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亮
2016年初,女星江一燕在北京舉行公益攝影展,黃渤、周迅等圈中好友以高價買下其作品,所得善款將用于幫助廣西一所深山瑤族小學。曾出演《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四大名捕》等影視劇的江一燕不僅是才女,更是心存大愛的善良姑娘。8年來,她每年都會拋開助理和都市生活,“神秘消失”一段時間,到偏遠山區小學默默支教,并拿出數百萬元善款幫助遠方的“兒女”。她與800個山里娃的真情故事,令人感動……
牽掛山里娃,她要做他們的“太陽”
長相純美的江一燕于1983年出生在浙江紹興,15歲進入北京舞蹈學院附中音樂劇班,后考入02級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出道10年來,這位能歌善舞會演戲的江南才女,參演過幾十部影視劇。2008年因主演電視劇《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江一燕在全國大放光彩;2015年,她憑借《四大名捕3》獲得華鼎獎最佳女配角。江一燕出過書,還曾獲得美國國家地理攝影大賽“華夏典藏獎”。但鮮為人知的是她的另一個身份——“小江媽媽”,這是廣西巴馬縣東山鄉長洞小學800多個孩子對江一燕的親昵稱呼。
2006年冬天,23歲的江一燕去巴馬山區拍一部文藝片,取景地在東山鄉小嘎牙村。這是一座被群山包圍的小村莊,每天拍戲都要爬山,劇組的大巴車深夜還要在窄得只能容下一輛車的山路上顛簸,險象環生。而他們所住的小嘎牙村不通水電,到了晚上一片漆黑……
由于土地貧瘠,當地人只能在石頭縫里種莊稼,靠天吃飯。江一燕第一次看到,人們竟把玉米種在像懸崖一樣的地方,她每次都為去摘玉米的孩子們捏把汗。當地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了,江一燕在小嘎牙村拍戲的3個月中,接觸到的多是留守兒童和老人。鄉村拍戲的生活很寂寞,江一燕漸漸和當地孩子們熟悉起來。那段時間,她突然覺得微笑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孩子們對她的好讓她感動。一次,江一燕看見一棵高高的樹上結著木瓜,隨口說:“我還沒嘗過木瓜是什么味道。”第二天再見面時,一個孩子就把剛摘下的木瓜遞到她面前,然后羞澀地跑開了。
瑤族小寨的孩子們不愛說話,下雨天就沉默地坐在屋檐下,看著雨滴一顆顆墜落。這一幕擊中了江一燕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因為她小時候也是個落寞的孩子,父母忙于工作,與她心靈上的交流并不多,她時常會端坐在江南的雨簾前,默默發呆。“他們看著很冷,那一刻我就想做他們的太陽。”從中看到了自己童年身影的江一燕說。
拍片期間,她時常給那些山里娃兒講述山外的世界,勸他們好好學習。然而,當了解孩子們的求學境況后,江一燕沉默了。小嘎牙村雖有幾間教室,但已經沒有老師,孩子們只能步行兩個多小時山路到長洞小學上學。天剛蒙蒙亮,住在各個方向的孩子,就要翻山越嶺趕往長洞小學。學校在馬路邊,過往車輛濺起的石子把窗玻璃擊打得千瘡百孔,他們用布滿凍瘡的小手翻書寫字,在瑟縮中上課。
放學后,他們就在山坡上支起一口鍋,自己做飯,五六歲的孩子,不僅要喂飽自己,還要喂飽弟弟妹妹。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孩子們每天卻只能吃煮土豆、煮白菜之類的食物。看到這一幕,江一燕的眼淚“嘩”地涌了出來。
不僅求學條件艱苦,有著200多名學生的長洞小學僅有3名教師,一年四季只上語文、數學兩門課,因為老師們教不了別的課程……江一燕決心要為這些山里娃做點什么。
一回到北京,江一燕就組織了一場義賣,出售她平時不穿的小禮服和物件。圈中好友看了她在小嘎牙村拍的視頻和照片,動容之余,紛紛支持。于是,義賣物品中有了陳道明的高爾夫球帽、孫儷拍戲時穿的衣服、周迅的墨鏡,還有胡彥斌的搖滾掛飾等。
2006年春節前夕,江一燕親自將義賣所得捐到了長洞小學校長的手上,同時還用小貨卡送去200多件加厚校服。這是她讓助理統計好長洞小學全體師生的衣服尺寸后,專門讓服裝廠為他們定制的!除此之外,她還自掏腰包為孩子捐贈了新鞋和書包。
江一燕離開的時候,孩子們在車后面追,有的學生跌倒在雨后泥濘的山路上,爬起來不忘揮著手喊:“江阿姨,您再來啊!”江一燕心如刀絞,坐在車里一路哭到了縣城。
情義女明星,瑤鄉支教兼當“媽”
2007年秋天,江一燕又帶著捐贈物資和對孩子們的牽掛,來到了長洞小學。這一次,她主動申請留校支教,因為孩子們太缺藝術教師了。“很多人能出很多的錢,做很多計劃和目標,我沒有,只想年年去看望這些孩子,幫他們做一些小事情。積少成多,我想也可能會改變這一片的孩子,讓他們有不一樣的成長。我一直相信,最真誠的東西一定對人的影響最深。”江一燕說。
從此,她每年都到長洞小學給孩子們上課,每次都要在這所深山小學待一兩個月。因為江一燕的到來,學校的課程表里多了音樂、舞蹈、手工、攝影等。她還自嘲是這個世界上最笨的手工課老師,“為了能在課堂上教孩子們做一只可愛的泥塑小動物,我常常從頭一天晚上一直要練習到凌晨,才能捏出個樣子。”
江一燕想把孩子們需要的一股腦兒都教會,包括普通話和生理衛生。她會躺在床上和孩子們聊天。為了讓孩子開口表達,她一邊握緊他們的手,一邊說著鼓勵的話。有一年元旦,江一燕給學生排了一臺節目,演出結束后,教育局領導們非常震驚,他們說這些孩子特別害羞,以前叫他們上臺唱歌,他們無論如何都不肯,沒想到現在能這么大膽地表演。
而江一燕這個長期生活在北京的明星姑娘要迅速適應山區生活,其實并不容易。午夜里遙遠的鄉村茅房、茅坑里蠕動的蛆蟲,陰冷潮濕的宿舍,曾讓她很不適應;四面鬼哭狼嚎般的山風,曾讓她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幕中,孤身一人奪路狂奔;趴在草叢里的大黃狗驚惶竄出,更是把江一燕嚇得失聲尖叫……在這里,幾星期洗不上澡是常事,就連手機信號,都要跑幾個山頭才能勉強搜尋到!從明星到邊區支教老師,生活落差之大可想而知。
但一想到那些孩子純真的笑臉、渴求知識的眼睛,江一燕瞬間就釋然了。“朋友們也曾問我,你一直在做這些事,但沒有人知道,也沒有做得多大,把自己放到這么苦的環境中去,值得嗎?我說,當你感受到愛,就沒有苦了。”
雖然山里孩子不善表達感情,但江一燕能感受到學生們對她的愛。有一天,她正在為山區的孩子們上音樂課,窗外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下課鈴剛響,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就如離弦之箭一般沖出教室,跑進了暴雨中……10多分鐘后,他一邊抹著滿臉的雨水一邊沖進教室,將一把破舊不堪的雨傘遞給江一燕,說:“小江老師,你放學的時候撐著!”原來,這孩子冒雨跑出去,只為給她取一把雨傘!望著眼前這個早已被淋成落湯雞的孩子,江一燕的眼睛不禁濕潤了。
由于水土不服,江一燕經常生病,每逢此時身邊就會圍著一幫學生和老師,對她噓寒問暖;要打水時,小男孩會一步跨上來幫她提;午飯的時候,他們會從口袋里掏出一根玉米、一捧花生塞到她手里。在這些山里娃看來,行動遠勝過語言。
因為貧窮,當地的孩子小小年紀就輟學回家干農活,一到合法打工年齡,便急不可待地背起行囊走出深山……每當有品學兼優的孩子離開校園,江一燕心里就十分難過,她一次次做家訪,勸導父母讓孩子重返學校。
2008年4月,班上一個成績優異的女生一連幾天沒來上課。江一燕冒著小雨趕到她破敗的家中,一路不知道在泥濘的山間小道上摔了多少跤。“沒有好的文化基礎,孩子這輩子就只能給人打工了,我們不能只看眼下,要為她今后的人生考慮、負責啊!”江一燕苦口婆心地勸女生的媽媽。對方則流著眼淚說:“我也想讓孩子上學,可她爸爸過世早,眼下我和婆婆都是一身的病,不能出力,家中沒人賺錢活不下去啊!”原來,這名年僅11歲的女生輟學后,竟背起一個大背簍,翻山越嶺走街串巷地賣起了頭花、氣球、麻糖等,成了瑤鄉“小貨郎”、家中的頂梁柱!等到傍晚孩子回到家,江一燕發現她稚嫩的肩膀已經被背簍勒出了兩道深深的印痕,還滲著血絲。
目睹此景,江一燕的心在滴血。她當場許諾:“以后這孩子從小學到大學的費用,以及你們家每月800元的生活費,都由我出了。”孩子的媽媽聽了這話,“撲通”一聲跪倒在地……
2008年7月,有一個學生的舅舅找到江一燕,希望自己的小外甥能獲得幫助。孩子7歲時父母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去世。成為孤兒后,他每天一放學就去山上砍柴、打豬草,回家還要洗衣做飯,硬是和身體羸弱的奶奶撐起了風雨飄搖的家!最了不起的是,這個孩子的學習成績很好。江一燕當即答應資助孩子到大學畢業,并在生活上接濟他和奶奶。
幾個月后,江一燕應邀來到這名學生家做客,只見兩間簡陋的木頭房子,上面住人,下面養豬,條件非常艱苦。說話間,鄰居已經幫這家人殺了一只羊,江一燕誠惶誠恐,她知道,這是瑤族人招待最尊貴客人的方式!可對于這樣一個家庭來說,實在太破費了。飯后,她堅持不肯收那幾十斤羊肉。最后,孩子的舅舅把那些羊肉悉數送到學校,江一燕含著淚讓全校師生改善了一天伙食。
江一燕在學習和生活上處處幫助這些孤兒。有一次在去家訪的路上,一個小家伙突然冒出一句:“小江老師,你知道嗎,你就和我媽媽一樣!”另一個女生也說:“是啊,以后我們叫你‘小江媽媽吧!”那一刻,江一燕不禁把孩子們摟在懷中,動情地撫摸著他們的頭說:“好,以后我就是你們的媽媽!”
義捐數百萬元,照亮深山孩子苦難童年
隨著時間推移,江一燕漸漸由努力適應到愛上了長洞小學的一切。這里有都市人久違的藍天白云和新鮮空氣,山水風光也不錯,最重要的是,她喜歡大山里那些純樸善良的孩子。
為了杜絕孩子們習慣捐助,漸漸滋生惰性,2009年,江一燕與長洞小學的志愿者楊子圓提出,在學校設立“支教超市”,讓學生通過做門衛、護士、秘書等工作賺取校幣,然后到超市購買真正需要的東西,培養學生“想有收獲就要努力”的意識!而品學兼優的孩子,每個月都會獲得一定的校幣獎勵。這一招不僅調動了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還讓他們小小年紀就明白了“勤勞動手,豐衣足食”的道理。
有時候,其他支教老師都回城了,江一燕就成了“全科老師”。有時一天下來,嗓子又腫又啞,她卻依然像打了雞血一樣,帶著孩子們歡快地唱歌跳舞。江一燕說,因為她珍惜與山里娃相處的每一天。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我傻,我卻覺得這份心靈之間的簡單與真誠,是求之不得的。”江一燕說,“你也許只給了他們小小的一點愛,卻可以填滿他們的整個世界。你可能只在他們小小的生命里出現一天,他們卻會用一輩子記住你。所以,對于大山深處這些純善的孩子,一旦建立感情,真的很難舍得拋下他們。”
“長洞小學是我家,老師就像我爸媽,同學把我肩膀搭,相親相愛是一家……”2010年的一次音樂課上,江一燕和孩子們用5分鐘創作了這首《長洞小學之歌》。她說,歌詞是孩子們寫的,她譜曲的靈感也來自孩子們,所以很快就完成了。
一個人的力量有限,江一燕用自己的影響力,通過博客、微博、朋友圈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加入。在她和明星朋友們的慷慨捐助下,在一些年輕志愿者的默默奉獻中,原本破爛的玻璃窗修好了,老舊的校舍修葺了。孩子們有了音樂老師、手工老師、體育老師、生理衛生老師,有了整齊統一的服裝、溫暖的被子,也有了學校食堂。現在,他們甚至有機會學吹口風琴,彈尤克里里,打鼓,乃至攝影。
作為明星的江一燕,并不炙手可熱,她的作品不高產,演的每一個角色卻都深入人心。做公益,她也如此,不貪大而廣,只求做到位,能影響到她所教的每一個孩子的內心成長。為了提醒自己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始終保持內心的寧靜,她甚至將網名改為“江小爬”——慢下來,是為了真實做自己,享受生命之美。
2013年,江一燕拿出100萬元成立了“爬行者”助學基金,資助對象擴大到廣西其他地區的貧困學生,從小學到大學。基金會設立了一個網上義賣店,由江一燕親自打理。“我定期會找找明星朋友,問問最近有沒有什么閑置的東西。他們寄給我以后,我們就拍照,上架。”同年3月,江一燕榮獲“年度明星公民大獎”,并憑借出演《消失的子彈》獲得第3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在領獎臺上,她眼含熱淚說,是這些年的支教生涯讓自己接了地氣,懂了生活,才能在演藝事業上更進一步,她應該感謝教過的那800多個孩子!
8年時間過去了,有些孩子已長大。有時,江一燕在進山支教的路上,會碰到青年喊她一句“小江老師”,主動過來要幫她拿東西,或邀請她到家里喝杯茶。8年前,他們也是她的學生。現在長洞小學不但校舍、教學設備等硬件有所改善,學生數量增多了,老師也從最初的3人增加到了十幾人。因為江一燕的明星效應,近幾年不斷有人往山里寄送物資。
2015年,“爬行者”助學基金拿出10多萬元在長洞小學建設了新媒體教室,開展遠程支教。2016年1月3日,江一燕在北京798藝術區舉辦公益攝影展,黃渤、周迅、高圓圓等好友紛紛以高價買下其作品,所得善款將用于幫助廣西另一所深山小學。堅持擠出寶貴時間到窮鄉僻壤的深山小學支教8年,至今對長洞小學幾百名學生不離不棄的江一燕說:“愛,才是世界上最美的風景!”
(責編/方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