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林
?
乘勢而上 真抓實干全力把“十個全覆蓋”工程推向深入
何永林
巴彥淖爾市“十個全覆蓋”工程經過兩年的有力推進,全市4271個村莊已開工建設2966個(其中完工1753個、在建1213個),占村莊總數的69.4%,50多萬農牧民受益,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果。
“十個全覆蓋”工程實施以來,巴彥淖爾市農村牧區面貌煥然一新,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高,農牧民生產生活方式有了極大轉變。實踐證明,“十個全覆蓋”工程真正把習近平總書記“希望鄉親們把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把村子建得越來越美麗”的指示精神落到了實處。下一步,我們將帶著對全市80萬農牧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凝心聚力、攻堅克難,強化措施、明確要求,努力把“十個全覆蓋”工程干成、干好。
思想認識再提高。經過兩年的工作實踐,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干成這項工程,思想認識很重要。只要思想認識到位,就會辦法越來越多,就會越干越有信心。全面完成好“十個全覆蓋”工程,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化對“十個全覆蓋”工程重要意義和深刻內涵的認識。首先,“十個全覆蓋”工程作為新時期黨的民族政策和惠農惠牧政策在內蒙古的創造性落實和生動實踐,搭建了干部在農村牧區廣闊天地干事創業的新平臺,是增強基層黨組織號召力與凝聚力的強基固本工程。其次,“十個全覆蓋”工程推動“水電路訊房”等基礎設施和“文教衛保商”等公共服務向農村牧區延伸拓展,有效促進了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讓廣大農牧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第三,“十個全覆蓋”工程是有效破解“三農三牧”問題的金鑰匙,既帶動了全市設施農業、規模化養殖業等現代農牧業的發展,催生了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興產業,夯實了農牧區的發展基礎,又補齊了農牧區基本公共服務的短板,使農牧民的幸福指數明顯提高。第四,“十個全覆蓋”工程既能有效拉動投資,擴大農村牧區的消費需求,又能增加農牧民財產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是新常態下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據測算,2015年,“十個全覆蓋”工程拉動我市GDP增長近1個百分點,農牧民人均直接受益728元。
工作舉措再細化。經過兩年的有力推進,全市4271個村莊已開工建設2966個(其中完工1753個、在建1213個),占村莊總數的69.4%,50多萬農牧民受益,工程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今后,我們將繼續堅持因地制宜、群眾滿意的原則,突出擴面提標,全面擴大“十個全覆蓋”工程戰果。一是嚴格時限要求。圍繞2017年自治區成立70周年大慶前全面完成各項工作任務的目標,確保各項工程按計劃高質量完成。抓緊研究確定村莊整合撤并方案,做好規劃、搞好預算,多方籌集建設資金,做好工程招投標,促使工作往前推、進度往前趕。2016年基本完成“十個全覆蓋”工程建設任務,強化村容村貌整治、公共區域綠化美化亮化、公共設施后續管理;2017年上半年查漏補缺、鞏固提高,全面完成“十個全覆蓋”工程建設任務。二是掌握正確方法。更加注重農牧區實實在在的變化,根據村莊實際,因地制宜,不搞整齊劃一的兵營式布局,盡量保持村莊原有格局和地域特色,穩步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和村莊面貌;更加注重普惠性,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努力擴大覆蓋面;更加注重實效,不貪大求洋,既不給群眾增添負擔,也不讓基層政府形成過重的債務負擔,盡可能少花錢多辦事;更加注重調動農牧民的積極性,尊重群眾意愿,突出群眾主體地位,深入細致地宣傳動員,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以群眾為主體、社會協作參與的大推進格局。三是加強工作指導。編制了《“十個全覆蓋”工程村莊整治實用性參考圖集》《河套特色居民建筑元素圖集》《村莊示范案例圖集》《工程施工要求及參考樣式》《危舊房改造技術指導及質量控制要點》等,發放到每個蘇木鄉鎮,指導基層更好地開展工作。
推進力度再加大。在已形成的市、縣、鎮、村、組五級上下聯動、合力攻堅的良好基礎上,我們還要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狠抓工作落實。一是繼續深入扎實開展“萬名干部下基層”和“四聯四包”活動,教育引導干部帶著感情、牢記責任,真正沉下身子挨家挨戶做好工作,做到情在干部心上、暖在百姓心里。二是引導全市各級干部把“十個全覆蓋”工程作為建功立業的平臺,大力踐行“敢想敢干、苦干實干、干成干好”的“總干精神”,主動作為、勇于擔當、攻堅克難,以更加有力的舉措和十足的干勁,全力實施好“十個全覆蓋”工程。三是加大巡回檢查和專項督查力度,全方位、全過程督促檢查“十個全覆蓋”工程建設,及時調度通報工程建設進展情況,加強跟蹤問效,督促做好整改,深入研究解決存在的問題,全力推動工作落實。四是嚴格考核,把工程建設作為檢驗干部思想認識、工作作風和能力素質的試金石,納入年度實績考核內容,將正向調動和反向激勵結合起來,發揮好干部選拔任用的導向作用,既把想干事、會干事、干成事的好干部選出來、用起來,又實行末位淘汰、干部召回制度,做到優勝劣汰。同時,嚴厲查處工作不力、弄虛作假、擠占挪用資金等問題,嚴肅追究相關責任人責任,以強有力的問責機制,確保“十個全覆蓋”工程扎實有效推進。

烏拉特前旗紅明村
一是處理好認識與實踐的關系。一方面,思想認識是行動的先導和動力。只有更高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才能在全面推進“十個全覆蓋”工程中有更高的行動自覺。對農牧民的感情問題,說到底是群眾路線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帶著對群眾的深厚感情把“十個全覆蓋”工程做細做實。另一方面,思想提高,也需要經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現在,廣大干部已經深刻地認識到“十個全覆蓋”工程是一項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發展工程、民風民俗改良工程,今后在具體工作中要更加主動,堅持實踐中摸索出的“清、拆、修、建、綠”五步工作法,科學施工。
二是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系。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既要改變農村當前的落后面貌,也要注重為長遠發展打好基礎。堅持從實際出發,分別編制好不同深度的規劃。對已有的規劃進行調整完善,對正在編制的規劃突出村莊整治內容。在自然村的規劃編制工作中,對準備撤并的村莊不做過多投入,而是重點搞好環境整治,深入做好村民工作,爭取通過異地重建、移民搬遷等措施逐步使其并入就近中心村;對計劃保留的村莊,合理確定建設標準,并利用清拆出來的空地安置好撤并村莊的農戶。
三是處理好家與業的關系。產業是硬支撐,是發展的核心,“家”要建立在“業”的基礎上。只有產業發展了,農村牧區才能健康持續發展,農民小康才有堅實基礎。否則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末。因此,我們要牢固樹立產業主導理念,認真研究村社產業發展,注重生產與生活相結合,從各地的資源稟賦、區位特點出發,主動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殖業,加快推進鄉村游、農村電商等新興產業發展,大力發展庭院經濟,既把美好家園建起來,又把致富產業培育起來。
四是處理好建設與管理的關系。三分建設,七分管理。工程建設得再好,如果后續管理跟不上,功能就會大打折扣,效益也不能充分體現。要按照“誰受益、誰管理”和“自主管理、自主服務”的原則,組織農牧民研究制定村莊長效管理機制和各類村規民約,充分調動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把活動廣場、巷道、文化室等公共設施管好用好,做到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和常態化,確保工程持久發揮效益。
五是處理好修舊與建新的關系。經過兩年的實踐,我們認識到修舊與建新要相協調,不能搞成兩張皮。要從實際出發,對于一些人口居住相對集中、基礎設施較好的嘎查村,堅持“缺什么、補什么”,保留原有的特色風貌,重點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房屋院墻修繕,做到安全、實用、美觀。堅持“多拆多清少建”的原則,危房全部拆除,對沒有修繕價值、暫時拆除不掉的舊土房,不再增加沒必要的投入,逐步創造條件實行“土改磚”。對村內原有的供銷社、學校、禮堂等公共建筑要修舊如舊,舊農具、老式生活用品要篩選保留,留住鄉村歷史,使村莊成為記憶中的故園。
六是處理好實用與美觀的關系。農民注重實用,但農村也需要美。工程實施過程中要注重二者的結合,以實用為主。本著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緊密結合各地的地形地貌、歷史文化、生產生活等實際,綜合考慮各類建筑物的布局、造型、色彩等,避免農村不像農村、城市不像城市。深入了解群眾需求,充分考慮群眾的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注重實在、實用。
七是處理好標準化與多樣化的關系。多樣化應源于標準化,又高于標準化。要根據實際情況,體現不同的風格特色。套區、牧區、沙區立地條件各不相同,在覆蓋上不能搞成千篇一律。但某些方面也要有標準,比如,新建圍墻不能過高。在這個前提下,可以選擇粘土磚、鐵藝圍欄、彩鋼板、木柵欄等不同類型樣式。在覆蓋類型上,在現有舊村整治型、中心村集聚型、旅游觀光型、移民搬遷型、園區輻射型等八種建設模式的基礎上,各地還可根據村莊產業發展實際加以拓展。
八是處理好降低成本與提高檔次的關系。提高工程建設的檔次和水平,并不意味著投入大量的資金,關鍵要從細處著手。“十個全覆蓋”工程建設需要大量資金,必須強化開源節流。一方面要把賬算好。每項工程、每個村莊的投入,每戶分項開支情況,以及各方面出資比例,都要心中有數。材料要充分對比優選,優先選取本地建材和鄉土樹種,通過就地取材、集中采購等措施降低造價,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力爭少花錢多干事。另一方面要把好施工和建材質量關。發揮好村兩委、監委會、駐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的作用,加強資金監管,嚴格督查工程質量,堅決避免出現“豆腐渣”工程。
九是處理好組織引導與群眾參與的關系。推進“十個全覆蓋”工程,要厘清政府的職責和農牧民的責任,在調動黨員干部積極性的同時,更加注重發揮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公共服務要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引導預期。十項工程屬于公共產品、公共服務,農牧戶的院落整理、垃圾清理等屬于農牧民的個人事務,其責任主體是農牧民。群眾既是受益者,也是建設者和參與者,該群眾投工投勞的,必須發動群眾來干。
十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工程啟動實施以來,各地、各部門切實發揮了組織、發動、推動作用,但要充分認識到,“十個全覆蓋”是一項綜合工程、系統工程,涵蓋了農村牧區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加大財政投入、大力整合涉農涉牧資金的同時,也要堅持“兩條腿”走路,發揮好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積極引入社會資本,用市場的辦法對資源進行有效配置,從而實現最大收益、獲得最佳效果。
(作者系中共巴彥淖爾市委書記)
責任編輯:劉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