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龍(軍旅作家)
?
看好萊塢如何拍“主旋律”
文/王龍(軍旅作家)

如果有一部傳播主流價值觀的“主旋律”電影,能夠自始至終讓你感動得熱淚盈眶,你是否會立即聯想到《焦裕祿》或者《孔繁森》?對不起,它是由美國人拍攝的一部地道主流影片《護送錢斯》。這部電影不但獲得艾美獎、金球獎各項大獎,還打動了全球成千上萬的觀眾。可以說是好萊塢強大“傳播軟實力”的一個生動縮影,給我們的軍事電影創作提供了許多寶貴的借鑒。
《護送錢斯》是一部“非虛構”敘事藝術的典范之作,根據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邁克爾·史特伯爾上校的戰地日記改編。它講述的是2004年,19歲的海軍陸戰隊上士錢斯犧牲在伊拉克前線。按照美國官方規定,他的遺體要運送回家鄉安葬。邁克爾·史特伯爾自愿申請護送錢斯的靈柩回家。漫漫歸途中,那些與邁克爾素不相識的普通美國民眾,紛紛以自己的方式真誠地表達對陣亡戰士的緬懷與尊重。全片始終不見錢斯的真面容,直到片尾字幕出現“獻給所有為國捐軀的人們”,才緩慢出現錢斯的真實照片,并追溯到他遙遠的童年。
全片只有短短的70分鐘,情節出奇的平淡,沒有孤膽英雄,沒有男歡女愛,更沒有槍鳴彈嘯,完全如同一篇淡淡的散文詩。但整部電影幾乎每一個段落、每一個鏡頭都在表達著同一件事,就是任何一種為國家民族付出的犧牲,都將贏得美國民眾對犧牲者的衷心敬重。全片不惜用生動繁復的細節儀式,渲染士兵用犧牲換來的軍人榮譽,強調美國崇尚英雄、褒揚烈士的深厚文化傳統。
“于無聲處聽驚雷”,是影片最為突出的藝術特色。片中無數個細節,即便是鐵石心腸也不得不為之動容:
飛機即將降落,機長通過廣播通知乘客:我們的航班此次還搭載著一名陣亡士兵,請大家留在座位上,讓護衛隊員先下飛機。
在行李裝卸口,當覆蓋著美國國旗的錢斯靈柩被慢慢運出時,所有乘客、機組人員、搬運工都自動停下工作,肅穆地脫帽為逝者禱告;
錢斯的靈車行駛在鄉間公路上,一名卡車司機主動打開車燈表示對英雄的敬意,隨后一輛接著一輛的汽車都放慢了車速,打開了車燈,自發組成了一條長龍般的車隊,共同護送士兵的靈魂回歸故鄉……
《護送錢斯》徹底顛覆了“主旋律”在我們內心的慣有形象。它與“灌輸”“說教”“蒼白”無關,只與人性、人情、人道有關。其實今天在美國并無“主旋律”而只有主流影片一說。這些影片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既遵循銀幕邏輯,也尊重生活邏輯(或曰人性邏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藝術傳播的強大滲透力絕不是好萊塢的專利,如果我們的軍事文藝在創作中真正突破那種“高大全”的僵化思維,和好萊塢一樣追求“閑花落地聽無聲”的境界,那么拍攝出幾部風靡全球的軍事電影有何難哉?“心誠求之,雖不中亦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