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悅/廣西博白縣博白鎮水產畜牧獸醫站
豬丹毒的發病特征及綜合防治措施
秦悅/廣西博白縣博白鎮水產畜牧獸醫站
豬丹毒原體為革蘭氏染色陽性丹毒絲菌,呈小桿狀或長絲狀,抵抗力很強,分許多血清型,各型的毒力差別很大,對常規消毒藥敏感。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炎熱多雨的夏秋和梅雨季節多發。豬丹毒桿菌環境適應力較強,能夠在潮濕環境下存活30 d,陽光下生存10~12 d,但在已死病豬體內可存活7~10個月,在臘肉、鹽漬肉中可存活4個月,但是遇到福爾馬林、漂白粉和生石灰乳等消毒藥物后,僅5~15 min即死亡。
2014年6月,廣西玉林市博白縣某豬舍發現豬群中6頭豬不喜進食,喜臥,精神不振,四肢無力,眼結膜充血,喘氣嚴重,被疑為豬附紅細胞體病,采用磺胺間甲氧嘧啶鈉注射液與黃芪多糖注射液治療無效。翌日早晨業主再次查看豬舍,發現已有5頭死亡,又有20頭育齡肥豬出現同樣的癥狀,無哺乳仔豬或斷乳仔豬和大母豬發病。后經玉林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檢驗,確診為豬丹毒。
1.剖檢。急性病例心臟內外膜都有小點出血,頸下淋巴結、腹股溝淋巴結腫脹2~3倍,為暗紅色,肺部腫脹、充血,表面呈暗紅色。將皮質部縱向切開,可見散在米粒大小出血點,脾臟腫大l~2倍,呈櫻桃紅色。肝臟腫大變性,質地變脆,并有凝固不良暗紅色血液流出。胃黏膜充血,胃底腺重度出血。十二指腸與回腸有輕重不同的充血與出血,全身淋巴結腫脹、充血,脾腫大,邊緣鈍圓,呈紅棕色。亞急性病例皮膚出現壞死性疹塊,疹塊部皮下組織充血,因關節受侵害導致發炎腫脹。
2.顯微鏡檢驗。通過接種溝渠心臟血液、脾、肝等病變組織完成涂片,并使用革蘭氏染色方法染色,吹干已染色的玻璃片,置于100×10顯微鏡下觀察,可見大量革蘭氏陽性纖細小桿菌,并以單個或成對形式排列。
患豬發病早期主要以敗血癥為主,后突然發病,并表現為稽留熱型。精神沉郁,喜臥地,時見嘔吐,眼結膜充血,糞便表層粘液明顯,病豬呼吸加快,黏膜發紺。部分病豬皮膚紅并發紫,病豬的耳、背、頸部最多見。病程短,患病后1~2 d即可死亡。且患病第2日后出現皮膚疹塊,疹塊界限明顯,有方形、菱形、圓形或不規則形,疹塊充血,指壓褪色。體溫持續升高至41℃~42℃,體溫降低后疹塊變為灰白色,凸起部位開始下陷,并形成干涸的痂皮脫落,據此可診斷為豬丹毒。
1.藥物治療。強泰樂菌素按照2~10 mg/kg的標準皮下肌肉注射,2次/天;將鏈霉素按照50 mg/kg體重用滅菌水稀釋,肌肉注射,1~2 次/天;將青霉素按照8 000 IU/kg用滅菌水充分稀釋,肌肉注射,藥液總量分成2次,每12 h注射1次,待溫度恢復正常24 h后方可停止用藥,以免疾病復發。
2.預防措施。豬場與周同地區定期消毒,殺滅病原體。定期消毒圈舍地面、墊草及豬舍內日常用具。每批仔豬出欄后用水沖洗墻壁、門窗與地面,并用2%煤酚皂溶液消毒。保持豬舍干凈、通風較好,已發病病豬隔離治療,病死豬集中堆放、處理并消毒。
免疫接種是預防傳染病的有效方法之一。養殖戶需在每年春秋兩季完成2次豬丹毒疫苗接種,仔豬斷奶后即給予免疫接種,保證豬群體獲得免疫力。常用的豬丹毒接種疫苗為豬丹毒氫氧化鋁甲醛菌苗。10 kg體重斷奶豬皮下肌注5 ml,3周后產生免疫力,免疫期長達6個月;豬丹毒弱毒菌苗。所有豬均皮下注射1 ml,整個免疫期為半年;豬丹毒GC42弱毒苗與豬丹毒C4T10弱毒苗,其中GC42弱毒苗應用最廣。豬丹毒GC42弱毒苗是凍干苗,根據瓶簽使用劑量,用20%氫氧化鋁膠稀釋,每頭豬皮下注射1 ml。同時按照2 ml/頭的標準口服,采用散食飼喂法,即取適量飼料與少量水攪拌均勻后,將疫苗用冷水稀釋后添加到飼料中,撒于槽內讓其自由采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