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門縣農機化局 宋清華
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重視農業機械化
■ 石門縣農機化局宋清華
繁榮繁華看城市,實力水平看農村。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十八屆五中全會更是將“農業現代化”作為十三五規劃的主線,會議公報指出:“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鞭r業現代化,是指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和手段,包括農業機械化、生產技術科學化、農業產業化、農業信息化。顯而易見,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偉人毛澤東就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我國現在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了61%,為了進一步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可以預見不遠的將來國家會有更多資金投入在農業機械基礎設備上,對農機行業的扶持政策將加大。
石門縣位于湘西北邊陲,轄農業人口56萬、耕地5.58萬hm2(67萬畝),屬典型丘陵山區農業大縣,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之說。全縣除少部分平原外,大部分都是丘陵和高山,山高坡陡、田塊零散。如何發揮農機化在帶動農業現代化,拉動工業化,促進城鎮化中的積極作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1)農業機械化是破解新農村建設瓶頸的解碼器。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科學發展的保證,是提高農業勞動率的根本。據統計,2014年底我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跨過60%門檻,石門縣的農機化率也達到了45%,充分說明農業生產方式發生重大變革,機械化生產方式由原來次要地位轉化為主導地位,“農民人”已經轉化為“農機人”。2014年底我國農業勞動力占農村從業人員比重已降到25%以下,說明我國農業發展方式發生重大轉變,由原來依賴和占用人力資源向依靠科學技術和現代農業裝備轉變,農業現代化進程必然是“增機減人”。黨中央要求新農村建設的前提是“生產發展”,而農業生產的發展卻依賴于“農業機械化”。國家為了重視和支持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連續11年逐年翻番增撥農機購置補貼資金。所以,離開了農業機械化也就無從談起農業和農村的科學發展,也無從談起新農村建設。
(2)農業機械化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農機化為農業生產規?;?、集約化經營和效益提高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使農民從小農經濟的困擾中解脫出來。人們對農業機械化的初步認識,正在逐步轉變為對農機作業效率的認識。據調查:糧食作物機耕效率是畜耕的25倍、機收效率是人力收割的80倍、機插效率是人工栽插的60倍,每畝每季可節約成本機耕35元、機收45元、機插40元,石門縣全縣一年可節約生產成本8000多萬元。人工采茶每公斤鮮葉采摘費大約是1.6元,機采只有0.3元,每畝機采茶可增加產量35%~40%左右,減少開支550元,全縣茶農可節約成本和增收4000多萬元。據推算,全縣農機化作業可為農民節約成本和增收1.8億元以上。
(3)農業機械化是拉動第二、第三產業和城鎮化的原動力。生產工具的改進促進傳統耕作方式的改變,人們將逐步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繁重農業勞動中解脫出來,轉移到二、三產業中去,使傳統農民變成新型農民和產業工人。據調查,由于農機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種田人占農村勞動力的比重由30年前、20年前、10年前的73%、58%、43%減少到目前的29%,2014年全縣從農業生產中解脫出來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在第一、第三產業創收20億元以上。其中本縣企業中75%以上的工人都是農機化解脫出來的農民,65%以上的工業生產原料依賴于“農機人”提供。每年數以千計的農戶向城鎮轉移,也是得益于他們從“種田人”借助農機化變成“農民工”進而走入了“市民”的行列,城鎮化率中有70%是靠農機化水平提高而直接和間接拉動的。石門縣雁池鄉竹兒埡村有448人,484畝水田,村里基本上沒有青壯年勞動力,該村60歲的村民覃道虎就靠一臺旋耕機、一臺收割機、一臺拖拉機就承擔了全村的水稻生產耕、收、運工作。該村外出打工224人,每年創勞務收入450多萬元;東山峰農場茶農朱家軍家有10畝茶園,原來需請勞力10人,6天時間才能采完,買了采茶機后,2名工人操作3天便采完了,功效提高了10倍。
從整體來說,石門縣農機化水平還比較低,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農機化發展還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
(1)認識上存在著誤區。在少數人心目中,存在農機化“重不重要”的疑慮。認為抓農業只要抓好水利等設施、農業使用技術推廣、產業發展、農村合作組織就行了。沒有意識這些離開了“人”(農機人)都是空話。農機在農村農業工作中占不到應有的重要位置,未來食物靠誰生產、工業原料靠誰提供這類問題很少人去思考和研究。
(2)農業基礎設施較差。農村的很多基礎設施長期沒有得到改善,有的鄉鎮、村、組還處于一種傳統的農田耕作方式,與農機化事業的發展不同步,西北山區“有機用不上,有機不能用”的情況比比皆是,農業機械的使用率還不到10%,沒有充分發揮農機效益。究其原因:一是機耕道路不暢,現在農村的機耕道還是“農業學大寨”時的產物,由于長期得不到維修保養,造成毀損嚴重,根本不能通行農業機械(如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二是田塊面積小,落差大,不適合機械化操作,田塊面積有的是因自然條件而形成的,有的則是因為土地承包所造成的;三是由于土地承包、分散經營、自主種植糧食作物,因而造成此丘地是水稻,那丘地是棉花,品種不一,成熟季節的不同,難以形成規模產業,因而很難讓機械化成片連續操作產生最大效益。
(3)農機化投入不足。一是部分農民資金有限。購買農業機械一次性投入比較大,如購買一臺大中型拖拉機或收割機需3萬~15萬元,一般農戶沒有能力。二是農機部門試驗示范推廣經費不足。財政預算沒有全額安排人頭經費和必要的辦公經費,農機科研推廣經費少。三是農機大戶和農機服務組織發展資金不足。
(4)農民的操作技能培訓難度大。現在的農業機械越來越先進、適用,但是大部分農民的文化水平較低,操作水平跟不上。據統計,全縣一年來發生的農業機械操作事故高達50多起,有30多人造成了肢體傷殘,這個數字是觸目驚心的,這就要切實加強對農民的培訓,讓農民有能力、放心地使用先進的農業機械。
(5)糧食直補、單季稻生產、拋秧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現在按每戶田畝數進行糧食直補嚴重影了農民種糧積極性,種多種少或種不種都能按每戶田畝數得到補貼,種糧不多,農業糧食生產機械也無用武之地。實行單季稻生產,農田作業機械一年只勞作一次,大大降低了機械使用效率。實行拋秧種植水稻,從而使插秧機械沒發揮應有作用。
(6)農機綜合治理缺位。農機安全村建設行動遲緩,村規民約缺少農機安全制度約束的內容,農田作業和加工機械量增面寬,農機安全生產隱患沒有引起全民重視;由于石門縣是典型山區縣,道路客運交通條件差,在依法打擊黑車非駕、農用車違法載客的過程中,相關部門與鄉鎮、村(居)時常缺位。
(1)調整政策促機械化家庭農場發展。國家應建立土地使用權的有償轉讓制度與機制,讓土地向家庭農場和專業化農業生產能手集中,有效地促農機大戶或農機專業合作組織的形成發展壯大。制定必要的政策法規,防止土地被細化、碎化。土地在承包經營時,一個家庭承包的土地要盡可能集中,農村農戶分家時,土地承包經營權由具備條件的勞動者一人繼承,防止土地被細化,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水平。啟動標準化基本農田建設工程。在新農村建設中要注重村鎮、道路、綠化、條田、電力通訊、水利等綜合配套,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為農業機械化、集約化、生態化、規?;a業集群化發展提供條件。建立縣、鄉、村三級農機、農技、畜牧、經濟作物科技推廣與服務網絡、注重農業科技組裝配套,形成整體合力,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和競爭力。
(2)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一是加快農村機耕道建設。鼓勵土地流轉,推行適度規模經營后。規模經營可以在短時期內有效地推動機耕道建設,而機耕道建設反過來又促進規模經營和農機化作業。政府引導,多方籌資??梢砸源鍨閱挝?,縣、鎮、村三級共同負擔機耕道建設費用,縣財政給予較大份額的幫助,并提供規劃技術支持。明確機耕道建設的歸口管理部門為農機部門。將機耕道建設等項目統籌規劃,同步突出建設。二是加快農機停放庫棚建設。全縣有80%以上的農業機械都沒有庫棚存放。用完后在屋檐下或院子里,有的則一年四季露天停放。機件銹蝕、油漆脫落,發動機凍裂,技術狀態變差,事故隱患增多,嚴重地影響農業機械的使用壽命和農業生產,這也是農機作業組織及農機大戶共同面臨的問題,希望國家啟動車棚機庫項目。
(3)健全和壯大農機服務組織。一是健全鄉鎮農機推廣服務體系和加強鄉鎮農機管理站公益性職能。按政策要求將其列為全額事業單位管理,著重解決站內承擔公益性職能的農機管理員的工資、福利待遇等實際問題,充分發揮鄉鎮農機管理員在新技術推廣、作業服務組織以及安全監管等方面的主導作用與主觀聯動性。二是完善社會服務體系。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要求,組建農機專業合作社,形成以專業合作社為龍頭,農機作業服務隊為補充,農機示范戶、專業大戶為基礎的農機作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4)不斷提升農機化水平。繼續加大中央、省、市、縣四級財政對農機購置補貼力度。加大補貼資金額度,特別是加大對大型農田作業機械及農業運輸機械資金補貼,讓農民和農機合作組織買得起。增加農業機械補貼種類,特別是增加農業運輸機械種類,促進農民依靠運輸致富,小汽車都有很多補貼機型,農業運輸機械直接為農村服務。通過政府協調石油供應企業,建立農業生產用油儲備制度。國家取消養路費改征燃油稅后,無形中增加了農機作業用油成本,建議將燃油補貼直接補給從事農田作業的農機戶及農機服務組織,確保農業機械作業用油及時足量供應。
(5)大力鼓勵糧食機械化生產。在農村實行糧食直補、單季稻、拋秧等生產經營方式,很大程度催生了一批懶漢,有的田無人耕種,長期拋荒,田主依然能得到糧食直補的錢。單季稻、拋秧等種植方式,雖然在某種程度減輕了農民勞動強度,但實驗的結果顯示拋秧的糧食畝產量比機械插秧的畝產量要低不少。實行機械化育插秧,通過機械化實行雙季稻生產,不僅同樣能減輕農民勞動強度,而且大大增加了糧食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