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聯合大學生物化學工程學院,北京 100000)
國家的發展需要公職人員的支持,只有各部門、各地區的公職人員做好本職工作,我國的具體政策才能得到有效的實施。我國擁有大量的公職人員,面對大批公職人員的退休,我國對事業單位職工養老保險的壓力日趨明顯,改革我國公職人員的養老保險制度迫在眉睫。
傳統國家規定的事業單位是由國家財政預算開支的包括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農業、水利、教育、文化、地質等單位[1]。隨著經濟的發展,事業單位的內涵有所改變,是指國家以社會公益為目的,利用國有資產,國家機關舉辦的有關于科技、教育、地質等方面的活動,從而形成的為社會大眾服務的組織。面對日益發展,不斷變化的社會形勢,事業單位的內涵進一步擴大。其組織的活動從以往的科技、教育、地質擴大為教育、科技、體育、救助減災監測、測繪、法律服務、衛生、地質、人才交流、公證與認證等活動但其本質內涵并沒有改變,依然以滿足社會公益為目的的社會服務組織。
國家規定事業單位的公職人員只要符合在職工作期滿20年且男達到55周歲,女達到50周歲便可申請退休,經過相關機關的審批通過,便可退休。另一方面,由于入職年齡小,導致的在職期限達到規定年限,而實際年齡沒能達到規定年限的情況下,只要在職期限達到30年便可申請退休。在職年限達到20年,而實際年齡距規定年限小于5年的情況下,也可申請退休。
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要改變傳統的養老金由事業單位支出的情況,充分考慮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的結合,在養老金的交付上以個人工資為基礎,實行單位承擔基本的養老保險費,具體資金的繳納根據員工基本工資的百分之二十進行繳納。另一方面,在職員工在養老保險金的繳納上承擔其工資的百分之八。在投保人死亡的情況下,養老保險金存入的個人賬戶可以進行現金的提取。
在工作年限達到退休水平的情況下,養老金的交付達到15年的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在退休之后,可根據其繳納的養老金數量進行定期的養老金發放。養老金由單位繳納部分和個人繳納部分組成。養老金的計算標準分為單位繳納和個人繳納兩個部分,對于單位繳納的養老金以市場崗位工資的平均水平進行,以及本人繳納金額的平均值為計算標準,在養老金的發放中每年發送百分之一。個人賬戶養老金的計算標準以存儲余額除以計發月數得出,
對于日益變化的市場環境,物價水平、貨幣價值、通貨膨脹、通貨緊縮等現象的出現,要積極調整養老金的發放數額,全面考慮事業單位退休職工的基本生活需求,保持其生活水平。
在企事業單位的退休員工中,符合退休要求發放退休金時,不但發放基本的養老金和個人繳納的養老金,還發放過渡性養老金。過度性養老金在之前的發放中為減弱在改革之后沒能進行及時的養老金繳費,但“視作為已經繳費”的退休人員對領取退休金多少的影響而設立的。事業單位過度性養老金的發送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退休人員在退休期間工資的平穩過渡,但也加劇了與企業養老金發放數量的差距。
事業單位中的職業年金職業與企業的職業年金制度是有共通性的,現今,事業單位的資金職業年金制度與企業職業年金制度有所不同,事業單位繳納的職業年金高于企業繳納的職業年金,若建立平等的職業年金制度,使事業單位與企業單位繳納的職業年金相同,便會縮小,事業單位與企業單位在養老金的發送的差距。
由此可見,要滿足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工資的平穩銜接,就要發送過渡性退休津貼。其津貼的發送使事業單位從其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實施起參見職業年金的內在動力[2]。利用事業單位和在職人員對職業年金的繳納金額,在退休后領取職業年金,從而減弱過渡性退休津貼資金發放的壓力。使事業單位的在職人員在退休后得到的退休金總額不低于其在職工資的水平。
科教興國戰略要求實行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3]。養老金的多少,關乎人員的更替,在職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公務員工作的效率。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同時促進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保證了事業單位的公職人員在退休之后其每月的養老金不低于公務員的養老金水平。另一方面,事業單位與公務員在實行績效工資改革的基礎上,其工資差距日漸縮小,崗位補助和津貼發送也日漸平衡。因此,對于養老金的單位繳納和個人繳納的數額差距逐漸減小。因此,養老改革要與公務員改革同步,縮小事業單位與公務員在退休養老金上的差距。
綜上所述,改革我國事業單位職工養老保險制度,要充分了解事業單位的基本內涵、事業單位關于退休要求、以及現今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內容,使事業單位的退休人員的工資與其在職工資水平保持一致,達到平穩銜接的目的,還要堅持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改革與公務員改革同步,從根本上減少事業單位的在職員工與公務員收入的差距,從而減少養老金在發送金額上的差距。從根本上促進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