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地質工程職業學院,遼寧 丹東 118008)
高等職業教育吸引力應該來自于高等職業教育本身,通過教育方式與方法的改革來提升高等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就高等職業教育的載體之一高職院校來說,努力使培養出的學生更加優秀,更能適應社會所需,這是提升高等職業教育吸引力的一個方向。學生相當于高職院校的產品,只有產品質量過硬,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同時學生自身通過學習能夠很好地在社會上生活,敢于面對各種挑戰,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那么高職院校吸引力提升的瓶頸就能夠破解。辯證看待“職業教育的對象主要是普通教育的失敗者,那么研究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就必須從這些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1]遼寧地質工程職業學院導師制培養模式立足于從教學上下功夫,讓教學真正以學生為本,使學生成為職業院校的主人,讓他們在學院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對高等職業教育認可,并把這種認可輻射到社會,樹立高等職業教育的良好口碑,讓高等職業教育得到長足發展。導師制培養模式通過學生與導師之間的相互交流,達成互選,導師負責學生在校期間的思想、心理、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讓學生在校園中不斷認識自我,超越自我,并通過學生的口碑提升著高職院校的吸引力。高職院校的教師要在導師制培養模式中發揮關鍵性作用,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認識你自己。”這是哲學上古老而深邃的話題。相傳這句話是刻在希臘德爾斐神廟門楣上的名言,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具有很大的啟示。他們處于人生中未成年向成年的過渡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成熟,對于自我的認識還很膚淺,甚至從未考慮過自身合理規劃的問題。在他們過去十二年的學習生活中,常常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差生,對學習缺乏興趣,并認為自己聽不懂課堂上老師所講的內容是正常的,主觀上就給自己貼上了“學不會”的標簽。來到高職院校學習往往抱著混文憑的想法,網游、逃課、談戀愛成了他們的必修課。顯然,這類學生不能成為高職院校的品牌,更不能讓高職院校具有吸引力,因此,對于高職學生,尤其是剛剛入校的學生,更應該從引導他們認識自我開始,對他們進行人格模塑。
定位是認識自我的第一步,只有定位準確才能清醒認識自我,有了定位才會讓學生有努力的方向,有追求的目標。要想定位準確先讓學生們知道這個社會是多樣化的社會,自身曾經的懈怠僅代表過去,只要自己不放棄,就可以為自己找到在這個社會中的一席之地。而且,并不是只有成績優秀才能為社會服務,成績只是人才素質的一項評價指標,綜合技能同樣重要,走進高職院校一樣可以成為社會的精英,一樣可以為社會做貢獻。讓學生感受到自己不是被社會遺棄的人,自己也是這個社會所需要的。遼寧地質工程職業學院的導師制培養模式,在對高職學生的入學教育中引領他們了解自己所學專業每年的就業情況和崗位需求,讓他們知道社會需要很多像他們一樣的人才。同時,帶領他們觀看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的視頻和工作后的感悟,了解職業院校學生優秀的一面,讓學生對自我有個明確的定位。主要是讓學生知道自己未來大概是什么樣子的,自己希望成為什么樣的人,在對市場需求和相關職位工作狀況的了解中找準了自己的位置。
了解自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信,了解自我的過程很復雜。我們每天都跟自己為伴,但如果不靜下心來思考自我的問題,很難準確地回答出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我們在生活中總習慣去了解別人,很少想過要了解自己。高職學生在入學前絕大部分同學并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樣的生活,不去思考自己的未來會是什么樣子的。實際上,了解自己對于一個人的發展至關重要。教師要引導他們在生活細節中了解自己,明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這樣才能在工作中放大自己的優點,規避自己的缺點。遼寧地質工程職業學院導師制培養模式就是在學生和導師的共同努力下,通過組織學生活動,讓學生不斷展示自己的同時認識自己。
作為教師,在學生對自己有了明確的定位,并樹立起一個簡單的目標后,就應該指導學生合理的規劃自己的未來,也就是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幫助學生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也是學生自我實現的一個過程,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自我實現是最高層次的需要,當學生認識了自我以后,就應該去實現自我,這需要一個詳細的規劃。自我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對于教育來講,能夠讓學生實現自我是最大的價值。只有學生能很好的規劃未來,才能夠實現自我。當學生在校園中體會到自己的價值時,那我們的教育對于他們來講就具有巨大魅力的。所以,要提高職業教育的吸引力,還要在規劃學生未來,引導他們如何實現自我上下功夫。
興趣和好奇心是學習的巨大動力。要想讓學生在自己的專業內有所成就,必須要讓他們愛上自己的專業,對自己的所學專業感興趣,這樣他們才會主動去學。遼寧地質工程職業學院的導師制培養模式在學生入學后的第一學期,開始向學生介紹本專業的具體情況,從專業基礎課入手,讓學生對自己所學的每一門課程都能夠從宏觀上了解在這個專業中的作用。對于學生來講,在他們的學習生涯中,他最喜歡的那門課就是他成績最好的那門課。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在他們剛剛接觸專業課時,授課要更詳細,盡可能滿足每一位同學的接受能力,讓他們對本專業了解的更多。只有了解了這個專業,學生才會慢慢喜歡這個專業,只有喜歡上所學專業,才會在這一領域中為自己定下科學的職業理想。
當職業理想確定后,就要根據自己的職業理想制定相應的規劃,而且這份規劃必須要有持續性和可行性。科學的規劃要對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具體目標逐一細化,小到每一場考試,大到職業技能證書的考取,都要有具體的時間安排。在遼寧地質工程職業學院導師制培養模式中,導師會按照學生的個人特點為學生制定詳細的學業規劃,根據學生的職業理想,查缺補漏,利用好學生的個人特長,盡最大努力讓其特長在專業領域中得到發揮。例如,如果學生想自主創業,那么上學期間就開始準備,考察市場、調研、讀經營管理方面的書籍等,利用一年左右的時間選好項目,了解同行的經營狀況,做好可行性分析,等到畢業時以成竹在胸,馬上可以投入實踐。如果想從事本專業的某一崗位工作,那么就要結合這一崗位的需求,學好主干專業課程為自己爭取更多的競爭機會,考取相應的職業技能證書,多了解本專業的前沿知識,跟上社會發展需求,讓自己在競爭者中有明顯的優勢。
蒙牛乳業集團創始人牛根生說過:“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無才培養使用,有才無德限制錄用,無德無才堅決不用。”如此看來道德素質對于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高職院校來說,我們培養的都是工作在一線的技術工人,他們的工作態度、責任意識直接決定了工作的效果,由此看來,德育素質非常重要。對于高職學生來講,優秀的道德品質是他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所以,遼寧地質工程職業學院導師制培養模式中尤其注重學生的德育素質培養,學院本著要想成才先成人的理念,全方位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
近來,經常從媒體報道中看到中國人不遵守社會公共道德的事件,這影響了國家、民族的形象,也暴露出我們在社會公德方面的不足。作為為社會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高職院校,應該注重對學生公共道德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總體素質。社會公德滲透的是個人與公共環境下其他人的關系的處理態度,屬于一種生活習慣的培養過程,能夠體現出一個人的整體素質,也表現出一個人的情商。在公共環境下,自己的言行是否影響到其他人的正常生活,這能體現出一個人的修養和內涵。遼寧地質工程職業學院導師制培養模式中,導師注重對學生社會公德的培養,在日常交往中會給學生灌輸相關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會融入一些違反社會公德事件的談論,讓學生在與導師交流中學會如何遵守社會公德。在跟隨導師到工廠或者實習基地去學習時,導師都會以身作則,引導學生遵守社會公德,并教育他們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培養社會公德意識。
職業道德就是要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在學生的職業生涯中至關重要。學生工作得怎么樣取決于他內心中的職業道德。一個擁有職業道德的人就會對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茍。擁有職業道德的人就會對工作充滿熱情,并把工作做得精益求精,不斷創新工作方法。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屬于技能型職業人,職業道德不能忽視。遼寧地質工程職業學院導師制培養模式對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主要從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創新思維上下功夫,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時刻提醒學生的責任意識,無論是面對一次發言,還是一次作業,都要求學生高度重視。作為學生,最基本的職責就是學習,懂得舍與得的辯證關系,同時引導學生在專業領域不斷鉆研,勇于創新。
家庭美德包括對父母的孝順,對愛人的敬愛,對孩子的關愛。對于高職學生來講,他們都知道要孝敬父母,但如何孝敬,怎么做才是孝敬就不清楚了。作為導師要教育學生多關心父母,定期給父母打電話匯報在學校的學習情況,不能鋪張浪費,互相攀比等。盡管學生還沒有成家,但進入大學,談戀愛現象也很常見。導師要在感情問題上要正確引導,幫助他們認識到愛情不是兩個人開心就走到一起,要學會接受彼此的家庭,要懂得同甘共苦的意義。愛情是一門藝術,需要很好的理解才能正確把握,推薦學生閱讀相關書籍,比如弗洛姆的《愛的藝術》。盡管學生還沒有到為人父、為人母的階段,但也要告訴學生教育下一代不是把他們養活就可以,而是要教會他們如何生存,如何做人。
高職院校的學生靠的是自己過硬的技術,相對而言,學習書本知識我們比不了本科院校的學生,所以要想有優勢,具備吸引力,就應該從動手能力上下功夫。無論社會怎么發展,我們都會需要大量的產業工人,尤其是懂技術的產業工人。遼寧地質工程職業學院導師制培養模式采用的是師傅帶徒弟的辦法,導師手把手傳授技術經驗,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掌握一門過硬的技術。
高職院校把培養技術工人作為關鍵抓手,學生們不搞理論研究,而是從事某一項技術的運用,因此,高職院校根據這一培養目標將授課的方式轉化為基礎知識的講授和學生的動手操作相結合,每所學校針對不同專業都有相應的實訓基地、實驗室等,教師根據授課情況安排實訓。每一門專業課程都有大量的實訓時間,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掌握專業知識,這樣更有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德國,教師不僅要具備教師任職的一般要求,而且對從事高職教師資格做了特殊規定,特別突出強調教師的實踐技能。”[2]現在在我國,職業院校也以雙師型素質教師為主體,不僅具有職稱證書,還具備工程師證書。遼寧地質工程職業學院導師制培養模式是學生在導師手把手的指導下完成實訓,對精密儀器的使用,對礦物的辨認等實踐都由導師反復講解并指導,把書本中的知識轉化為現實的動手操作技能,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應用能力,對于學生掌握一技之長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校期間都有在工廠中實習的經歷,一般安排在第五學期。這個時候學生的課程基本學完,一些基本理論已經掌握,主要是到實踐中去靈活運用自己的所學知識。高職院校的每個專業一般都會到企業中聘用一些高級工程師,讓他們來給學生上實訓課程。在學生實習時還可以跟隨他們到工廠中實地操作,在操作規程和應注意的問題上他們更有發言權,這樣能讓學生學到更直接的經驗。遼寧地質工程職業學院導師制培養模式就是在這樣的實習中完成最后的培養過程,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在學一門技術。另外,在學生入學后的第二學期,學院還會與企業合作,成立訂制班,為企業培養定制型人才,做到了“突出實踐環節,強調動手能力的培養。人才培養計劃以企業為主制定,體現了企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3]
總之,在高職院校教師精心指導下,通過引導學生認識自我,幫助學生規劃未來,注重學生德育素質培養,加強學生動手能力訓練等四個方面的培養,使學生能夠自信的走向社會,從容的面對自己的工作,勇敢地接受未來的挑戰,幸福地感受自己未來的生活。當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優化,學生的綜合素質就會提高,職業教育的吸引力也會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