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露英
?
時事點評促進高中作文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章露英
作文,永遠是高考中分值最多、最難、學生最怵的一道題目。進入高中后,為了和初中的作文教學相銜接,教師一般還是要求學生寫記敘文。高二,學生開始進行規范的議論文寫作訓練。教師對作文的要求立刻大幅度提高,首先是寫作的次數大大增多,基本上是每周寫一篇完整的作文(不少于800字);其次,題目的難度增大,很多作文題從審題就會難住相當多的學生。學生反饋的實際情況是:1.寫作很艱難。2.文體不分,或者文體特色不鮮明。原來初中高一習慣寫記敘文,剛步入高二,部分學生感到茫然,寫出來的文章,也變成了“四不像”:不像議論文,也不像記敘文。3.素材枯竭。寫出來的作文,舉例還是離不開“兩愛一夫人”:愛迪生、愛因斯坦、居里夫人,或者是幾個“必殺技”:沒帶傘,必下雨;上公交,必讓座;面貌丑,心必善……
我們再來看看高考作文對學生提出的要求。從近五年的全國卷新材料作文題分析看來,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時事和社會現象類材料作文,即時評類材料作文居多。該類型作文是近幾年高考作文的一個熱點題型。這種直擊社會熱門話題的新的高考作文命題形式,緊扣時代脈搏,彰顯了公民意識和大語文教學理念。因此,在作文訓練中,我們可以多注重時評類材料作文訓練。從考場的標桿作文來看,鼓勵關心時事、關心生活、有自己獨立思考的作文,往往能得到高分。
筆者根據高考寫作的要求,結合班上學生的實際寫作情況,利用讀書筆記和借鑒《素材多向運用》一書,對作文教學進行了一番探索。具體方法如下:
教師可在上課之前將最近重大的有意義的時事,用視頻播放的方式或者壓縮改編成較短的素材向全班展示。選擇時事的時候,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材料本身可以提供多種解讀。
教師所選的材料本身可以提供多種解讀,有利于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相對于無法猜測的高考作文題,學生的素材積累總是有限的,而“一材多用”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因此,當筆者選擇材料時,這個材料往往是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解讀和分析的。例如“校長親豬”事件:
洪耀明之所以要親吻小豬,是因為他在上個月的升旗儀式上跟學生打賭,稱只要大家不要在校門前的路上亂丟垃圾,使這條路的衛生狀況得到改觀,自己就在一個月后的升旗儀式上當眾親吻一頭小豬。
這則材料,可引從多個角度思考,如,從校長的角度“言出必行”;從學生的角度“上所施,下所效”;從社會公眾角度“另類角度需謹慎”等等。學生面對這個材料,可以從很多方面去聯想。學生若能把這則材料積累下來,那么學生就可以用到以上諸如此類立意的作文之中,真正做到一舉幾得。
(二)材料能引發類似材料的聯想。
議論文寫作的目的在于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因此,議論文要能寫出深度,作者的議論要落到實際生活中去,尤其是時評,文章應該有橫向拓展的部分。在實際寫作中,學生經常訴苦,“老師,我總是想不到這個題目和時事有什么關系。”解決學生的這類困惑,我們舉例的材料,應該是容易讓人產生聯想的,能聯想到類似的材料,或類似的主題。例如上面“校長親豬”事件,我們馬上可以想到溫州某民辦教育機構女校長徐善萍與學生們打賭“如果你能做到,我就剃光頭”的事件,又繼而想到社會各種教育現象層出不窮,教育怪象光怪陸離:“虎媽”唱罷,“狼爸”登場;“綠領巾”剛摘下,“紅校服”又穿上,諸如此類案例不勝枚舉。
(三)材料具有文學色彩。
之所以強調這點要求,是因為學生作文經常出現幾種毛病,其一,學生腔嚴重,開口閉口離不開學校、同學、考試、成績等話題。文章顯得格局不高,立意不深。其二,如果舉例是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文章往往就像在背誦歷史教科書;如果舉政治事件或人物的例子,文章又往往變成了政治教科書。總而言之是文學性不強。要避免這類現象,我們舉的材料要特別注意其文學性。如下面這則材料:
2011年8月16日,由趙本山斥資6000萬,主打原生態特色餐飲的“劉老根會館”正式開業。2011年8月22日,文保人士曾一智向東城區文委實名舉報——劉老根會館涉嫌破壞文物原狀。
學生寫的評論:《傳統文化與人的和諧發展》
福樓拜曾說:“越是偉大的東西,若將自己擺在與普通事物平等的位置,就愈顯它的不凡。”文物作為一個民族歷史的見證和維系民族精神的紐帶,以平和的姿態融入人的生活,方為傳遞精神火炬的上策。然而,日漸趨利的社會將文物熏染得益發商業化,從而使之呈現本不該有的高高在上的姿態。日前,至今有278年歷史的“晉翼會館”由趙本山斥資6000萬改成了最低消費18萬的私人會所。本是公共場所的文物單位如今卻對普通大眾掛起了“免進牌”,儼然成為群眾眼中的奢侈地。生人勿近的姿態,無疑為文化傳承蒙上一層陰影。反觀國外,尼泊爾的世界遺產免費向國民開放,入口處未設強制買票的標牌,景點里小販、居民隨處可見,游客與遺產是和諧的親近體驗關系。兩廂一對比,中國文物商業化的趨勢,明顯將普通群眾及傳統文化隔絕開來。
“高考命題的一個新課題是要讓當代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以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則材料引發了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下的意義進行思考。論證中,學生觀點鮮明,立意深刻,文段雖短而結構完整,十分符合我們作文的要求。
(四)材料既要是“熱點”,又要回避“熱點”。
聯想到2008年廣東省高考作文題《不要輕易說不》,大量考生的素材都是汶川地震、雪災、奧運等國家大事,雖然是新鮮時事,但寫多了,照樣給人千篇一律之感。因此,我們在時事時評歸納時,要有意回避這類人人皆知的熱點,而去發掘有時代感、有意義,而又易為人忽略的素材。
例:浙江省長興縣政府辦公樓,被戲稱為“世界第一縣衙”。媒體報道稱,該樓及配套設施總花費達20億元。山東省濟南市政府辦公樓——龍奧大廈建筑面積37萬平方米,造價40億元,走廊周長為1公里,有40多部電梯,電話和電腦信息點插座45000個,是僅次于美國五角大樓的世界第二大單體建筑。
學生寫的評論:《金碑銀碑,不如百姓口碑》
當“貪污腐敗”之風席卷中國,當一棟棟白宮式的辦公大樓崛地而起,當官員們穿著一套套名牌服裝時,盧氏縣的土坯辦公房卻帶給人們心靈難以抹去的震撼。(提出問題)層層剝落的土坯,持起的是久違的“勤儉節約”之理念,盧氏縣委于己之利益前選擇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執政方式,給了薄熙來,雷政富等濫用權力,貪污腐敗的官員一記狠狠的耳光。“金碑銀碑,不如百姓口碑”,那低矮的土坯房其實就是樹立在百姓心中的一座豐碑;“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那破舊的土坯房則為群眾稱出了一個深山老區幾代領導班子在他們心中的分量!(分析問題)不求人人像盧氏縣委般勤儉節約,只愿“廉潔儉樸”之風盛行當下。(解決問題)
總而言之,所展示材料主旨積極向上,能反映“愛國”、“正直”、“誠信”、“友愛”等主流價值觀,崇尚“法制”、“規則”、“責任”、“包容”、“感恩”等時代意識;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針對性強,直面學生現狀,這些材料都是可以運用到寫作之中。
在課前提供時事材料之后,教師可布置學生課后開始撰寫評論。新聞時評,又稱時事評論,顧名思義,就是評論時事的文章,簡稱時評。它是傳播者借助大眾傳播工具或載體對剛剛發生或發現的新聞事實、現象、問題在第一時間表達自己意愿的一種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識的一種論說形式。這些評論語言允許上網查找,也可以在報刊雜志上摘抄。寫作時要注意選好角度,求準求新;表述時要緊扣觀點,或精要概括或抓住細節,靈活應變,有效運用,要學會運用辯證的觀點分析問題。尤其對表現社會負面內容的材料要能明辨是非對錯,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對新近出現的社會熱點保持敏感,與時代同步,學會用發展的眼光分析問題。教師根據實際情況,給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結構多采用“引議聯結”形式
這種結構的經常使用有利于深刻全面地剖析問題,解決問題。有時為了使論點更嚴密,避免過于絕對而有失偏頗,可以在“聯”的后面加上一個“辯”的部分,這樣就變成了“引——議——聯——辯——結”。“辯”就是辯證看待觀點,是行文思路嚴密的補筆。
例如:《校長親豬》

結構 內容 要求 例說(《另類教育需謹慎》)引 引論 概述新聞事實或社會現象 ①引述“校長親豬”新聞事實;議 過渡 分析評論,就事論事(理) ②打賭式教育不可取;聯 本論 聯系實際,展開分析論證 ③從“校長親豬”到“校長剃光頭”,從“虎媽”到“狼爸”,從“綠領巾”到“紅校服”。結 結論 得出結論,強化觀點 ④千萬莫將教師和學生放到賭盤上進行冒險
(二)學會寫好一個主體段
一篇優秀的議論文離不開豐富的論據、充沛的情感和嚴密的邏輯,而構成這三個方面的部件就是議論文的主體段。由于平日學生學習時間緊張,每天寫一篇評論基本不可能實現。所以我們就課前展示的素材,選擇你有所感的材料寫1-2個規范的主體段便可。前期寫作通常學生只會擺材料和提觀點,缺少對事物的認知和辨析能力,這類作文只能評到中等或以下檔次。所以,我們教師要對學生分析材料的方法進行指導。
(三)辯正思維訓練
對同一新聞事件,不同的人,因觀點立場、知識水平、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等因素的差異,都有可能有不同的認知。即便是同一個人,切入的層面,思考的角度不同都可能產生不同的觀點。請看以下兩則評論觀點:
學生1:《好鋼用在刀刃上》
舍得花錢修衙門,不舍得花錢搞綠化;有錢購置豪華公車,沒錢改善城市下水道系統。不少政府機關把財政撥款花在不必要的地方,導致當真正需要用錢的時候捉襟見肘,因此政府應該要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學生2:《引領“行政”之時尚浪潮》
造價40億元的豪華辦公樓,一反以往簡樸的建筑風格,從“行政”開始引領時尚,為建筑行業迎來一個“行政大樓”的時尚年代,為中國縣衙之改造向前邁進一大步。
很明顯,兩人觀點不一致。我們可以就這兩個同學的不同意見在班級展開深入討論,加強學生對問題的深入分析。學生如果經常性的進行這種發散性思維,多維度、多層面進行思考的訓練,那么認知能力和思想水平的提高指日可待。
經常有學生考完后說到考場中想不到更好的例子來證明觀點。分析只有兩點原因,第一,平時積累太少;第二,不懂靈活運用。我們既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廣泛積累寫作素材,貯滿作文素材的“百寶箱”。還要“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要學會靈活熟練地運用所積累的材料,準確迅速地選擇那些貼切、典型和新鮮的材料,力爭用文化內涵豐富、時代氣息濃、思想精深的素材打造光彩照人的美麗華章。
(章露英 廣東省湛江市第二中學 5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