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喬攀
?
戰地記者方大曾的鏡鑒意義——讀馮雪松《方大曾:消失與重現》
文/喬攀
在中央電視臺高級編導馮雪松等人歷時19年的持續努力下,2015年,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特殊年頭,方大曾,或者,小方,成為了熱詞。之前漫長的時光中并不被多數人所知曉所熟悉的《大公報》戰地記者方大曾,以“中國的羅伯特·卡帕”“第一位在抗戰中為國捐軀的戰地記者”“七七盧溝橋事變報道第一人”等稱謂,在新聞史學界和公眾輿論中引起了很大反響。中國新聞史學界泰斗方漢奇對方大曾抗戰新聞攝影的藝術水準和歷史價值給予充分肯定。2015 年8月,中國記協專門召開座談會,肯定和弘揚馮雪松挖掘方大曾、報道方大曾的非凡工作。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于2015年12月召開了“方大曾及抗戰報人學術研討會”,對方大曾的攝影藝術、歷史地位等給予充分肯定。馮雪松所著《方大曾:消失與重現》一書從2014年10月初版到2015年底,已經四次再版,并有繁體字版在境外發行,在新聞史、攝影史、文化史愛好者中一時“洛陽紙貴”。
方大曾,這位戰地記者先驅如彗星般閃過歷史的天空,用自己短暫的生命和不朽的價值闡釋了新聞工作者的人生選擇和崇高理想。在媒體環境深度變遷、傳媒轉型不斷深入的今天,面對記者職責認知出現部分錯位、偏移的現實問題,審視和發揚方大曾短暫而光芒奪目的新聞活動——尤其是在1936年綏遠抗戰前線和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的華北抗日前線——所蘊含的愛國熱情、人文情懷和職業精神,對今日新聞記者提升素質、增強定力,具有多方面的啟示意義。

《方大曾:消失與重現》
馮雪松著
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
記者小方曾與抗戰將士同袍、同仇、同生死。這啟示我們:相機紙筆就是記者的槍,槍的自覺、槍的擔當,賦予相機紙筆真價值、真重量。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7月10日,小方簡單整理了相機和行李,匆匆奔赴前線,成為抵臨盧溝橋前線報道的第一人。在前往的途中,他被日軍攔下并懷疑是中國軍隊的偵探,理由是新聞記者沒有這樣的勇氣。也許日軍無法理解,這不懼生死的背后正是小方與生俱來的使命感。正如馮雪松在《尋找方大曾》一文中所言,他是在“用生命當火種”。在一次采訪中,小方需要穿越兩個軍事要點間60里的荒漠地帶,而荒漠里一向土匪出沒,異常危險,所在地駐軍的團長勸阻小方不要再前行,小方卻告之“此來是必須達到目的”。他在隆隆的炮火中穿梭,與抗戰的將士們共赴戰場,用記者的槍——相機紙筆——履行記者的使命,去記錄侵略者的殘暴行徑,去描述抗戰將士的英勇戰斗,去呈現戰爭帶給普通老百姓的災難與痛苦。炮火和迎面指來的槍口,只能增添他生命的色彩。而對于他來說,照片就是他的生命。他的作品里有一張照片是一名戰士正趴在戰壕上射擊,對面就是進攻的敵人。此時的小方正身處戰壕,拍下了這張照片,子彈從他的頭上呼嘯而過,他卻完全不在意。
在一張名為“光明的保衛者”的照片中,祖國的大好山河向遠處延伸而去,頭頂卻是一片濃厚的烏云,一個孤零零的山頭上,一名戰士手持鋼槍,坐在那里出神地望向遠方。也許這正是小方當時的心境,他自己就是那名戰士,而守衛被烏云遮擋的光明就是他的使命。反觀當下,社會轉型、媒體變革之際,記者們的自覺與擔當,正在逐漸丟失,如同小方所處的那個時代一樣,漸行漸遠。記者的鏡頭筆下,多的是美景如畫,卻少了普通民眾:多的是世俗金錢,卻少了家國情懷:多的是“自由”“專業”,卻少了社會責任:等等。市場化的媒體可以如此,自媒體可以如此,但是黨報、軍報絕對不能如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刻,小方等一批戰地記者的自覺與擔當,需要我們去傳承,這是實現強軍夢的需要,更是實現中國夢的需要。
先行者小方開創戰地記者的獨特風格、獨特氣派。這啟示我們:戰地的行思記錄,應以家國情懷為心,以戰壕真實為骨,以人文精神為血肉。
書中,有這樣一張照片格外引人注目,荒蕪的戈壁灘上,小方一身戎裝,騎在一匹高頭大馬上,目光堅定地望向遠方。這是小方獨自一人奔赴綏遠時拍下的照片。在綏東,騎兵第7師師長看到小方騎馬的場景時稱贊到:“你們是武裝的新聞記者”。這張照片和這句話,正是對戰地記者小方的最佳描述。小方的身上既有記者的專業素質,又有軍人的獨特氣質,在前線時他也時常一身戎裝打扮,老百姓們常常將他當作軍人。而他寄給母親的自己最喜歡的照片,同樣也是軍人裝束?;蛟S在他的心里,他既是一名記者,又是一位誓死守衛家國的戰士。
他的行為和作品,告訴了后人一名真正的戰地記者應有的風格和氣派。戰地記者應以家國情懷為心,1937年9月,保定告急,小方從石家莊出發,當所有人都在逃離時,他卻在逆行,可以想象,成群衣衫襤褸的難民迎面走來時,小方的內心該是如何的堅定。即使在奔赴長辛店前線的途中,炮聲清晰可聞,小方卻從未考慮過自身安危,而是興奮地說:“這是中華民族爭取解放的炮聲?!睉鸬赜浾邞詰鸷菊鎸崬楣牵溺R頭中,有前線的指揮官,有站崗的軍人,有炮火中奮勇殺敵的戰士,有鮮血淋漓的傷員,都毫不避諱地、赤裸裸地展現了戰壕的真實場景。而要拍攝這樣的場景,就要置身于戰場之中。正如著名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所言“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戰地記者應以人文精神為血肉,小方的照片和文字報道中,不只有英勇的將士和戰斗場景,更多的則是對人的關懷和人性的思考。對于戰爭給人——即使是敵人——帶來的苦難,小方的鏡頭和筆調是悲憫的,“現在死于東山坡上的匪尸,大半已被野狗吃食,只留可怕的頭連著那架光桿的骨骼。有些完整的尸體,窮困的老百姓們,還正在剝他們身上的軍衣,等衣服剝光了之后,就立刻跑出來幾只狗,它們又發現了新的美餐?!?/p>
永遠年輕的小方示范了一種通透的職業生活方式。這啟示我們:小方的不忘初心、不務近利、貼近現實,對于浮躁的今人而言,是一面鏡子。
關于小方這個筆名,他本人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方者,剛正不阿也,小則含有謙遜之意,正是為人處世之道,我就是要做一個正直的、于國于民有用的人。”也許,這就是他成為一名戰地記者的初心,而他獨自前往綏遠的足跡和眾多作品也告訴我們,他始終不忘初心。
1936年11月,綏遠抗戰爆發,小方只身一人前往前線。在綏遠,為了了解更真實的戰場情況,他借來一匹馬強行翻越陰山,就連唯一一位跟著保衛他的士兵都因為條件艱苦差點離開,而他卻憑著近乎自虐的頑強堅持了下來。他當時所寫的一篇篇通訊陸續在《世界雜志》上發表,《宛平之行》《綏遠前線觀察記》等作品都極大地鼓舞了我國人民抗日斗爭的士氣。除了戰地攝影,他還拍了大量現實題材的照片。在中國攝影師還熱衷于麇集在像北平、上海這樣的都市里展示他們改良過的類似國畫或時裝照的攝影術的年代,他年輕的臉龐卻直貼近冰冷的現實生活,縫紉者、人力車夫、纖夫、礦工等底層勞動者都頻繁進入他的取景框。他的一幅名為《吃黑面的扛白面》的照片極大地諷刺了那個冰冷而殘酷的時代。除了冰冷,他的照片中往往還有一絲溫情,從那些他拍攝的下層民眾的臉上,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和小方之間有著足夠的信任和平等。這一切也恰恰顯示了他作為一名卓越的紀實攝影家的可貴品質。在小方的作品里找不到一點兒虛浮的痕跡,他的作品幾乎都是以紀實的方式完成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小方的作品缺乏專業水準,那些保存下來的照片的構圖都是精心構思過的,在他將快門按下的瞬間,畫面構圖與內心想表達的主題便自然地合二為一。
小方若還在世,應該是一位100多歲的老人了,但是我相信他給人的感覺,就如同凝固在歲月里的照片一樣,始終是那樣年輕、質樸、英俊而堅毅。小方如同一面鏡子,反射出了今人的浮躁,反射出了當今記者職業生活的務利和職業操守的缺失。小方則向后人闡釋了一名記者應有的職業素養,應有的擔當和情懷,直到他消失前發出的最后一封信中,他仍提到:“我仍將由蠡縣繼續北上,達到長江(范長江)原來給我的任務!”
卡帕死于拍攝時的觸雷,“幸運”的是他逝于榮譽的最頂點,而小方則無聲無息地消失了,時年只有25歲。他如同璀璨而短暫的流星,劃過那個時代的上空,留下了奪目的光芒。他的足跡消失在時光中,但他的言行與作品,并未隨著時代的遠去而消失。隨著《方大曾:消失與重現》一書的發行,這個時代的人們有幸再睹小方的風采。而這個時代的同行們,需要去做的卻不僅僅是瞻仰先行者的風采,更重要的是將小方作為一面鏡子去借鑒和反思。★
責任編輯:曹舒雅
新書星探

《山河動: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軍隊戰力》
張瑞德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5年11月出版
本書是第一部專題討論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人事制度的著作,包括各級官佐、士兵的組成和素質,任免、升遷調補、獎懲考績、福利待遇、退役撫恤等制度及其實施情形,并探討了中央政府與地方軍系的關系,以及人事制度對軍隊作戰能力的影響,其論證之嚴謹、征引之廣博,在同類軍事史著作中非常少見。更為可貴的是,作者用統計學的方法加以論證,使戰時國民黨軍隊的真實戰斗力一目了然。
北京大學教授王奇生認為,大陸讀者對八路軍、新四軍耳熟能詳,而對抗戰正面戰場的主力部隊——國民黨軍隊的情形則所知有限,因此特別向大陸讀者推薦閱讀。
作者張瑞德是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著名軍事史專家,致力于國民黨軍隊研究20余年。本書既是他的代表性著作,同時也收錄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1937年10月初,日本軍部正式向華北方面軍司令寺內壽一發布攻取太原的命令。忻口為晉北通往太原的門戶,是保衛太原的最后一道防線。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中日兩軍在忻口地區展開了華北最大規模的會戰。作戰之激烈,交戰雙方傷亡之慘重,均為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之最。中國軍隊在給予日軍主力部隊以重大殺傷后,進行戰略撤退而結束了本次會戰。本書基于中日雙方的第一手資料,從純軍事的角度,通過對平型關戰役、原平鎮攻防戰、娘子關戰役等著名戰役的詳實刻畫,生動而具體地講述了忻口會戰的全過程。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的參考資料中,包含大量未正式出版的文獻(包括私人日記、檔案等)和日文文獻。
作者童屹立,現居重慶市,自幼愛好閱讀歷史和軍事圖書:戰史研習者和作者,尤擅抗戰史的寫作,曾公開發表戰史著述多種。

《晉北爭鋒——忻口會戰》
童屹立著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5年11月出版

《反恐秘密戰:
美國如何打擊“基地”組織》
埃里克·施密特湯姆·尚卡爾著
洪漫譯
新華出版社
2015年11月出版
本書首次詳述了美國政府是如何打擊“基地”組織,并最終擊斃本·拉登的,揭秘了美國國家安全體系的運作模式?!?·11”事件后,美國的情報機構、軍方和執法部門迅速行動,制定了全面有效的反擊戰略,并將這些源自冷戰時期遏制理論的創新性戰略,綜合運用到打擊恐怖主義和擊斃本·拉登的襲擊行動中。
本書的兩位作者均是美國《紐約時報》反恐領域的資深記者,他們搜集了大量美國反恐方面的相關資料,揭示了美國決策者和軍方就制定上述戰略所進行爭論的細節,闡述了美國反恐在國內、中東乃至全世界面臨的挑戰和取得的成就。埃里克·施密特是《紐約時報》采訪恐怖主義專題的記者,曾在伊拉克、索馬里和巴基斯坦隨軍深入采訪。施密特曾兩次是《紐約時報》獲得普利策獎的團隊成員之一。湯姆·尚卡爾是《紐約時報》報道國防安全的記者,經常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隨軍深入采訪。★
責任編輯:曹舒雅
(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