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鷹
?
我們為什么要編輯出版《南京那一年》
文/張鷹
那是一次奇特的相遇。
那天,我們去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參觀。剛下車,就遇到一群少先隊員。他們也就十來歲的樣子,嘰嘰喳喳,小鳥一般快樂。他們沒有不快樂的理由:他們生于和平,從來不知道苦難為何物,更不了解幾十年前發生在他們腳下這塊土地上那場血腥的殺戮。
從紀念館的雕塑前走過,他們突然沉默了,花朵般稚嫩的面龐上是從來不曾有過的嚴肅,甚至沉重。接著便聽到他們唱《國歌》,一副副小嗓子都唱劈了似的,“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我相信,那是他們發自心底的吶喊,歌聲里一定和著他們的血淚。他們的成長,也許就從那一刻開始了。
跟在孩子們身后,我們走進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我不知道孩子們幼小的心靈承受著怎樣的震顫,他們又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了那段歷史。而我們,卻有一種喘不上氣來的沉重、憤懣……我們突然明白,原來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道承受著我們民族記憶的巨大傷口。這次參觀,把我們心中從未真正愈合的傷口撕裂開來,我們的心在淌血。
從紀念館出來,重新沐浴在和平的陽光下,我們決定為南京的孩子,為中國的孩子,甚至為全世界的孩子出版一本書。
我們民族經歷過巨大的戰爭傷痛: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也經歷過戰爭的苦難。我們有責任把戰爭的真實面目告訴孩子們:我們也必須把我們民族經歷過的夢魘般的慘痛呈現給孩子們。
我們的想法得到了南京本地的畫家和作家、學者們的共鳴,我們決定,共同完成這部表現1937年的南京的史詩性的繪本。這是我們對于無辜死難的30萬亡靈的祭奠,也是我們為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準備的一份禮物,更是獻給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孩子們的沉甸甸的紀念。

《南京那一年》
葉兆言等文
武建華等圖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南京是一座美麗的城市。2500年的建城史、450年的建都史,賦予了這座城市以濃厚的文化底蘊,歷代文人墨客的詩詞,更是把這座城市美麗中的柔靡渲染得淋漓盡致。“金陵帝王州”“江南佳麗地”“六朝金粉,十里秦淮”……城市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的性格。南京人在醉心于他們生活的土地之美麗與富庶的同時,也把他們的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節日是活色生香的日子里最快樂的音符,南京人對生活的用心也都集中到了各種節日:元宵節的夫子廟燈會,清明節牛頭山的踏青、祭祖,端午節的龍舟比賽,玄武湖夏日賞荷,中秋夜文德橋的中分明月,秋高氣爽中的重陽登高,下元節祈福先人保佑他們來年的好日子……中國的每個城市、每個地方都有這樣的節日,唯有南京人能把節日和他們城市的美景風物有機地融為一體,并盡情地享受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自然美景所賦予他們的一切。
如何來表現1937年的南京?由此我們想到了以中國傳統節日為時間軸,再現了那一年的南京城。
1937年的上元節,南京人照常撮湯圓、扎花燈、折梅花,繪本的開篇是一派熱鬧的節日景象,但在民居的窗戶上已經出現了防止窗戶被炸裂的“米”字條——其實,戰爭的陰云正在一步步地向他們逼近。或許,南京市民們對此還有一種近似天真的幻想:首都嘛,總不能輕而易舉就被日本人攻下吧?他們照常在清明節祭祖、踏青、吃野菜,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夏日黃昏在玄武湖悠閑地賞荷花……直到中秋節那天上午,評事街遭到日軍飛機轟炸,畫面變得暗淡下來,“文德橋上半邊月”的奇特景象在此時也顯得異常清冷。昔日熱鬧的夫子廟,只有一個報童在叫賣,一個導彈作為對市民的防空警示矗立在畫面中間。就在這一天,多少南京人月餅還沒吃上,也還沒來得及和家人賞一輪明月,便永訣人世。接著,戰爭一步步逼近,出現了南京市民逃城的畫面,婦女們做軍鞋支援抗戰的畫面……再接著,便是那個陰冷的冬日了,一切的一切,在那場血腥的屠殺中灰飛煙滅。
這個悲劇屬于我們民族,也屬于世界,屬于全人類!
我們用繪本的形式把這個悲劇告訴孩子們,告訴世界,也告訴整個人類,就在于遏制這樣的悲劇重演:讓全世界的孩子們,孩子們的孩子們……永遠沐浴在和平的清空麗日下。
(該書被新閱讀研究所評為“2015年中國童書榜最佳童書”。)★
責任編輯:曹舒雅
獵書報告
獵書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