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麗芬 王 捷(昆明學院音樂學院)
云南鄉土民歌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思考
靳麗芬 王 捷(昆明學院音樂學院)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一書中談道:“只有直接有賴于泥土的生活才會像植物一般的在一個地方生下根”,“我們的民族確是和泥土分不開的了”。“土”是我們的命根。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鄉土性必定成為它的社會性。云南鄉土民歌根植于26個民族的土壤,在人民群眾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那些帶著泥土芳香的民歌是各民族生活的“第二語言”、是我們最寶貴的文化財富,為學校音樂教育提供了難得的資源和條件。將鄉土民歌引進音樂課堂,是弘揚和繼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有效途徑,讓學生了解我省的鄉土民歌,激發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是歷史賦予我們每一位音樂教育工作者的一份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本文以云南鄉土民歌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與思考,并以昆明學院音樂學院為例,對高校聲樂教學改革與地方鄉土民歌緊密結合的依據、意義和實踐進行了闡述,旨在促進地方高校聲樂教學改革的同時,促進云南鄉土民歌的傳承與保護。
民歌是民間歌曲的簡稱,是由當地民眾在生產生活的發展歷程中沉淀下來的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財富和地方文化,是人民群眾通過聽覺記憶和口頭流傳而集體創作的歌曲。作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并各以多樣化體裁、歌唱形式和內容,反映本民族特有的歷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傳統,民歌的起源幾乎同音樂的歷史一樣久遠。民歌的創作和演唱以即興為基本特征,主要表現為變異性和繼承性相結合。云南是民歌的故鄉、歌舞的海洋,由于地理、文化、生態、習俗等不同,從而形成了風格各異的多民族文化并存的格局。作為我省流傳最廣、特色最濃的鄉土民歌浩如煙海——從“創世古歌”到“勞動歌”、從“情歌”到“婚嫁歌”、從“獨唱”到“重唱”再到“合唱”,形式多樣,數不勝數。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鄉土民歌的生存環境受到了較大影響和沖擊。一是民間藝人其年齡結構高齡化,村子里的年輕人受到現代流行音樂的影響,加上受傳承與學習環境限制,大都不愿學也慢慢不會和不愿意唱自己家鄉的歌。究其原因還在于城鎮化建設的推進,由于人們只重視經濟發展,忽視相關民族文化的保護,很多民族文化歷史價值很高的建筑和活動場地都在建設中消亡。二是鄉土民歌被現有教育體系擱置門外,流行音樂與西洋音樂漸漸滲透到群眾的日常音樂生活中,而年青的一代與鄉土民歌幾乎是零接觸,在這種種現象的影響下,鄉土民歌怎么可能有它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目前,民族民間音樂在現有教育體系下各級各類學校中的傳播與傳承情況依然不容樂觀。回顧歷史,自上個世紀初學堂樂歌的興起,西洋音樂在我國逐漸成為先進音樂的代表后,我國教育體系下的各級各類學校就完全變成了西洋音樂教育的陣地,并且漸漸滲透到我們日常的音樂生活中,民族民間音樂被作為落后的東西遭到全方位的拋棄和蔑視。試想,當年青的一代與本土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幾乎完全隔絕時,他們對這種音樂文化的無視與否定已成必然。因此,唯有將本土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引入各級各類學校的課堂,讓本土音樂文化的“基因”薪火相傳。讓學生從課堂開始真切體驗鄉土民歌獨特的藝術魅力,領悟其豐富多元的文化內涵,方能逐步改善和扭轉當前的局面,讓本土音樂文化形成世代薪火相傳的局面,讓每一位孩子都會唱自己家鄉的歌。
1.重視本土音樂教材的編寫
將鄉土民歌引入課堂,既可以豐富當代學生的知識面,促進他們認識、了解優秀的傳統文化,又可以保證傳承機制不脫檔斷線,世代相傳。而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育目的的一個重要的、不可忽視的工具就是教材,此項工作首先可以從請專家學者編寫鄉土民歌教材入手。
教材應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以適應不同階段學生的學習,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和效果,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本土音樂教材的編寫對高校學生認識、了解本土民間音樂文化也是極為有幫助的,培養地方高校學生對本土音樂文化的情感,在音樂教材的編寫中應選擇具有民族特色和本土特色的代表性的優秀音樂作品。高校音樂教材中引入本土鄉土民歌等豐富多彩的音樂形式,利用地方高校的平臺,本土音樂文化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傳承機會。
2.重視本土音樂教育課程的建設
在建設地方高校音樂課程過程中,應該將本土音樂與西方音樂兩者的關系處理好,打破以西方音樂教育結構為標準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體系的束縛,應該將音樂教學課程建設主體適當轉移,放在地方民歌與當地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上面,如昆明學院音樂學院設置了《云南少數民族音樂學概述》 《云南少數民族音樂學概論》《云南民族民間歌曲演唱》 《云南民族器樂》 《云南民族舞蹈》等專業課程,既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還為學生將來從事音樂教育工作、研究本土音樂文化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除此之外,還要注重對本土音樂教師師資隊伍的建設,學校應鼓勵和支持相關教師參加各種專門的學習和培訓,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特色,建立起一支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教師團隊。
云南鄉土民歌的傳承本身具有綜合性。民歌在傳承過程中將人、自然和社會聯系起來,將人的道德、情感和外界自然環境聯系起來,使主體和客體通過多種途徑達到和諧。它注重道德性、情感性和自然性的合一,而這種合一體現出的和諧關系顯然具有審美意義。因此,云南民歌的教學不能只通過對音樂作品簡單的切割細分,試圖探尋到對音樂單一、確定的認識,而是要遵循民歌本身的綜合性,在教學中從視、聽、動的整體感受中去領悟地方鄉土民歌的文化內涵與審美價值。云南鄉土民歌在走進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應體現開放性原則,打破傳統的音樂教學的空間、時間及資源的限制,為學生提供更大的學習空間和更為直接的審美體驗。筆者認為應發揮民族資源優勢,通過“走出去(帶領學生進入實地)”和“請進來(邀請民間藝人走入課堂)”等方式進行潛移默化的音樂傳承及文化體驗尤為重要。
1.“走出去”
教育家柏拉圖認為:“音樂的節奏和樂(曲)調有最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最深處,如果教育方式合適,它們就會拿來浸潤心靈,使它也就因而美化。”云南鄉土民歌是云南人民勞動生活中的產物,它來源于生活,體現了人們的真實情感。同樣,學生只有對民歌中所蘊含的情感有了自己的體驗,才能使民歌的存在具有了價值。昆明學院音樂學院堅持一年一度、為期4周的藝術實踐(采風)活動,并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成為課程設置項目之一,要求學生在實踐(采風)過程中,邊收集民間音樂素材,邊進行舞臺實踐,返校后進行整理編排,并進行匯報演出,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而且還提升了他們的音樂素養。
讓學生“走出去”正是為了參與、感受學習地方鄉土民歌,從而相應地在課堂中完成實踐和鞏固,讓鄉土民歌在課堂教學的范圍內更多地發揮其意義。在具體操作中,可將學生以小組形式,圍繞一個民歌種類,如“勞動歌”“婚嫁歌”“酒歌”“情歌”;或是民族種類,如佤族民歌“加林賽”等進行調查研究;或直接參加“三月三”山歌會、六月二十四的“玉蘭調子會”“觀音山調子會”“跑馬山調子會”等活動。再回到課堂時,應將學生的實踐和積極參與放在重要位置,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的教學理念,指導學生把采風及研究的文字資料和音像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并將其作為校本輔助教材和課堂教學的內容。
2.“請進來”
某種意義上來說,鄉土民歌不僅是人民勞動與生活的產物、結晶與升華,也是靈感的產物,我們無法分析民間藝術家的創作思維,而且一些傳統的鄉土民歌并無曲譜,僅依靠心口相傳的方式來傳授學習,因此把民間藝術家請到課堂上來言傳身教,俯下身來向民間學習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民間藝術家的范唱、教唱鄉土民歌,講解民族民間音樂文化、風格以及回答學生提問互動等環節,讓學生既欣賞到原始鄉土民歌的藝術魅力,又認識了解民族民間音樂與人民生活、勞動、文化習慣的密切關系,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學校可以外聘鄉土藝術人才到校任課,或邀請鄉土民間藝人到校演出,讓學生了解本土文化藝術。只要堅持下去,本土文化藝術的傳承就會取得效果。
多年來,昆明學院音樂學院在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所開設的《云南民族民間歌曲演唱》 《云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概論》等課程已長達20年之久,女高音歌唱家郭海波副教授作為《云南民族民間歌曲演唱》課程的教師,潛心研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并取得較好的成果。在開展的一系列民族民間音樂文化進校園的活動及教學中,將滇池流域較具代表性的昆明小調《大河漲水沙浪沙》《耍山調》 《猜調》 《拈魚》 《趕馬調》《放馬山歌》 《趕馬數西調》,白族調子《對對雞》 《數雞》,彝族民歌《送郎調》《酒歌》,撒梅人的《鎬谷調》、《新娘妝》以及東門腔、西門腔、草海腔等引入高校音樂專業的課堂,讓飛桂珍(撒梅人)、李國香(白族)等非物質文化傳承人走上講臺,親身示范,使學生在生動而鮮活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氛圍中秉承兼容并蓄、多元共榮的文化選擇,建立起文化自信與自覺。
2014年1月10日,教育部印發的《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 (教體藝[2014]1號) 明確指出,普通高校要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公共藝術課程,并納入學分管理。鼓勵各級各類學校開發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藝術課程。地方高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應立足服務于地方的文化和經濟,承擔著為地方服務的職責,云南地處祖國西南邊陲,在悠長的歷史沉淀中因其地域與傳統文化的特殊性,也產生形成了許多特色鮮明的鄉土民歌,具有重要的文化與藝術價值。通過將云南鄉土民歌納入高校音樂教育中的研究和實踐,優化了高校音樂教學手段,豐富了高校音樂教學內容,必能探索出地方高校音樂教學的個性化、特色化以及創新發展新思路。
從學術價值來看,對云南鄉土民歌的研究,如果僅從藝術學的角度切入,研究的重點僅集中在民歌的藝術特征、音樂形態等本體的研究層面上是遠遠不夠的,通過分析云南鄉土民歌的特色風格、文化內涵、演唱方式、表演形式等,將云南鄉土民歌納入到高校聲樂教學課堂當中,使其與高校的聲樂課程教學緊密結合起來,突出地方高校聲樂教學的特色,更能培養鄉土民歌的傳承人,使鄉土民歌得到較好地保護與傳承,促進可持續發展。
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集》中說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沉淀了幾千年的中國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在經濟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民族音樂文化在樹立民族自信、傳承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團結、保護和發展民族文化方面顯得尤為重要。立足于傳統,民族文化才能彰顯獨特魅力,這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趨勢下推動文化發展應遵循的原則。
民歌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塊瑰寶,優秀民歌既是精神文明建設的結晶,也是傳播精神文明的使者、是勞動人民集體創作和集體智慧的產物。云南鄉土民歌作為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音樂文化載體和溝通橋梁,它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通過它可以讓人們更完整、更真實地了解和認識云南民歌和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地方高校有義務為云南鄉土民歌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擔一份責任,做一份貢獻。對于傳統云南鄉土民歌在高校的學習與傳承,要從文化價值上予以理解,要從語言、音調、潤腔、情感上加強學習,要從教學方式方法上積極探討。高校的音樂教育工作者要從繼承民族文化遺產的高度,從發展聲樂藝術的高度,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推動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
注:本文系云南省哲社課題《云南鄉土歌曲在高校特色化教學中的傳承與研究》項目成果,批準號YB2014112
[1]陳美如.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出版社,1989.
[2]曹理.音樂學科教育學.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管建華.音樂人類學導引.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4]王耀華.世紀民族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2.
[5]李漢杰.云南少數民族音樂學概論.云南美術出版社,2001.12.
[6]李安明.元江白族民歌概述,民族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