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娜
(山東省鄆城友誼醫院, 山東 鄆城, 274700)
?
論著
神經苷脂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及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王秋娜
(山東省鄆城友誼醫院, 山東 鄆城, 274700)
摘要:目的觀察和分析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治療急性腦梗死(ACI)的臨床療效及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方法選取100例ACI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療法的基礎上加用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鈉靜脈滴注。對2組患者的療效、臨床有效率及治療前、后的血液流變學指標進行觀察和比較。結果觀察組患者的療效分布和臨床有效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U=5.203, χ2=4.332,P<0.05),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各項血液流變學指標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t=5.617、8.320、2.051、15.689、7.589,P<0.05),且顯著優于對照組(t=5.132、7.255、3.529、11.402、6.565,P<0.05)。結論應用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治療ACI,能夠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并提高療效。
關鍵詞: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鈉; 急性腦梗死; 血液流變學; 療效觀察
腦梗死(CI)是由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的以神經功能缺損為主的一系列綜合癥狀,多呈急性發作,急性腦梗死(ACI)已成為臨床上常見腦血管疾病之一,其臨床死亡率僅次于心肌梗死,而致殘率則居于所有心腦血管疾病的首位,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均構成了嚴重的威脅[1]。ACI患者的預后與腦組織缺血狀態、神經元細胞損害情況密切相關[2]。一般來說,由頸內動脈遠端、大腦中動脈近端閉塞導致的大部分大腦中動脈供血區梗死,或同時累及大腦前動脈或大腦后動脈供血區時,患者的病情通常兇險,惡性腦水腫、出血性轉化、腦疝形成的概率和病死率均較高[3]。因此,及早恢復梗死區的血液供應,盡可能地修復受損神經元細胞是ACI治療的關鍵環節。血液流變學指標是衡量血流黏度和組織供血能力的重要指標,本研究針對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治療ACI的臨床療效及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進行了觀察和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1—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ACI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納入患者均符合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ACI診斷標準,并均經頭顱CT、MRI等影像學檢查證實,病程均短于72 h, 其中男61例,女39例,年齡為52~75歲,平均(57.8±11.6)歲,排除合并有糖尿病、心肝腎等器官功能嚴重損害及既往腦卒中史的患者。應用隨機數字表將納入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構成、病程、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等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納入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方案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給予預防腦水腫、抗血小板治療、腦保護劑、改善微循環、維生素E等常規治療方案,對于合并感染、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給予抗感染、降壓、降糖等對癥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療法的基礎上加用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鈉靜脈滴注,用量為1次/d, 60 mg/次, 2組均以15 d為1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根據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ACI患者臨床療效評定標準對2組患者進行療效評定,評定標準為: ① 基本痊愈:經治療,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幅度超過90%,病殘程度為0級; ② 顯著進步:經治療,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幅度為46%~90%,病殘程度為1~3級; ③ 進步:經治療,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幅度為17%~45%; ④ 無變化或惡化:經治療,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幅度不足17%或增加; ⑤ 死亡:患者于急性期醫治無效死亡。以療效為“基本痊愈”、“顯著進步”或“進步”為臨床有效;于治療前、后采集2組患者的空腹靜脈血標本,應用全自動血液流變儀對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紅細胞變形指數、紅細胞壓積等血液流變學指標進行檢測和比較。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同組治療前、后的比較應用配對t檢驗進行處理,兩組之間的比較應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有等級關系的計數資料應用頻數表的秩和檢驗(Mann-Whitney U法)進行處理,無等級關系的計數資料應用卡方檢驗進行處理,均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療效分布和臨床有效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U=5.203, χ2=4.332,P<0.05),見表1。2組患者治療前的各項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043、0.068、0.198、0.905、1.104,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各項血液流變學指標均顯著改善(t=5.617、8.320、2.051、15.689、7.589,P<0.05),而對照組患者的各項血液流變學指標與治療前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563、1.206、0.130、1.644、3.750,P>0.05),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各項血液流變學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t=5.132、7.255、3.529、11.402、6.565,P<0.05),見表2。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與治療前比較, *P<0.05;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3討論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 ACI患者的急性期存活率得到了改善,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可出現進展性ACI, 該類患者在臨床積極治療后仍可出現神經功能損害的漸進式惡化,預后極差[4]。ACI患者的療效和預后與多種因素相關,其中血液黏度是一項重要的影響因素。血液黏度能夠反映血液的運輸和供應狀況,針對血液黏度監測對于了解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機制、病情進展和預后轉歸具有重要的意義。學術界將研究血液及其組成成分的流動與變形規律的學科稱為血液流變學,血流變指標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血液黏度的變化情況。目前,血流變檢查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其檢測項目主要包括全血紅細胞沉降率、紅細胞壓積、低、中、高切全血黏度和血漿黏度等[5-6]。近年來的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CI等疾病的發生和進展均與全血黏度等血流變指標異常具有相關性[7], 而且血流變指標與ACI患者的預后密切相關,血液黏度越高,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恢復越差[8], 對血流變學指標的監測在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療效評價和預后評估方面均發揮著積極的作用[9], 神經節苷脂是一組含有唾液酸的鞘糖脂,廣泛存在于脊椎動物的各組織細胞膜中,在神經系統中起重要作用,也是迄今研究最為深入的神經節苷脂成份。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已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在缺氧缺血性腦病、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神經退行性疾病和外周神經病變等疾病的治療中均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10]。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在血管性或外傷性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帕金森氏病等疾病的治療中均可發揮積極的作用,其作用機制主要包括阻斷或抑制氧自由基產生損害、減少腦血管意外的發生、減輕腦血管病對Na-K-ATP酶的抑制作用,增強HSP70和TGF-β的表達,降低谷氨酸含量和減少細胞凋亡等[11]。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在一些醫療水平有限的基層醫院,在ACI患者的治療中應用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可獲得滿意療效,并可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12], 并可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評分和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明顯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提升患者對于自身疾病及對康復治療的認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13]。還有研究者將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與其他藥物聯合用于ACI的治療,其中包括依達拉奉、丁苯酞注射液、長春西汀、丹參酮ⅡA等,結果顯示,這些聯合用藥方案均達到了顯著減少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提高日常活動功能評分、降低腫瘤壞死因子-α、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等炎癥因子水平等效果,并均未使治療不良反應顯著增加[14-17], 這體現了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與其他藥物聯合應用時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能夠較好地用于ACI的綜合治療。本研究結果顯示,應用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治療ACI, 可提高治療效果,顯著改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促進缺血腦組織血液供應的恢復,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
參考文獻
[1]張秋月. 急性腦梗死治療的研究進展[J]. 數理醫藥學雜志, 2015, 28(5): 742-744.
[2]王淑華, 馮姣姣, 劉濤, 等. 針刺治療腦梗死后輕度認知障礙的研究進展[J]. 針灸臨床雜志, 2015, 31(5): 87-90.
[3]居海艷. 腦梗死后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相關因素分析及認知護理干預[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5, 18(8): 127-128.
[4]丘英祥. 急性進展性腦梗死的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CD].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 電子版, 2014, 9(3): 137-138.
[5]段群. 血流變檢測的影響因素[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3, 6(8): 83-84.
[6]莊文芳, 宣彬彬, 吳婧. 血流變檢測的影響因素[J]. 實用醫技雜志, 2013, 20(10): 1098-1099.
[7]黃革, 侯曉良, 周梅, 等. 黔東南地區血液流變學參考范圍調查及在相關疾病中的運用[J]. 貴陽醫學院學報, 2013, 38(4): 434-435, 437.
[8]郭建英. 血流變水平與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恢復程度的關系研究[J]. 中國醫藥導報, 2013, 10(1): 65-66.
[9]丁紅軍. 缺血性中風患者血液流變學改變探討[J]. 中外醫學研究, 2013, 11(9): 14-15.
[10]鞏蕾, 臧恒昌. 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 食品與藥品, 2012, 14(5): 207-210.
[11]李紀偉. 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不良反應及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1, 24(5): 518-519.
[12]樊文靜. 單唾液酸四已糖神經節苷脂治療老年患者腦梗死療效分析[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5, 36(17): 2579-2580.
[13]宋艷麗. 神經節苷脂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臨床療效探究[J]. 醫藥, 2015, 2(10): 39-40.
[14]顧群. 依達拉奉聯合神經節苷脂治療老年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評價[J]. 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 2015, 31(12): 1079-1081.
[15]陳軍. 丁苯酞注射液聯合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治療老年急性腦梗死臨床觀察[J]. 中國臨床醫生, 2015, 43(2): 62-64.
[16]陳軍平. 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聯合長春西汀治療腦梗死[J]. 臨床醫學, 2015, 35(7): 68-69.
[17]莫一麗, 覃樺榮. 丹參酮ⅡA聯合神經節苷脂治療外傷性腦梗死的療效觀察[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4, 17(11): 16-18.
Clinical efficacy of gangliosid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hemorheology
WANG Qiuna
(YunchengFriendshipHospital,Yuncheng,Shandong, 274700)
KEYWORDS:monosialotetrahexosyl ganglioside sodium;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hemorheology; effect observation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efficacy of monosialotetrahexosyl gangliosid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 and its influence on hemorheology. MethodsA total of 100 patients with ACI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while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monosialotetrahexosyl ganglioside sodium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the clinical efficiency as well as the hemorheological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in both groups. ResultsThe distribution of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clinical efficienc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U=5.203, χ2=4.332,P<0.05).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hemorheological indexes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improved significantly when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he treatment (t=5.617, 8.320, 2.051, 15.689, 7.589,P<0.05), and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5.132, 7.255, 352.9, 11.402, 6.565,P<0.05). ConclusionApplication of monosialotetrahexosyl gangliosid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I can improve the hemorheological indexes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收稿日期:2016-01-13
中圖分類號:R 7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11-015-03
DOI:10.7619/jcmp.20161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