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莉, 毛容秋, 梁姍姍, 李 敏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康復醫學科, 廣西 南寧, 530021)
?
物理療法結合運動治療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效果觀察
張莉, 毛容秋, 梁姍姍, 李敏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康復醫學科, 廣西 南寧, 530021)
關鍵詞:超短波; 運動治療; 髖關節; 骨性關節炎
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好發于中老年患者,以髖關節的疼痛、局部壓痛、髖關節的彈響以及關節積液導致的髖關節活動受限甚至出現關節畸形為主要臨床表現[1]。針對膝關節或髖關節的骨性關節炎,超短波能有效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達到促進炎癥因子滲出物吸收、減少組織水腫并緩解局部疼痛的目的[2-3]。 本研究探討超短波物理治療結合運動治療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6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髖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經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診斷[4],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2組各40例。觀察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45~88歲,平均(65.3±2.8)歲,病程1~12年,平均(9.1±0.3)年;發病部位:左側者15例,右側者16例,雙側者9例。對照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45~89歲,平均(65.4±2.7)歲,病程1~12年,平均(9.0±0.3)年;發病部位:左側者16例,右側者15例,雙側者9例。2組性別、年齡、病程及發病部位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組后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取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其中對照組實施運動干預結合非甾類消炎鎮痛藥物進行鎮痛處理,觀察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使用超短波治療。每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療程間隔3~4 d。
1.3超短波的治療方法
超短波治療儀[DL-C-M藥(械)準字:粵食藥監械(準)字2013第2260493號,宏興達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工作頻率為27.12 MHz以內低頻震蕩電磁波。輸出功率為100 mA,電極板米阿尼及為15 cm×20 cm,患者臥位,治療時將電極置于患側髖關節,使髖關節處于兩塊電極板之間,電極板與皮膚間使用厚1~2 cm毛氈作襯墊,用沙袋適當固定,避免治療過程中電極板移位及導線交叉。劑量采用溫熱量,每次持續治療15 min,每天1次。
1.4運動干預
主要包括患肢髖關節的活動度訓練、股四頭肌肌力訓練。其中髖關節關節活動度的訓練分為急性期使用下肢關節康復器(CPM)進行被動運動。功能鍛煉時患者取仰臥位,將其患肢固定于CPM機器之上,并根據患者發病后具體髖關節活動度設定被動運動范圍及幅度,每天1次,每次持續進行0.5 h,循序漸進地進行干預,以每天增加5 min為宜。針對慢性期患者則主要以髖關節的被動松動為主,首先進行股四頭肌的牽引、后前旋轉以及四字運動為主,其中每個動作反復進行3次,每次間隔5 s。結合對其肌力的鍛煉,針對急性期嚴重疼痛者,配合股四頭肌等長收縮,保持患者仰臥位,膝關節伸直位,囑患者自主繃緊股四頭肌維持10 s后放松5 s,反復進行10次。對于慢性期患者則使用多點等長等張肌力訓練法進行,囑咐患者坐立于股四頭肌訓練椅上,進行髖關節的屈伸運動,反復進行10次,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制定運動鍛煉方案,在患者耐受程度內進行,并且訓練完畢后不應加重肢體原有疼痛、腫脹。
1.5觀察指標
對所有患者隨訪1個月,比較治療后2組10 m步行速度、5次坐立時間,統計治療前后hs-CRP與疼痛VAS評分變化情況。hs-CRP正常水平為≤10 mg/L,疼痛VAS評分采用10分制評分標準進行,分值越高提示疼痛程度越明顯。
1.6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進行,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均數的比較使用t檢驗,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10 m步行速度、5次坐立時間分別為(1.5±0.2) m/s和(56.3±11.1) s,顯著優于對照組的(0.8±0.1) m/s和(73.5±13.5) s(P<0.05)。治療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hs-CRP分別為(14.3±1.5)、(14.4±1.6) mg/L,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hs-CRP為(6.2±0.3) mg/L,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0.4±0.6) mg/L(P<0.05)。治療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VAS評分分別為(7.1±0.3)和(7.0±0.3),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VAS評分為(2.5±0.3),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5±0.4)(P<0.05)。
3討論
骨性關節炎作為一種常見的關節軟骨退行性病變,好發于中老年患者[4],臨床上關節的疼痛、壓痛以及關節的彈響與關節積液而導致關節活動的受限甚至關節畸形,多數患者合并有關節腔的無菌性炎癥[5]。隨著中國社會人口老齡化進展,其發生率顯著升高。其中髖關節骨性關節炎是繼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后發病率第2高的關節炎性疾病[6]。髖關節作為人體最大的柞臼類關節,亦是人體最大的承重關節,于直立時其承重壓力最大[7]。目前臨床上針對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保守治療方法主要有中西藥、關節腔內注射、針灸、物理治療等。方法雖多但治療效果不理想,故本病終末期多選擇髖關節置換處理,而髖關節置換手術費用昂貴,部分患者承受不起。運動療法能有效地提高患者全身或局部運動功能,促使感覺功能恢復[8]。
本研究觀察組結合使用超短波物理治療后發現,相對于單純的運動干預及鎮痛治療,治療后觀察組10 m步行速度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5次坐立時間短于對照組,可能與超短波是一種震蕩的電磁場,其能連續的產生脈沖波為作用于人體,有利于局部組織中電解質離子、炎癥性細胞因子的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同時還能在磁場內產生旋轉電流,進而促使局部兩電極板之間產生高頻電場。高頻電場作用下,促使局部組織在平衡位下產生劇烈的振動及相互磨擦而產生熱效應,能促使機體表層與深層組織得到均勻受熱,進而提高臨床治療作用,減少不良反應[9]。本研究發現,治療前2組hs-CRP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hs-CRP顯著低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疼痛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進一步證實聯合使用超短波能有效減輕局部炎癥反應,緩解局部疼痛,提高治療效果。可能是超短波通過熱效應聯合非熱效應雙重作用而發揮擴張局部血管,加速血液循環,使組織供氧加強,提高局部組織營養代謝,減少組織滲出,促進炎性因子釋放與排出[10],同時超短波還能對感覺神經起到一定的抑制效果,有效地抑制神經傳導過程中疼痛信號通路傳導,緩解局部疼痛,最后超短波還能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功能,增加單核-巨噬細胞、抗體、補體數量,更利于提高機體免疫功能。
參考文獻
[1]崔永紅, 章曉華.玻璃酸鈉聯合鹿瓜多肽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J]. 中國醫學創新, 2013, 10(5): 56-57.
[2]吳玉玲, 吳敏魁, 沈良冊, 等. 不同運動療法對膝骨性關節炎的治療作用[J]. 頸腰痛雜志, 2013, 34(4): 335-338.
[3]蔡莉莉, 徐劍剛, 李敬會, 等. 玻璃酸鈉關節腔內兩點注射治療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療效[J]. 廣東醫學, 2013, 34(6): 954-956.
[4]劉建軍, 袁普衛. 玻璃酸鈉腔內注射聯合得寶松治療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分析[J]. 中國生化藥物雜志, 2015, 12(35): 54-58.
[5]史海峰. 改良圓利針聚刺膝周筋結治療骨性關節炎46例療效觀察[J]. 中國醫學創新, 2014, 20(11): 93-96.
[6]蘆北極, 王貴清, 劉春磊. 髖關節骨性關節炎軟骨組織Ⅱ型膠原 α1鏈和激活T細胞核因子1的表達水平及意義[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 3(33): 548-550.
[7]顧崢嶸, 王海鵬, 顏家驊, 等. 髖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生存質量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5, 21(15): 4124-4127.
[8]王大民, 邵楠, 肖克明. 全髖關節置換對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生活質量影響研究[J]. 中華全科醫學, 2013, 3(11): 355-356.
[9]周娟. 硫酸氨基葡萄糖與雙氯芬酸鈉緩釋片治療骨性關節炎40例臨床療效對比觀察[J]. 中國醫學創新, 2014, 4(11): 127-128.
[10]湯長華, 王黎明, 張曉慧, 等. 髖臼有限加深法 THA 治療成人股骨頸骨折、嚴重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及髖關節骨性關節炎[J].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5, 4(30): 337-339.
收稿日期:2015-12-16
基金項目: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自籌經費科研課題 (Z2015563)
中圖分類號:R 68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11-189-02
DOI:10.7619/jcmp.20161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