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州通川區農業產業精準扶貧經驗"/>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榮 亮,伍松柏2
(1.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西外鎮農牧站,四川 達州 635000;2.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農業局,四川 達州 635099)
破解產業扶貧瓶頸打贏精準扶貧攻堅戰
——達州通川區農業產業精準扶貧經驗
榮 亮1,伍松柏2
(1.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西外鎮農牧站,四川 達州 635000;2.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農業局,四川 達州 635099)
產業扶貧是深化扶貧攻堅的重要載體,也是地方造血脫貧的根本之策。筆者利用被農業局選派到金石鎮柳潭村任第一書記的機會,深入到達州市通川區多個貧困村和部分建檔立卡貧困戶,就發現問題、拓寬思路和打贏農業產業精準扶貧攻堅戰提出一些對策建議。
1.1 夯實基礎,形成上下工作聯運機制 達州市通川區農業局成立了產業扶貧工作領導小組、2個駐村工作組,抽調5名專職人員組建局扶貧辦。
農業局辦公室建立微信工作群,并運用“釘釘”應用軟件,對駐村到崗出勤情況實行登記打卡制度,將農技員“釘”在扶貧一線,將摘帽銷號的脫貧攻堅任務牢牢“釘”在駐村工作組的“日程表”上。
局黨組每月召開聯系會,聽取農技員工作匯報,分管領導加強巡查暗防,局扶貧辦對典型情況隨時報、共性情況按月報;局紀檢監察室分2大類、10小項量化目標考核指標,將駐村農技員的扶貧履職情況擺在突出位置,作為駐村農技員評先評優及發放補助的重要依據。
1.2 學習借鑒,精心編制產業扶貧規劃 農業局先后組織技術人員、村組干部、貧困戶代表到省內外觀摩學習致富模式,并牽頭制定《達州市通川區產業扶貧專項方案》,結合部門職責制定了《達州市通川區農業產業扶貧工作實施意見》、《達州市通川區農業產業扶貧責任分解表》,全面完成45個貧困村的產業脫貧規劃編制。
1.3 凝心聚力,攻堅克難
1.3.1 區農業局統一制作張貼財政供養人員結對幫扶明白卡、駐村農技員產業技術扶貧便民卡,在便于群眾通過明白卡或便民卡信息尋求對口幫助的同時,收集整理脫貧攻堅政策、產業扶貧基本知識和駐村農技員主要職責和工作標準等,匯編特色農業產業扶貧技術資料800本,分發給貧困村農技員。
1.3.2 派出技術骨干駐點到鄉鎮、服務到農戶,以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現代化為主題,對農技員、貧困村干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進行技術指導服務。
1.4 探索創新,加快產業精準扶貧進程 在貧困村成立貧困戶產業發展合作社,將財政發展類資金注入到貧困戶產業發展合作社,并根據來源渠道及實施要求,按照不同形式和比例,轉變為貧困戶、非貧困戶、村集體持有的股本金,以入股形式就近投入到龍頭企業、農業專合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引導村民、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承接經營的主體依法訂立合同或協議。由村支兩委、鄉(鎮)黨委政府對財務運行狀況進行監督,在讓新型主體按股保底分紅的同時,探索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脫貧新模式,采取資金(土地)入股、圈舍(果樹或土地)托管、聘農務工或吸納貧困戶管護付費,畜禽寄(賒)養、訂單幫扶等產銷鏈接的形式,走“合作式、參與式、整合式”現代農業發展之路,讓擁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融入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讓貧困村(戶)有產業支撐、有增收保障。
2.1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田塊零碎不易集中連片,除“低、小、散”的傳統種養業外,并無其他經濟來源,增收緩慢。集體產權歸屬不清、權責不明、流轉不暢、作用發揮差,沒有企業和副業,村集體收入基本為零、“空殼村”現象嚴重,村級集體經濟培育滯后。
2.2 產業發展具有盲目性
2.2.1 產業長短結合不夠,長效增收產業薄弱。短期增收項目少,貧困戶產業發展效益不明顯,產業扶貧效果難以體現。
2.2.2 缺乏對不同地區自然氣候環境的深入研究和產業發展所需的公共服務配套,導致一哄而上、大面積發展單一種植,一定區域內存在同質化傾向。
2.3 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 全區缺少上規模、上檔次的新型經營主體,龍頭企業加工鏈條短、盈利能力有限,對帶動農戶增收缺乏主觀動力,農業生產經營無法形成集群效應。
2.4 難以建立利益聯結機制
2.4.1 項目資金直接扶持貧困戶,而貧困戶發展經濟、增加收入的思路不寬,難以應對市場、自然、技術三重風險,項目實施和產業發展效果差,導致“扶持到戶”但是“效益不到戶”。
2.4.2 項目資金直接扶持企業或專合社 (大戶),雖然產業做大了、收益增加了,但是缺乏規范有效的與貧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不能有效體現扶貧政策和扶貧效益。
2.4.3 貧困戶沒有致富項目,扶貧資金要集中使用,就得尋找經營穩定、良好的涉農企業或者農業專合社,并讓扶貧資金發揮作用,每年都能給貧困戶分紅,這在實際運作中困難重重。
3.1 優化布局、創新機制模式 以市場為導向,立足資源稟賦,調減低端劣質產品,尋找比較效益高的產業,適時調整產業扶貧規劃,完善產業扶貧投入新機制。要總結推廣成功扶貧經驗,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庭院綜合經濟,著力提升貧困村農業產業發展水平和質量效益,實現貧困戶脫貧奔小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3.2 深化改革、發展集體經濟 在蒲家、北外、金石3個鎮選取4個村,開展農村集體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深入推進東岳鎮玉鐘村土地互換并地試點工作,搭建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確保農民權益不受損,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3.3 補齊短板、實現科技扶貧
3.3.1 支持大學生創業園發展,探索科技人員兼職兼薪、創新創業辦法,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新設備。
3.3.2 加強對貧困村科技示范戶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實現全員專業化規范化實用技術技能培訓,不斷提升貧困群體增收致富能力。
3.4 加大招商、凝聚幫扶力量
3.4.1 吸引大學畢業生、返鄉農民、退伍軍人回鄉發展產業,給予技術培訓,強化政策扶持。讓愿意支農幫農的新型經營主體得到更多實惠,激發他們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作用。
3.4.2 做好鄉村旅游等項目包裝,主動對接商業主體,構建起與貧困戶的緊密利益聯結機制。以新的產業主體、發展思路和商業模式,連片開發最具資源優勢和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現代農業項目,提升產業增值效益,促進貧困村(戶)增收。
3.5 整合資源、強化產業融合
3.5.1 圍繞主城區近百萬城市消費群體和魏興農產品加工集中區的食品、醫藥產業定位,充分利用周邊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畜牧交易市場及主城區密布的超市等優勢,著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深入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積極發展訂單農業,搞好“農超對接”。適度擴大特色種養面,加快省、部優知名品牌建設,發展高端品種、高端品質、高端品牌的都市現代農業。
3.5.2 在貧困村植入創意農業、文化包裝等元素,豐富托管認養、民宿鄉村等業態,實現農旅、農文融合,由“景點”向“全域”轉變,讓產業融合與創新發展成為貧困農民通往致富之路的紐帶和橋梁。
3.5.3 以“秦巴電商谷”為載體,配合商務局和供銷社開展電商知識普及、實戰操作等觸網培訓和技術服務。搭建“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雙向供需流通平臺,運用“互聯網+”模式,把農業生產、電商銷售、物流配送等全產業鏈整合起來,發揮巨大的經濟效益和引領示范作用,掀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C9
C
1001-8964(2016)11-0010-03
2016-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