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市大通職業技術學校,青海 西寧 810100)
機電專業是國家人才培養戰略中的一大專業,也是職業學校所開設的普遍專業,在國家職業教育大發展的浪潮中,如何實施有效課堂教學,真正提升學生知識與技能水平,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機電專業人才,是我們目前面臨的一大課題。
目前機電專業的現狀。結合我校實際情況,有幾大障礙困擾專業發展,1.師資力量薄弱,表現在教師補充及新教學理念應用不足;2.專業教學計劃落;3.實訓建設相對滯后。面對新的形式和職業教育的需要,如何有效提升課堂有效性,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使學生真正學到有用的知識與技能,提升學生就業,職業學校,尤其機電專業應該做出一些改變。
機電專業對教師不僅要熟悉機械、電工、電子等方面的知識外,還要熟悉各類機械設備的制造、安裝過程、電工電子設備的安裝與調試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因此,一個合格的、適應現在職業教育的機電專業教師不僅要在知識與技能上有過硬的能力,而且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新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能根據社會需求分析專業內容以及對實訓內容做出合理安排,以便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而客觀情況是職業學校有相當一段時間沒有補充過專業教師,有一部分則是通過“轉崗”、“轉型”成為專業教師,盡管這些年國家級、省市級繼續教育培訓組織頻繁,但不能有效的融合專業知識的各個模塊,不能很好的將自己掌握的專業知識有效的設計成學生需要的技能課題,與成為一個既懂“機”又懂“電”,并且還有一定實操技能的專業老師,還有相當的差距。因此,學校需要有走出去、引進來的魄力,積極引進專業人才。其次應該借助校本培訓,突出新教育理論和新教學方法的培訓工作,由學校牽頭,在學校中有效開展關于新教學方法的專題研究,通過有計劃、有步驟的培養,充分提高機電專業教師配置,有效促進專業教學。
機電專業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具有高度的融合性,結合了計算機科學與控制,電子電器和機械等相關專業。本文結合中職院校學生就業情況和就業實際,從中職院校機電一體化專業實際出發,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了相關改革,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提高和促進學生更好的就業打下良好基礎。
現在以我校為例,首先專業教學計劃雖然進行了較大幅度改變,設置上盡可能考慮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課程設置盡可能貼近社會需求,但仍然無法突破傳統的以課程為體系的教學模式。其次,實訓環境及實訓內容設計還不能充分體現職業教育提倡的行動導向教學的理念;再者,教師教學方法單一,不能很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針對以上問題,個人認為首先需要對市場認真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對學生從事的工作進行精確定位,明確培養目標。其次,教學內容應做相應的整合,突出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目的性,做到學生學習的內容就是今后崗位中所需要的內容。第三,教學方法上,因多借鑒先進國家和地區的教學方法,運用一切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積極性,讓每一堂課體現出價值和效率。第四,實訓室建設和實訓內容建設均圍繞學生培養目標而開展,每一次實訓都有具體的針對性和實用性,讓這生通過實訓知道學習內容在今后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保障實訓的有效進行。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都是要改變教師熟悉的傳統,難免會遇到抵觸情緒,學校應充分認識到這種困難,在制度上、政策上向課改傾斜,保障專業建設和課改的順利推行。
機電專業的學習不同于職業學校其它專業的學習,機械部分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空間想象力。電學部分又需要學生有一定的電學基礎、函數知識和一定的數學運算能力。職業學校學生入學條件遍不高,大多數專業因為與原有學習基礎關聯不強,只要學生愿意參與到學習中,都會取得不錯的學習成績,但機電專業學生如果不具備較好的入學條件,職校兩年有限的時間里就無法更好的學習各類專業知識,學習效率無法保障。
教師應該更加注重結合學生實踐需要,不斷通過實驗、參觀和實踐等形式,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教學實踐也證明:結合學生的實踐需要展開教學,會促使學生對機電知識產生強大的興趣感、好奇心、求知欲,從而更加深入地投身到機電專業課的學習和實踐活動中去。在教學實踐中,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學習機電專業的興趣,一方面結合學生的自身需求,組織學生參觀機電工廠車間及機電高科技示范園,并邀請技術能手進行技術指導和專業講課,面對面地將他們在工作過程中的樂趣、經驗、體會直接或間接地傳授給學生們。另一方面邀請往屆機電專業的畢業生到學校坐談,現場為同學們講述自己的工作經歷和工作體會,從而促進機電專業學生進一步了解專業重要性,并有效激發學習機電專業的興趣。
以上就是個人對機電專業發展的一些個人想法,不妥之處,敬請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