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芳/文
過度醫療是超過疾病實際需求的診斷和治療的行為,包括:過度檢查、過度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和介入治療等)、過度護理等,目前已成為我國民生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為什么會產生過度醫療?過度有哪些特征和表現形式?怎么樣才能有效預防和根除過度醫療?近日,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政協原副主席,“提案王”武鴻麟就過度醫療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過度醫療不僅帶來醫療開支增加的后果,甚至會損害患者的健康。”武鴻麟表示,過度醫療不是診治病情所需,是與道德相違背的,是被法律以及相關制度禁止的醫療。武鴻麟認為,經濟利益是導致過度醫療的主因。目前醫療過于市場化發展,“以藥養醫”“以醫牟利”等經濟原因直接誘導過度醫療。法律法規不完善、醫生的道德水平較低等也都是導致過度醫療的因素。同時,相關法律規定了醫生在鑒定過程舉證責任倒置,這也可能導致醫生對病人的過度檢查和治療。此外,少數病人的不合理要求等也可能造成過度醫療。
武鴻麟說:“不管大病小病,有沒有必要,醫生都給患者開出幾乎全套的檢查項目。我國每年有30%~40%的醫療成像檢查是沒有必要的。一些有責任的醫生坦言,有時候患者根本就沒生病,是心理作用。但要是遇到了‘缺德’的醫生,那患者就只能任由擺布了。而且有些疾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如某些癌癥的晚期。一般情況下,癌癥晚期是沒有任何有效治療方法的,此時介入治療,不僅花費巨大,對延長患者的存活期也是沒有作用,這就是過度醫療了。”
“過度醫療并不是中國特有,是世界性問題。”武鴻麟表示,美國有媒體曾報道過,每年4億人次的門診中很多軀體癥狀與心理狀態相關,接近75%的癥狀可以在幾周或幾個月內自行緩解,根本無需治療。
“標本兼治才能有效預防和根除過度醫療。其中,建立和完善全民免費醫療制度是治本之策。”但武鴻麟也強調,全民免費醫療要本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則,醫療開支或者直接來自政府的財政收入(公民和法人的納稅的部分),或來自醫保繳費,或者是財政收入與醫保繳費共擔。
武鴻麟認為,全民免費醫療作為預防和根治過度醫療的最佳醫療制度,已成為人類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流。“實行全民免費醫療的英國、法國、德國和瑞士醫療總開支占該國GDP的比重分別為9%、11%、10%和11%,這4個國家2011年的人口預期壽命分別是80歲、82歲、81歲和83歲。而醫療服務主要由私人機構提供(非全民免費)的美國,醫療總開支占GDP的16%,人均醫療開支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2.5倍,但美國人的預期壽命僅79歲。“多組數據顯示,全民免費醫療更節約、效率更高。”武鴻麟也表示,目前我國的醫療制度離全民免費醫療還有很大距離。“我國2014年的醫療總開支占GDP的比重大致為6.7%,2015年人均預期壽命為75.5歲(男性74歲,女性77歲),這說明我國在推行全民免費醫療制度方面大有前景、余地和空間。”
“世界上很多國家實現了全民免費醫療。根據經合組織2011年發布的統計報告,經合組織34個成員國除了美國外,其他33個國家均實現或基本實現了全民免費醫療,包括埃及等非洲國家在內的不少發展中國家也實現了全民免費醫療。”武鴻麟說,一些沒有實現全民免費醫療的國家,也實現了對貧困人群的免費醫療。“印度的窮人在公立醫院看病分文不掏,醫療費用由政府支付。南非所有的公立醫院無償為窮人、老人、孤兒、殘弱人員提供免費醫療,由衛生部門統一結算費用。埃塞俄比亞也對窮人實行免費醫療,拿著“貧民證”就可以在村鎮診所享受免費醫療服務。”
有人認為,免費醫療會造成浪費、降低效率或增加政府財政負擔,但武鴻麟并不認同這種看法。他直言,醫療不同于普通商品和服務,如果是免費就餐,可能有人吃飽后還要多吃幾口。可“是藥三分毒”是自古就有的常識,一個健康人絕不會因為免費就裝病去找醫生開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