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18)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我國今后發展全局做出了全新的頂層設計和規劃,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四個全面”的治國理政的戰略布局。在這個戰略布局下,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新理念,為我國“十三五”期間的經濟社會發展描繪了嶄新的藍圖,“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也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出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1]
展望“十三五”及未來更長的歷史時期,綠色發展將會成為貫穿我國發展全局的強國富民征途上的戰略思維和全新理念,也必將成為新常態下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社會和諧穩定,實現美麗中國的必然途徑。
在黨的十八大上,歷史性的第一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建設,創造性的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并且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布局。“綠色發展”作為科學發展的新理念也是以前從來沒有被提及過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了“綠色發展”理念,在全社會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和共鳴,成為新的理論亮點和理論創新。這些都彰顯了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堅強決心,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發展理念的突出體現。實質上,“綠色發展”就是把環境問題納入到了發展的范疇之中,讓我們時刻牢記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時刻謹記尊重自然規律,按照自然規律辦事。順應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而保護自然則是人與自然相處應有的責任擔當。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強調:“要牢固樹立生態紅線觀念。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2]
回顧以往的經濟發展,很多教訓需要我們銘記。在改革開放之初,一些地方單純的追求經濟發展,追求短視利益,沒有尊重自然規律,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甚至對我們所處的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以至于我們現在不得不花費大力氣一邊發展經濟,一邊來恢復生態環境。以前我們走過的是高投入,低產出,高能耗,低循環的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為此我們付出了資源消耗過度,人力投入較大,環境污染嚴重的慘痛代價。以至于生態環境惡化成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因此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絕對不能重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放緩,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一些地方出于局部利益考慮,在綠色循環發展的措施上有所弱化,執行并不到位。對此十八屆五中全會旗幟鮮明的提出了“綠色發展”的理念,并突出強調要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地發展新理念。這正是黨中央站在全局的高度,從發展戰略的眼光出發科學地審視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規律得來的發展理念之瑰寶。“綠色發展”理念的應時提出,必將對我國戰略布局系統的“四個全面”的實現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為我國適應經濟新常態,更好地完成“第一個百年目標”提供了強有力的指導思想。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會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會對社會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國際國內資源和環境的瓶頸決定了我們必須要樹立綠色可持續的發展新理念。當今中國,正在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要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我們就必須要推動當代中國的經濟轉軌、社會轉型、觀念轉變,以使我們有足夠的時機修習內功、積聚勢能、奮力拼搏,進而為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邁進打下堅實基礎、作好充分準備。顯然,這是一場深刻的變革,也是決定當代中國贏得未來的“關鍵一招”,只有先進的、科學的發展理念和認識方能行之有效。而“綠色發展”新理念作為科學的發展思路也必將推動我國的“五位一體”的社會主義實踐。
人們對于一個事物的價值判斷是相同的,或者人們在對一個事物進行價值考量的時候能夠達成一致的意見,那么他們之間所形成的就是價值共識。價值共識的形成是一個過程,一旦整個社會形成了價值共識,那它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價值共識可以在全社會范圍形成一種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是把全社會成員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的看不見的紐帶。擁有了這種精神力量和紐帶,全社會成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就會極大增強,就會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綠色發展”新理念應該成為全社會的價值共識,成為凝聚全體人民群眾全力投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當中的紐帶,并讓全體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其中,為踐行“四個全面”的整體布局,為順利完成“十三五”,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進而為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邁進建言獻策,身體力行,貢獻力量。
“綠色發展”新理念的提出立刻在全社會產生了強烈反響,得到了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獲得了海內外的高度好評。從十八大第一次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到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綠色發展”新理念,我們黨在發展思路和觀念上始終堅持與時俱進。“綠色發展”新理念是生態文明建設在發展思路和發展理念上的具體表現,是一脈相承的,又是與時俱進的,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一系列實踐經驗進行系統梳理和深刻總結之后提出的,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發展觀的最新理論成果。端正了一些人在我國發展路徑上的“搖擺”心態,給全黨全國人民堅持走生態文明的綠色發展道路打了一針“強心劑”,吃了一顆“定心丸”。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一方面,實踐決定認識。我們黨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獲得了“綠色發展”理念這一科學的認識。另一方面,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綠色發展”新理念作為科學的認識一定能夠引領我們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偉大實踐,一定能夠使我們自覺接受并切實貫徹“綠色發展”新理念,極大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為更好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蓄勢而發。
總之,以往粗放式的發展方式讓我們對生態環境破壞的太嚴重,未來的綠色發展理念必將在觀念上引導我們重視對生態的保護和修復,從而使得社會經濟能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