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2)
當前,國內外關于職業生涯選擇和發展的理論主要有結構取向理論、過程取向理論和認知信息加工理論。認知信息加工理論的代表是彼得森等人,他們認為職業生涯的選擇往往與人的認知過程有很大的關系,而生涯決策的能力則取決于在認知基礎上形成的信息加工能力。彼得森等人依據認知信息加工理論構建了一個信息加工金字塔,以此來表達了個體的職業生涯規劃[1]。金字塔的最底層是知識領域,中間層是決策技能領域,最頂層是執行領域。
運用金字塔模型,認知信息加工理論不僅彌補了結構取向理論和過程取向理論的不足,而且可以幫助大學生解決職業生涯規劃和發展、決策及技能等一系列問題。
醫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是職業生涯發展教育主體根據醫學生的內在特質,運用職業生涯發展理論,指導他們突破障礙、激發潛能、最終實現職業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針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醫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凸顯,加強對醫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加之醫學院校學生,除了要有扎實、高超的醫術,還要有良好的醫德,善于處理醫患關系,這些都需要在職業生涯發展中不斷提高。而且由于行業的特殊性,醫學院校學生的職業取向比較單一,思維比較固定,引導他們做好職業生涯發展,對醫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部分醫學院校學對職業生涯發展教育缺乏深入的認識,缺乏對醫學生職業生涯設計技能的培訓。部分醫學院校盡管開展了“訂單培養”、“就業指導”、“就業咨詢服務”等針對學生就業的各種幫扶措施,但對學生職業生涯咨詢、指導和服務的投入仍然不夠,相關的職業生涯信息資源略顯薄弱。相比較而言,美國在近百年間已經構建了相對完善的職業生涯教育和輔助體系,不僅職業生涯指導機構遍布街區,而且職業信息、職業素質測評軟件在高校圖書館等機構可以免費使用。
學界普遍認同職業生涯發展先后經歷生長期、探索期、建立期、維持期和衰退期等不同階段。大學階段正處于職業生涯探索期,職業生涯自主和責任意識普遍較為欠缺。由于醫學院校學生專業課的學習任務較重,大量的醫學書籍使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疲于應付各種各樣的考試[2]。對于那些職業理想不堅定或者根本沒有制定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的學生,很可能沒有更多的精力關注職業的自我認知及自身職業的發展。有的學生認為,學臨床醫學畢業后就是當醫生,學護理專業就是做護士,沒有什么好規劃的。當然不可否認,部分醫學生對自己未來的職業充滿了希望,但苦于找不到生涯設計和決策的有效方法。通過前面的信息加工金字塔,我們可以看出,處于金字塔的底層的是自我知識和職業知識,這些恰恰是職業生涯設計的信息基礎。
有的醫學生苦惱于考研和工作之間的矛盾,緣于對自己的決策風格缺乏了解。有的學生每次做出生涯決策后,總會產生對之前做出的決策是否對錯的懷疑,總是不能控制生涯決策中的強迫行為。有的雖然職業生涯設計很完美但執行和控制能力差,缺乏生涯承諾,導致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失去其應有的意義。
由此可見,運用認知信息加工理論指導醫學院校學生進行科學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使其掌握自我知識、職業知識、決策技能和元認知技能,將有助于學生就業、成長和成才。
針對醫學院校職業生涯發展教育投入不足的問題,借鑒美國和日本的先進經驗,教育主管部門應當為醫學院校開展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提供政策的引導和資金支持,為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師資隊伍的專業化發展提供政策支持。醫學院校不僅要細化職業生涯發展的服務體系,還要加強職業生涯發展課程的系統建設,提升課程的可操作性和質量。專業課及基礎課教學中要滲透職業觀、職業素養、職業意識等,實現了職業生涯教育與課程教學的有機融合,不僅有利于學生對職業的選擇,更有助于各專業教學的發展。還要逐步建立全程化職業生涯發展教育模式。全程化職業生涯發展教育模式,指的貫穿醫學生大學教育全過程的并根據不同年級、不同階段、不同培養層次開展不同主題的職業發展理論和實踐教育,具有系統性、科學性、可操作性,與大學教育相銜接的職業生涯發展教育模式[3]。
首先、要對職業環境進行深入分析,通過收集職業信息獲取技能。醫學院校學生由于接觸社會少,對職業環境了解不夠。譬如,當前熱門的醫學職業、發展前景、社會發展趨勢對醫學的影響及要求等問題對于醫學生而言顯得很陌生。加之,醫學生就業形勢嚴峻,醫療糾紛頻發,大量負面信息的影響,醫學生對職業的認同感呈下降趨勢。因此,醫學院校學生要將收集職業信息作為一種職業習慣,并通過職業信息的把握來指導自己進行職業選擇和培訓。
其次、醫學生要逐步改進職業生涯決策。
認知信息加工理論最核心的內容就是決策技能領域,針對醫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決策技能較為欠缺的問題,職業生涯發展輔導老師要引導學生了解和反思自我的決策風格,選用適合自己的決策風格,以便更好地規劃職業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