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保護性耕作與病蟲草害的發生
保護性耕作是相對于傳統翻耕的一種新型耕作技術,也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隨著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長期推廣應用,農田地表微地形狀態有所改變,進一步影響了農田土壤狀態效應,加劇了農田雜草和病蟲害發生。農田雜草、病蟲害的發生是影響農作物生長和增產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強保護性耕作病蟲草害防控措施的研究,制定有效的防治方法,對推動保護性耕作的良性發展,促進現代農業的科學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作用。
1.1 保護性耕作措施對農田土壤的水、肥、氣、熱、土壤微生物等都會產生影響。保護性耕作措施能提高農田水分利用效率。許多學者對保護性耕作條件下土壤水分利用狀況的研究比較多,已成為共識。保護性耕作技術中的秸稈覆蓋技術,可使地表長期處于作物秸稈的覆蓋之下,避免了風對地表的直接吹蝕,從而減少了地表土壤的風蝕。大量研究結果均表明保護性耕作措施具有提高土壤生物和微生物的數量與活性,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降低地表溫度,減少地表蒸發等作用。保護性耕作中覆蓋在地表的作物秸稈不但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性狀,而且隨秸稈的分解而逐漸提高了土壤中的N、P、K和有機質的含量。
1.2 保護性耕作對農田雜草的影響。保護性耕作措施不利于對雜草的控制。與傳統耕作方式相比,免耕、少耕的麥田雜草種子散落土表,出草時不需要頂土消耗養分,出草齊、數量多、個體壯、分蘗多、群體大,株高增加8%~30%,鮮草重增加19%~50%,且隨著耕作年限的延長,草害有逐年加重的趨勢,雜草群落演替加快,惡性雜草的發生趨于嚴重,增加了防除難度。除草稍有疏忽和遲緩,極易形成草荒,成為影響作物產量主要因素之一。
1.3 保護性耕作對農田病蟲害的影響。防治病蟲害草害是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重要環節之一。實踐證明,保護性耕作中的秸稈覆蓋可加劇農田病蟲害的發生。張雪松認為保護性耕作措施中的免耕技術保護了土壤中的病原菌,為其繁衍創造了環境條件,秸稈還田則將病殘體和秸稈內越冬越夏的病源又帶回了大田,使其得以積累,加之適宜的氣候條件等,致使作物病情加重。
2.1 農田雜草發生規律及特點。保護性耕作下,殘茬覆蓋地表使土溫降低且晝夜溫差減小、土壤水分增加、雜草不能掩埋、使雜草數量和群落發生一定變化。同時作物和雜草的發芽、生長和競爭力上也發生了改變。研究和把握保護性耕作農田雜草發生規律及特點對科學控制雜草危害,促進保護性耕作技術普及與推廣十分關鍵。保護性耕作農田雜草萌發集中,萌發率高,生長迅速,危害集中且勢頭強勁;雜草密度高,發育生長參差不齊,發生程度加重;雜草群落演替加快,雜草防治難度加大。
2.2 農田病蟲害發生規律及特點。農田害蟲分為地上害蟲和地下害蟲。地上害蟲有:蚜蟲、二十八星瓢蟲、菜青蟲、紅蜘蛛、棉鈴蟲、煙青蟲、金龜子、美洲斑潛蠅、白粉虱等。地下害蟲有螻蛄、地老虎、地蛆等。有好多害蟲1年發生好幾代,以華北地區棉鈴蟲為例:1年發生3~4代,以第二代危害重,有的年份第三代也發生嚴重。以蛹在玉米受害作物田附近的晚期開花雜草地段1~3寸深的土中越冬。一般年份成蟲大量出現在5月上中旬,到9月中旬開始幼蟲逐漸入土化蛹越冬。大多害蟲世代重疊,寄主復雜,第三、四代形成大發生后,單依靠農藥抑制危害相當困難,因此必須采取“消滅蟲源、壓低基數”的防治策略,加強危害季節前的防治工作,爭取主動。
3.1 草害防治措施。雜草對小麥、玉米產量的影響很大,實驗表明,如不加以防治,玉米可減產40%,小麥可減產30%。
3.1.1 農業措施主要有:輪作、精選良種、高密度栽培、遲播誘發、管理水源等。①輪作是保護性耕作農田雜草控制的基礎,通過科學的輪作倒茬,可使原來生長良好的優勢雜草種群處于不利的環境條件,而逐漸減少或滅絕。②精選良種,是減少保護性耕作農田雜草傳播及危害的一項重要措施。可利用雜草種子的大小,輕重、有芒無芒、光滑程度、漂浮能力等不同特性,采用機械、風力、篩選、水選及人工拾撿等措施,把雜草種子去除,精選種子,減少雜草的傳播危害,提高農作物產量。③高密度栽培,利用農作物高度和密度隱蔽作用,控制和消滅雜草,即達到“以苗欺草”、“以高控草”、“以密滅草”的效果。④遲播誘發,是利用農作物的生物學特性和雜草的生長特點,有計劃地推遲農作物的播種期,使雜草先出土,防除雜草后,再進行播種的方法。利用這種方法,可直觀地防除針對性雜草,收到良好的除草效果。⑤管好水源也是消滅雜草的一項技術措施。稗草、狗尾草、藜、莧等種子小而輕,容易漂浮在水面順水漂流傳播灌溉,大量草籽將流入田間而造成危害。因此,利用好和管好水源,可消滅多種雜草,防止雜草蔓延。
3.1.2 此外,田邊、溝邊、渠邊、路邊的雜草種類多,發生量大,是翌年農田雜草發生的大量種源,要重視和加強對這幾處雜草的防除工作。
3.1.3 化學防治:化學除草是除草劑被植物吸收后,通過破壞植物體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干擾植物激素作用和干擾植物核酸、蛋白質與脂肪合成,最后將雜草殺死。篩選適用于保護性耕作制度,高效、低毒、低殘留、對作物安全的環保型除草劑及其配套應用技術,在控制農田草害的同時,有效降低化學除草劑的投入量,減輕對環境的壓力。
3.2 蟲害的防治措施。蟲害的防治措施分為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以及生物防治措施。
3.2.1 農業防治。即利用農業措施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和發展。主要包括輪作、有機肥料的科學施用、科學管理、適合的栽培方法等。針對本地主要病蟲害選用抗病蟲品種,搞好品種合理布局;加強苗期除草,科學使用除草劑,清除田間地頭的雜草,有利減少蚜蟲害蟲傳播,減輕病毒;合理輪作,在條件許可的條件下,盡可能地采用不同作物間輪作;進行配方施肥,施用腐熟的農家肥;采用適期足墑晚播、精量半精量播種等栽培措施,提高作物本身抗病蟲性,創造不利于病蟲發生為害、而有利于作物健壯生長的田間生態環境。

3.2.2 物理防治。是利用簡單工具和各種物理因素,如光、熱、電、溫度、濕度和放射能、聲波等防治病蟲害的措施。比如黃板藍板、黑光燈、糖醋液引誘等。利用害蟲蛾類成蟲的趨光性和趨化性,設置黑光燈,楊柳枝把以及糖醋盆誘蛾。以消滅粘蟲、棉蛉蟲、地老虎等害蟲。除此以外,還有利用黃板機油誘蚜蟲,銀灰色塑料條避蚜蟲等物理防治方法。
3.2.3 生物防治。首先要保護本地害蟲天敵,如瓢蟲、草蛉、赤眼蜂、平腹小蜂、青蛙、蜘蛛、螞蟻、益鳥等,充分發揮其控制害蟲的作用。也可針對當地害蟲,從其他地方引進天敵,如赤眼蜂、麗蚜小蜂,促使其繁殖增加數量控制害蟲。近年來容城縣通過引進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棉鈴蟲等多種鱗翅目害蟲效果顯著。
3.2.4 化學防治。目前常規生產中多采用化學防治措施,噴農藥是常用的方法。利用化學農藥對農作物進行噴粉、噴霧、涂莖、拌種、灌根,撒顆粒劑、隨水澆灌、煙霧劑熏蒸等防治病蟲害。
總之,面對實施保護性耕作中病蟲草害出現的新變化和新問題,病蟲草綜合防治成為了保護性耕作的核心內容之一。防治技術上主張以農業防治和生物防治為主,以化學防治為輔。雖然目前保護性耕作病蟲草害防治主要依靠化學防治,但是從技術發展和生產實際需要的角度來分析,必須建立與保護性耕作配套的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才能達到糧食穩產增收、農田環境保護、農業持續發展的目的。
071700 河北省容城縣農業局 張艷紅 楊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