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五一”小長假,我們一家三口去了江城武漢,那里有許多名勝古跡,真是個令人難忘的地方。
此地空余黃鶴樓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這些都是詩人贊美黃鶴樓的詩,被人千古傳誦。我們來到黃鶴樓公園的時候,因為下雨,只好先去了“落梅軒”。在躲雨的過程中,我們欣賞了歌舞劇“楚風鶴韻”的表演,聆聽了編鐘演奏的古典民樂,還順便看了一場皮影戲——《龜和鶴》的故事可真是生動啊!
我們在黃鶴樓公園里慢悠悠地閑逛,一路上看見了“崔顥題詩壁”和“李白擱筆亭”。聽說,擱筆亭的由來是因為李白在這里見了崔顥題的詩后,嘖嘖贊嘆,覺得崔顥寫得太好了,自愧不如,便擱筆不寫了。
來到黃鶴樓下,看見一層層黃瓦的最頂端高高佇立著青銅頂珠,最高層還懸掛著“黃鶴樓”的“名牌”,在藍天下十分醒目。我們登上黃鶴樓,在二樓觀看了黃鶴樓在各個朝代的樓形。我覺得清代和現代的黃鶴樓外形堪稱一絕,而老媽卻覺得明朝的黃鶴樓十分雅致。在更高一層,我還看見了詩人們的題詩,李白、蘇軾、陸游……全是我知道的詩人,看來,黃鶴樓真是千古聞名呀!
晴川歷歷漢陽樹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第二天,我們來到武漢晴川閣,登上二樓遠望,能看見與它隔江相望的黃鶴樓。這時,天色漸漸暗了下來,我突然想到:這不正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所描述的景色嗎?
在晴川閣附近的江邊,有一個大禹文化園。在這里,我了解了大禹治水的傳說和九鼎的知識,還興致勃勃地與做成動物形象的“九鼎”一一合影。我遙望寬闊的長江,覺得長江的武漢段比重慶段寬得多,不禁想起“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共飲長江水”的詩句,并搶拍了火車從威武的武漢長江大橋上奔馳而過時的鏡頭。我感慨:武漢真是名副其實的“江城”!
高山流水遇知音
游覽完晴川閣,我們步行去了古琴臺。我恰好知道這個地方,因為,這學期語文課本中就講了《高山流水》的故事——俞伯牙就是在這里遇見鐘子期,兩人成為了知音。在古琴臺景區,我們瞻仰了俞伯牙彈琴的雕像,傾聽了《高山流水》古琴曲,雖然不是“原版”,但也婉轉動聽。
舌尖上的戶部巷
介紹完風景后,我這個“吃貨”也該動動嘴了!晚上,我們去了有名的小吃街——戶部巷。在那兒的感覺就像在西安的回民街一樣——實在是太擠啦——那酸爽,才正宗!我們在人海中“乘風破浪”,終于嘗到了許多美味小吃:烤肉串、炸香蕉、蜂蜜糍粑、熱干面、蛋酒……令人完全停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