面積就達1.6萬余畝,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6%。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有效緩解城鎮化背景下農業勞動力短缺的現實矛盾,逐步發展成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二是合作社農業機械裝備水平顯著。大馬力、多功能、高性能農業機械配置逐步齊全;耕、種、收、植保、運輸、烘干全程機械化生產逐步完善,新機具從無到有、由少到多,農機裝備結構不斷優化。
(3)實施“千社工程”的主要措施。一是領導高度重視,強力助推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工作。州、縣市農機局“一把手”十分重視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在農機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對現代農機合作社的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州農機局局長在各種類型的農機工作會議上多次強調要抓好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建設工作,要求湘西自治州的現代農機合作社建設工作要跟上全省的步伐。二是資金保障,扶持到位。今年申報全省“千社工程”的合作社,州本級農機財政扶持資金140萬元優先撥付到組建合作社的相關縣市,起到了積極的效果。三是積極爭取當地政府及同財政部門支持。州、縣市農機局主要領導多次就現代農機合作社扶持建設工作向分管的政府領導匯報,爭取支持,并積極銜接財政部門,確保州、縣級財政扶持資金順利撥付到位。四是抓好宣傳,為農機合作社搞好服務。在現代農機合作社的建設過程中,州、縣農機干部深入基層,進行宣傳發動、摸底排查,在申報中,為合作社的建設做了大量服務工作。五是積極探索,通過聯合或整合的方式發展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由于湘西自治州農機合作社實力弱、農民購買力低實際情況,在合作社組建工作中,我們對發展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采取聯合或整合的方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1)帶動全州農機化水平迅速提高。全州擁有農機原值50萬元以上的農機專業合作社42家,入社成員600多人,總投入購機資金3200萬元,擁有大中型拖拉機、育秧流水線、水稻插秧機、植保機具、聯合收割機、烘干機等農機具及裝備392臺(套),流轉土地1.6萬余畝,開展農機作業服務面積達3.5萬畝,帶動全州農機化作業服務專業戶1314戶、5818人。其中,涌現出永順瑞豐祥、龍山阿香等一批流轉土地面積33.33hm2(500畝)以上,服務面積超過千畝以上的現代化農機專業合作社。
(2)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不斷提高。目前全州省級“千社工程”現代農機合作社已有22家,農機裝備基本達到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水平,配備了機耕、機插、植保、機收、運輸、烘干等六個主要生產環節的農機具,為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起到模范帶動作用。
(1)抓亮點,以點帶面,輻射周邊農機化服務。如永順縣萬坪鎮瑞祥農機專業合作社租賃土地80hm2(1200余畝),覆蓋服務面積266.67hm2(4000余畝),涉及5個村623戶,年收油菜籽3.9萬公斤左右,稻谷70萬公斤,加工收入可達370萬元,注冊了“土司口糧”品牌商標,由農機大戶向種糧大戶、向糧油加工企業轉型。以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為平臺,輻射周邊農機化服務。
(2)合作社探索新服務模式,成效明顯。永順縣石堤鎮昌鑫農機專業合作社探索實施“全托”或“半托”服務模式。“全托”:就是農戶實施農業生產,與合作社簽訂協議,平等自愿及有償服務的形式,將整個生產過程全部委托給合作社進行機械化生產、培管,按照協議進行谷物收益分配,農戶只收取一定數量的谷物,余下的谷物為合作社收益;“半托”:農戶實施農業生產,將部分生產環節或主要生產環節委托給合作社進行機械化生產,農戶自己購種、培管,谷物收益全部歸農戶所有,農戶按照協議向合作社支付一定的作業服務費即可。永順縣石堤鎮昌鑫農機專業合作社這種探索服務模式,實現了合作社與農戶之間雙方共贏,盤活了農村勞動力,間接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如永順縣14個農機專業合作社,分布在11個鄉鎮14個村,輻射了周邊18個鄉鎮25個村,流轉貧困人口土地面積202.47hm2(3037畝),解放農業貧困人口3265人,調劑農村勞動力從事二、三產業或外出務工,間接經濟收入3265萬元,托管服務貧困人口土地面積300.27hm2(4504畝),促進農村增加經濟收入3741.8萬元。
(1)基礎設施薄弱。由于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推動,農機專業合作社大中型機具與日俱增,機庫、機棚建設嚴重滯后,大量農機具露天存放,加之農機具的使用周期短,存放時間長,風吹日曬,冰霜雪凍,機具損壞嚴重,不但縮短了機具的使用壽命,增加了維修成本,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浪費
(2)機耕道建設跟不上農機發展步伐。目前,農田機耕道路況普遍較差,有時甚至是二十世紀六七年代的機耕道,損壞嚴重,甚至“有頭無尾”,一定程度增加了大型機械的作業難度和成本。而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和小農水建設等項目實施過程中,對農業機械田間作業的實際需要考慮不夠,建成的農田基礎設施難以適應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要求。
(3)合作社發展資金存在短缺。目前,農機具等動產還不能抵押貸款,農機合作社發展籌資主要靠三個方面,一是依靠社員湊錢,實行滾雪球式發展。有的在年末提留一定資金作為來年生產的周轉;二是通過郵政儲蓄銀行業務貸款,但只有一年期,且整體授信額度不高。湘西州財政資金十分緊張,要州、縣(市)財政配套補助資金有一定的困難。
(4)合作社人才欠缺。合作社缺乏管理、技術等方面的人才。部分農機合作社負責人開拓創新精神不強,管理能力欠缺,這是制約農機合作社發展的重要原因。多數社員也只關注“農田作業”,對農機合作社的長遠發展以及如何經營管理較少過問,缺乏足夠的熱情和興趣。農機合作社缺乏能操作多機種、多機型的全能型機手和懂技術、會管理、善交際的復合型管理人員,而培養一個全能型機手至少需2~3年時間。
(1)繼續加大對農機社的扶持力度。一要認真落實惠農政策。繼續將購機補貼向農機合作社傾斜,適當支持適應山區發展的農業機械,對合作社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生產和農產品初加工的合作社予優惠政策。二要繼續實行獎勵政策。繼續實行示范社創建獎勵扶助、標準化農機庫(房)建設以獎代補政策,每年安排一定資金予以獎勵。同時,建議對新上糧油烘干機械進行以獎代補,以扶持農機社做大做強。三要建立貼息扶持政策。建議在財政貼息、扶貧貼息等專項資金中安排適當的資金,助推合作社快速發展。
(2)拓展農機合作社發展空間。將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成涵蓋農業產、銷、加工、服務為一體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更好的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服務。一要推行企業化管理模式。鼓勵和引導農機合作社從粗放型向精細化、家庭式向企業化的管理方向轉變,指導和幫助農機社制定發展規劃,建立健全組織機構、運行機制和民主管理制度,不斷提高社員的參與度和管理的透明度。二要切實發揮合作聯社的作用。建立資金互助和信息共享平臺,進一步拓展聯合跨區作業區域和規模,促進互助協作、抱團發展。三要加強隊伍建設。經管、農機等相關部門要加大對合作社負責人、財務人員的培訓力度,切實提高他們的管理水平。農業、農機等部門要定期組織農機手和骨干社員參加技能培訓,培養一批全能型機手和種植能手。
(3)營造農機合作社發展良好環境。一要建立部門協調機制。要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及時解決農機合作社發展中出現的突出問題。在農業開發、土地整治等項目前期規劃中,應專門聽取農機部門和農機合作社的意見和建議,注重機耕路網和田間水利、電力設施配套,以適應機械化作業的需要。建議每年創建1~2個全程機械化作業示范片(點),整合農業、農發、水利、國土、扶貧等涉農部門的資源,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二要完善土地流轉平臺。完善土地流轉信息服務平臺,拓寬土地流轉渠道,促進土地流轉程序規范、價格透明、公開交易。三要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各涉農金融部門要主動與合作社對接,積極創新信貸產品,尤其要盡快開展農機社資產評估抵押貸款試點,合力破解農機社融資難題,助推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
(4)考慮湘西實際,適當降低現代農機合社創建標準。由于湘西州農民購買力較低,要一次性墊資購置100萬的農業機械,使一部分農機專業合作社望而卻步,同時,湘西州水田集中連片400~500畝以上的地方很少,建議省里在制定政策標準時,考慮湘西的實際,適當降低一點標準。
(5)協調合作社建設用地問題。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機庫棚、倉儲、辦公室等基礎設施建設用地難以落實到位,需請省農業委與國土部門銜接好,出臺可操作性政策,便于基層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