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在上個世紀初期,解構主義在哲學領域當中的深入發展為西方思想的多元化延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基礎,漢語言領域的研究也因此擁有了新的視角和切入點。到了二十世紀中期,社會形勢的變革促使政治問題成為了社會的主要問題,解構主義和邏輯中心主義在政治領域當中的作用逐漸凸顯,西方語境開啟了后現代研究新領域。解構主義思潮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顛覆了諸多領域人們的傳統思維方式,為西方政治與哲學思潮的轉型提供了新的契機。漢語言文字學領域的研究也由此擁有了新的指導方向,為解構主義視角下的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解構主義作為一種全新的研究視角,是對西方傳統哲學的挑戰,以反對柏拉圖式的形而上學思想為主。解構主義源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法國,由雅克·德里達提出,對語言文學中的文字進行有效的結構分析,認為文字個體的存在價值高于語言文學的整體本身,重視文字結構本身的存在,將傳統化的思想觀念進行有效的打破,創建一種新型的文字解說模式,將傳統化、規律化的模式進行有效的鈣和,形成不同于以往的現代化模式。換言之,其存在和發展的真正意義在于一種全新的價值理念和新型的價值觀念,包括社會道德層面、精神領域層面、思想意識層面和文化風格層面等內容,對這些內容進行有效的再梳理和重新創造,建立一種更為合理的秩序,在結構和邏輯上將其從美學、力學和功能三方面進行有效的構建和分離,進而產生一種新的存在價值,重視個體的價值高于整體的作用[1]。
漢語言文字學與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等方面息息相關,是建立在傳統文字基礎上的一種文化研究模式。加強對漢語言文字學的研究,可以有效的了解中華民族人民的思維模式、交流手段和傳達情感,有利于我們更加全面化、系統化的掌握和了解漢語言文字本身所傳達的精神,對其存在的規律進行深度的挖掘和分析,從而探索中國民族文字演變和發展的重要規律,漢語言文字學能夠有效的展現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化特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民族特點,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思想和文化的精髓所在。在重視其語言文化的基礎上,要更加深層次的了解和闡述中華文化的內涵和底蘊,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標志,對傳統的形而上學思想進行批判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具有鮮明的現代主義特色,在漢語言文字當中,對詞匯進行重新的建造、構建,深刻剖析各字詞之間的關系,以全新的視角對漢語言文字進行深刻的詮釋[2]。
漢語言文字學中應用解構主義是看中解構主義其解構文章,以點論意的深度剖析特點,其可有效保證解構主義對漢語言文字學的充分詮釋,從而深度認知文字的含義及魅力。故此,科學采用解構主義思想,研究漢語言文字學的方法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語音研究即漢語言文字學的發音研究。眾所周知,在我國語言文學體系中,語音擁有著十分獨特的魅力。其利用一個詞的音調轉換,便可囊括疑問、肯定、不屑及應答等多種意思。借由解構主義視角探究語音,便可認知其玄妙的特點背后深刻的寓意。以“啊”為例,代表一聲的“ā”可作為普通的應答語,而作為二聲的“á”應用時則表示疑問,到了四聲的“à”時,此單字可用來表示驚訝或恍然大悟。綜合而論,單單一個單字,僅因音調不同,有了全然不同的解釋,由此可見,漢語言文字學中的語音研究,與解構主義充分融合,可有效表現其語言內涵。
相較于語音研究相對簡單,語法研究則較為復雜。在中國的文章應用中,往往因詞語連接的差異促使文章內容關聯詞使用的差異,每個關聯詞在應用過程中,會隨著前后詞語的特征而有所改變,這是傳承于中國漢語言文學中的漢語言文字魅力,在解構主義視角下的漢語言文字學是較為重點的研究對象。其中,以“的、得、地”的應用為例,其前方詞語差異將造成后續詞語的使用差異。“的”的前方一般以名詞為主,而“地”則多出現在動詞之前,另外“得”則通用語形容詞前,雖然發音相同,但是其應用語法卻有著天壤之別,在解構主義的研究中,其也將擁有不同的深度與含義[3]。
詞匯研究是漢語言文化學研究的又一重點,在漢語言文學中,詞匯的應用往往寓意深刻。站在解構主義的視角之下,漢語言文學中的每個詞匯,都可賦予極為深刻的寓意。例如狐假虎威,就其表面意思為狐貍借助老虎的威嚴來作威作福,但是站在解構主義的視角下,“狐”則代表虛張聲勢者,“虎”則代表這些虛張聲勢者的虛假靠山。深入探究“狐假虎威”一詞,作為隱喻中的典型詞語,其內涵的深刻寓意不言而喻,其詮釋的道理也呼之欲出。當然,值得注意的是,隱喻這種修辭仿佛正是解構主義的著力點,因為存在隱喻,解構主義于漢語言文字學中的應用便更為順理成章,科學合理。
綜上所述,解構主義視角下的漢語言文字學研究可有效推動漢語言文字學的科學發展與合理應用,從而推動漢語言文學及漢語言文化的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