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淼
?
未來就在眼前
文李淼
有一天,打開微信,我被大量關于影視明星的八卦新聞淹沒,這是我最害怕、最討厭的社交網絡從眾現象。未來,越來越多的時間將被浪費在這種從眾或被從眾的全民狂歡中。
這種未來,肯定難以規避,并且將發展到極致,即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狂歡中的一滴泡沫,直至人數被最大化——我很想看到這個最大人數是多少,因為這個比例也許就是人類社會徹底智能化之后失去自我的人類的比例。
“未來就在眼前”,是一種流行說法。更加通行的翻譯是“未來早已發生,只是尚未普及”,這是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經常被引用的一句話。但愿真正的未來不是我們今天所經歷的,而是更加正面的未來。我明知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人性永恒不變。
只有為數不多的人能夠看到已經發生的未來。多數人看到的是現在,20世紀90年代末,多數人看到了互聯網;六年前,多數人看到了微博,因為其時推特(Twitter)已經流行,新浪微博雖然草創但流行是不成問題的;現在,我們都看到了微信,可是三年前誰看到微信是社交網絡的未來呢?恐怕張小龍本人也沒有看到。技術的加速發展導致未來很快到來,只需要三五年。看看過去的技術普及歷史:愛迪生雖然早在1879年就發明了實用電燈,美國都花了近半個世紀才普及。我小時候去鄉下,大家還點著煤油燈,直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電燈才在中國廣大農村普及。再看智能手機,第一代iPhone是2007年發布的,現在,幾乎人人手中一部智能手機,少數不用的人是為了堅持“傳統”,倒不是買不起。看來,改變我們生活的主要技術和應用,從發明到普及的周期確實在以指數的方式縮短。
沒有人能夠看到三年后將是什么新的社交應用取代微信,也許微信本身的活力催逼它自身不斷革命,就像谷歌(google)至今依然維持著搜索界的霸主地位,但它是以不斷變化以及不斷擴展邊界,如收購YouTube和摩托羅拉來維系其霸主地位的。我們已經看到,騰訊和微信正在做同樣的事情。因此,我覺得主導中國的社交軟件在可見的未來仍然是微信,如果他們將口號“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貫徹到底,他們將維持霸主地位。即使如此,我們依然很難預測三年后微信將變成什么樣子。
我個人對未來一向持樂觀態度,當然這種樂觀是有限的樂觀。首先,一部分人將被技術異化,這部分人數可能不少。自身缺乏意志力的人,很難不將大把的時間浪費在社交應用帶來的那些泡沫和垃圾上,但我們不必為此悲觀,因為在移動網絡之前有同樣多的人迷戀網游,無論是買得起電腦的還是買不起電腦的,買不起電腦就去網吧。迷戀電子游戲的人沒有成為廢柴,將來,迷戀社交網絡的人也不會成為廢柴。在電子游戲興盛之前,有一部分人迷戀電視,這種人在美國被稱為“沙發土豆”,通常處于下層或中下層,肥胖,不愛運動。
移動網絡不過是未來多數事物被非物質化的前奏。現在,照相機幾乎消失了,手表也幾乎消失了——除了少數戴名表展示身份的,電視也正在消失,有人擔心紙質書將要消失,圖書館部分開始消失。未來呢?可以想象,信息獲取的方便將使得醫生和醫院消失,我們每個人配備智能診斷設備,自己做自己的醫生,自己為自己開藥方,甚至可以憑借類似3D打印機的設備自己給自己制藥,而所有這些設備也許就是一部手機或者更加先進的東西。你的生活用品部分可以自己制造,另一部分通過網購。而彼時的網購也將不同于現在,比如沒有人為你送貨上門,你需要的只是制造貨物的程序,靠購買得到。
既然一切那么方便,我們還需要工作嗎?需要。那時,多數人將從事服務行業,那真是人人為人人服務的時代。我很難想象我們將為他人提供什么樣的服務,因為十年、二十年之后,世界將變得“面目皆非”,沒有人能夠做出準確的預言。
但有一點不會變化:我們還將需要交流。那時,你打開最好的社交網絡,跳出來的一定是關于誰誰的八卦立體影像,或者隨便什么最新潮的八卦媒介。我們將以什么樣的人作為八卦對象呢?這也是一個謎。

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