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巍巍++王倩
3月16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閉幕。大會共收到議案462件,其中,立法方面的議案442件,監督方面的議案14件。代表建議8609件,在這些建議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之一。
在此前的3月14日,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閉幕。截至3月8日下午5時,共收到提案5375件,提案委員會根據《政協全國委員會提案工作條例》進行了立案審查,立案4248件,其中,文化建設方面的提案269件,占6.3%。
正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本次人大閉幕會后答中外記者問時所說,“經濟領域有不少大家詬病的問題,像坑蒙拐騙、假冒偽劣、誠信缺失,這些都可以從文化方面找原因、開藥方。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也應該是道德經濟。發展文化可以培育道德的力量,我們推動現代化,既要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也要通過文化向人民提供豐富的精神產品,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來贏得世界的尊重。”
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影視行業該如何發揮最大效能,廣電業又該如何提升自身價值,《綜藝報》遵循本次兩會相關文件和精神,梳理代表、委員的議案、提案,摘取要點,析縷分條,以期為影視從業者提供一些思路和參考。
加大中外人文交流力度
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本次人大出臺的“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在闡述“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時,指出要提高文化開放水平——加大中外人文交流力度,創新對外傳播、文化交流、文化貿易方式,在交流互鑒中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拓展文化交流與合作空間。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打造旗艦媒體,推進合作傳播,加強與國際大型傳媒集團的合資合作,增強文化傳播親和力。并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特別提到了“共創開放包容的人文交流新局面”。
近兩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國際地位日益提高,中外文化交流更為頻繁并逐步向深處發展。
面對巨大機遇,國際傳播的內容建設非常重要,且任務艱巨。選擇什么樣的優秀傳統文化,闡述中國人的哪些價值理念,講好哪些中國故事,這些都是對外傳播要著力解決好的問題。“為了進一步在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建議采取‘四個著力三個精準的策略。四個著力是:著力豐富傳播內容;著力拓寬傳播渠道;著力構筑傳播平臺;著力創新傳播方式。三個精準是:要精準影響易被影響的人;要精準影響有影響力的人;要精準影響難以影響的人。”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蔡武表示。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副主席李家杰也表示,“十三五”期間正是發出中國聲音的最佳歷史機遇期。“發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關鍵在于找準世界需求。只有滿足全球需求,中國故事才能成為國際社會認真傾聽的‘中國好聲音。而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德性先于自由‘義務重于權利等價值觀可以滿足當今世界的人心需求。”
在中外文化交流過程中,中國影視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各類高量級的海外投資、合作合拍、影節獲獎、版權交易等事件層出不窮。以電影產業為例,中國已然成為全球新崛起的重要電影市場,與此同時,隨著“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施行,中國電影作為文化名片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然而,中國電影“走出去”是一個長期且復雜的過程,正如全國政協委員、歌舞劇導演陳維亞提出的,文化走出去需要一個完整、科學的體系,樹立長期戰略。去年年底,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策劃指導,華人文化控股集團、華獅電影發行公司共同搭建的國產電影全球發行平臺——“中國電影,普天同映”成立;日前,歐洲時報傳媒集團和中國杭州中聞影視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打造中歐影視文化交流平臺。這些都為中國文化進入海外主流電影市場進行了有益探索。
李家杰認為,只有將中國傳統文化的要義、精髓與國際發展戰略緊密結合,才能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例如,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中,中國應大力增進與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及文化借鑒。同時,“美國通過好萊塢宣傳美國價值觀,我們同樣可以采用電影、音樂等向世界傳播中國價值觀,彰顯傳統文化的當代生命力。甚至可以考慮在三大中國電影獎項外,單獨設立文化獎項,以表彰及鼓勵那些票房巨大,又極具中國價值觀的優秀影視作品。”
借助傳統文化更好傳播中國價值,在兩會期間被眾多代表和委員提及,除最受關注的電影外,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京劇院一團團長李勝素表示,向世界人民“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京劇藝術應當走在最前列。“真切希望國家能以更高規格、更大力度,推動‘國粹京劇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雋永魅力感動更多民族,影響更多人。我認為應將京劇藝術作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突破口,同時,向京劇藝術的對外推廣提供更有力的財政支持。”
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方式方法尤為重要。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廣播電視臺首席主持人曹可凡認為,中國不缺好的故事,當務之急是要學會“世界語”,學會國際語境“轉碼”。他舉例說,李安在拍攝《臥虎藏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影片時做的首要功課是與外籍編劇充分腦力震蕩,探究出用外國人能聽懂的方式來講述中國文化和儒家思想的模式。去年國內收獲24億元票房的電影《捉妖記》,北美票房差強人意,說明我們在“語境轉換”方面還有很大改進空間。“如何用世界聽得懂、看得懂的方式來演繹、輸出中國傳統文化,彰顯文化大國實力是我們在‘十三五時期要完成的一道必答題。”
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韓方明認為,中國文化海外落地還面臨三大“痛點”:一是我國電視臺節目很難在海外播出,中國文化影響難以發力;二是國內文化企業沒有海外落地管道和平臺,難以形成有效文化傳播和滲透;三是海外用戶上網觀看中國文化節目網速極慢,成為最大的技術障礙。而互聯網生態經濟能有效破解這些難點,在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上取得重大突破。“在技術裝備方面,互聯網生態經濟的創新技術可大幅提升中國文化的海外落地能力。互聯網擁有無疆界、低成本、受眾廣的特點,我們可以通過云計算技術創新在全球傳播中突破各種阻礙和技術瓶頸,建成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堅強技術平臺。在內容觸達方面,我國對外文化傳播長期以來主要通過目的國和區域傳媒開展,受限制多,影響有限。而具備互聯網生態能力的中國企業針對美國、印度、港臺等海外市場進行智能終端銷售,讓中國文化與智能終端深度融合,可以推動文化傳播從‘借船出海邁向‘造船出海模式,逐步增強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主動權。”
繼2014年、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兩次寫入“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之后,這一要求再次進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同時也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寫入“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新華通訊社社長蔡名照分析認為,這既體現了對當前國際傳播格局的清醒判斷,也賦予我國對外傳播戰線新的使命。面對新形勢,必須堅持國家站位,樹立全球視野,創新對外傳播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不斷增強國際輿論話語權,更加有效地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對外傳播要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更加生動地講好中國故事,更加有效地傳播好中國聲音。”
與此同時,影視產業對政策扶植的要求也更加迫切并且細化。全國政協委員田剛在本次政協會上提出的關于消費品工業“走出去”的建議,也適用于影視文化產業。他提出研究制定《境外投資法》,明確投資主體的法律地位。為企業跨境投資、收購并購等提供優惠信貸支持。設立海外產業投資基金,緩解境外投資融資困難。探索建立境外投資保險制度,減輕企業因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經濟損失。實行海外投資損失準備金制度。并建議,打造國際人才支撐平臺,注重培養精通跨國經營的管理人才、法律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進一步加強對海外高端人才的引進力度,增強國際化人才儲備和專家隊伍建設。
培育工匠精神
技術與內容雙向驅動
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對于影視文化產業發展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全國政協委員、導演張國立表示,“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里提到了工匠精神,在關乎全局的宏觀報告中,這個詞非常接地氣。我覺得工匠精神,就是熱愛本職工作,做好一件事,做精一件事,耐得住寂寞,不浮不躁。”當代觀眾對影視產品多樣化以及個性化需求的加劇,對影視文化生產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影視從業人員更需要以“工匠精神”提供讓百姓滿意的精品和服務。
以電影業來說,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外名人文化產業集團董事長陳建國看來,快速發展的中國電影存在不容忽視的價值引領問題。有的過于注重票房,往往只考慮俯身迎合,卻忘記抬頭引領,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
全國政協委員、導演陳凱歌認為,“一個國家的電影藝術水平是國家的臉面,我們的夢想是創造帶有中國文化印記的電影工業。”如何讓夢想照進現實?更多行業人士從技術與內容兩個層面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關照。
中國影視行業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引來大量熱錢涌入,呈現出大發展、大繁榮的良好態勢。與此同時,也需要清醒認識到其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例如出現不少粗制濫造之作,以及從業人員專業度欠缺、內容原創力不足等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導演馮小剛提出要建立影視技工學校的建議。他認為,我國的電影工業依舊薄弱,與好萊塢存在巨大差距,這差距不僅體現在技術手段上,還體現為專業素質的不足。此外,電影拍攝過程中缺乏專業技術人才,出現大量影視專業技工缺口。“中國電影一年有700部至800余部產量,單說照明這個工種,就意味著一年有七八百個劇組可以提供就業崗位,電視劇每年產量3萬集,按一部電視劇30集來算,就是1000個攝制組,意味著有1000個照明師的就業崗位,這還不算電視臺的攝制組。”針對這樣的市場需求,馮小剛計劃與成龍、張國立成立一家影視技工學校,“類似藍翔技工學校”,培養服裝、化妝、道具、照明等專業人才,以期解決中國電影最基礎的問題,“一是解決幾十萬人的就業問題,同時也給年輕人提供多學習一技之長的機會;二是培養電影攝制專業技工,提升中國電影工業水平。”
如何補足短板,陳建國也從三方面給出建議。首先,追求高票房和高品質的統一。主旋律電影面臨的市場挑戰比商業電影嚴峻得多,更需要精雕細刻,更需要名家參與,也更需要大規模宣傳,成本也更高。因此建議通過電影發展專項資金,加大對這類電影的補貼比例,加強部門協調,增加這類電影的院線排期,加強在各種媒體尤其是新媒體影評的組織與引導,鼓勵機關單位和學校集中組織觀看;其次,培育和擴大健康的電影市場。現在電影觀眾的主體是年輕人,中老年人很少走進影院,但這并不代表他們不需要電影,建議利用每天上午影院閑置時段,低票價放映適合中老年人觀看的電影。同時鼓勵電影創作人員多創作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影片,滿足多層次年齡觀眾需求;第三,大力培育國際知名的中國電影節。建議國家出臺有關政策,鼓勵引進國際知名電影節在中國舉辦,為中國電影成批量走向國際提供契機。在此基礎上,逐步培育和打造國際知名的中國電影節,擴大中國電影在全球的話語權。
此外,影視產業的快速發展,對行業原創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王興東認為,當下文藝原創疲軟主要是因為急功近利,心態浮躁。“改編的多了,原創的少了;模仿的多了,創新的少了;離銀行近了,離生活遠了;離網絡近了,離群眾遠了。”就此,他建議:第一,全面提高保護原創的法度,加強打擊侵權的力度。第二,提升尊重原創的溫度,體現內容為王的高度。“原創雖居幕后,但內容為王,原創為首,其艱辛的發明和艱苦創造的成果,是整個文化產業鏈條的命根子,理應受到尊重。如今,影片成功重導演、崇明星,媒體熱衷于炒作明星,關注表皮,而無視根本,漠視原創。一個尊重知識產權的民族,享受文化作品,應懷有飲水思源的社會良知,崇尚創新從尊重原創開始。”第三,原創享有衍生產品的額度,才能克服有數量無質量的創作態度。“只有保障原創的智慧成為永久的實惠,才會有十年磨一劍的精品問世。”第四,作者扎根生活的深度,決定原創質量的精度。“應加大扶持作者深入生活,孵化原創,重獎原創。”
強化知識產權意識
完善法律環境
隨著影視作品影響力的日益提升,版權糾紛、商標訴訟等事件也越來越多地浮出水面。2016年作為“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深化知識產權領域改革、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關鍵一年。對影視行業來說,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已刻不容緩。
全國人大代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表示,版權保護的不完善不但導致侵權盜版猖獗、版權價值不能有效實現,還直接打擊了創作和創新的積極性。
進入2016年,加強原創能力已經成為影視行業突破發展瓶頸的關鍵點。但無論是內容所有者還是相關政策制定者,都需要從強化知識產權意識、完善法律環境等方面入手,以確保原創力能夠持續、良性地提升。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國家知識產權局原副局長李玉光表示,企業要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品牌建設的主體是企業,企業應該充分認識到,品牌的競爭是市場的競爭,核心是知識產權的競爭。無論是當前的經濟結構調整轉型,還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都必須打造和建立起包含有知識產權的品牌,提高品牌價值,增強企業競爭力。企業應從創新主體、創新要素、創新機制、創新環境等方面制定企業的品牌戰略,將知識產權的申報和保護納入到建設知名品牌的全過程。
以影視劇來說,制作機構必須要加強對原有作品或劇本的版權審查。在簽訂版權合同前,應審查作品或劇本的版權權屬是否明確,如存在多次交易的,應審查其版權鏈是否完整、清晰。
導演鄭曉龍認為,針對文化產業的知識產權保護,首先要提升公民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健全相關法律制度,提高公安系統保護知識產權的能力,同時各部門應聯合起來,嚴肅打擊盜版。
對于完善和健全相關法律環境,王興東認為,應全面提高保護原創的法度,加強打擊侵權的力度。只有全面執行《著作權法》和《伯爾尼公約》賦予作者的各項法定權利,才能激發創新活力,繁榮原創成果。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陶凱元建議,可從五方面發揮司法保護知識產權主導作用:第一,調整優化知識產權“雙軌制”保護模式;第二,修改完善相關知識產權法律;第三,不斷健全知識產權司法保護體制;第四,加強知識產權法官隊伍建設;第五,不斷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國家利益意識。
企業在經營活動和建設品牌的過程中,需要市場提供公平公正的環境,不能讓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使品牌的無形資產受到侵蝕。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進行有效和有力處罰,是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關鍵環節,對維持社會和市場的公平公正能起到警戒作用。李玉光建議,要在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制定或修訂中加大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處罰力度,徹底改變知識產權案件訴訟中維權難的狀況。對侵權者的懲罰措施不能只體現在罰款的數量上,而應重點打擊其侵權的能力。對嚴重和屢次侵權者要限制其參與市場經營活動。
“盡快出臺行業監管針對性強、力度更大的剛性條例:如關于進一步鼓勵創新,嚴格知識產權保護的規范細則。要以霹靂手段及黑名單制度解決好節目侵權處置時軟、慢、輕的問題。”“適當提高侵權法定賠償上限,加大司法臨時禁令的適用力度,針對情節嚴重的惡意侵權行為實施懲罰性賠償。”全國政協委員、湖南廣電總臺原臺長歐陽常林和馬化騰表達了同樣觀點,均認為應該加大對知識產權侵權的處罰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