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兩會上,“供給側改革”絕對是熱詞之一,正如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所說:“結合當前形勢,我國只有從供給側方面發力,進行結構性改革,才能促進經濟更好地發展。但困難也擺在眼前,一是調整結構,二是補短板。”影視業“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也同樣面臨上述困境。
對電視行業來說,調整結構可以“去產能、去庫存、降成本”。眾所周知,目前我國電視行業存在節目同質化嚴重、制作成本瘋漲、收視綁架平臺、創新匱乏等問題,合理優化配置供給,能夠更好實現分類引導產能。
“針對制播分離機構數量多、質量不高、庫存壓力大、品牌特色不鮮明的現狀,現階段可采取四個‘一批方式分類引導產能:第一,產品上淘汰一批同質化嚴重,成本過高的節目;第二,庫存上盤活一批積壓的電視劇給二三線衛視與地面頻道;第三,產能上轉移一批到媒體平臺與視頻網站開辟產銷對路的新節目,尤其鼓勵開發適合‘一帶一路國家市場需求的文化產品,對能打進海外市場的華語流行節目予以重獎;第四,品牌上優化一批優秀人才團隊和制作機構。對潛力好、原創能力強的制播分離公司進行專業品牌扶持,打造一批寓教于樂的精品,培養新一代的優秀制作人和行業領軍人物。”全國政協委員、湖南廣電總臺原臺長歐陽常林建議。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陜西廣播電視臺臺長、陜西廣播電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福豹認為,廣電行業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要加強精品節目制作,為群眾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一是推動節目類型差異化,除真人秀等娛樂類節目外,還應為觀眾提供具有多樣文藝形式、高品質的節目;二是制作更接地氣的節目,而不是去拼明星;三是培養人才隊伍,優秀的策劃、編導、執行團隊是打造精品節目的根本;四是培育市場化機制,讓人才與市場接軌,節目制作與市場接軌,以市場化思路做出品質格調高、百姓喜聞樂見的節目;五是增強用戶意識,從用戶的角度考慮問題、提供服務。”
調整結構之外,電視業面臨的又一大難題是補短板。以播出平臺為例,強化創新孵化能力是當下刻不容緩的事情。如何強化,歐陽常林表示,“可進一步限制媒體引進節目模式數量和節目明星化的比例;借鑒英國韓國的創新經驗,充分發揮好平臺孵化創新模式的主陣地作用。拿出一定的時段資源,為孵化本土創新提供試錯容錯的空間,注重發揮好視頻網站不受時段限制更好助力創新孵化的獨特優勢;強調創新導向意識,平臺務必把創新放到比收視、創收更重要的位置。切實完善體制內的創新激勵機制,以得力舉措、專項基金大力培育、大膽獎勵創新人才。”
不同于普通商品,電視節目不僅為人們提供娛樂、休閑和精神文化消費,還承載著傳播價值觀和引領審美取向等重要功能。對此,歐陽常林認為可重點研發三類新節目:明星素人結合、素人為主的低成本特色化綜藝節目;打造內容產品和物質產品雙升級、幫助廣告主創造更多市場價值的消費娛樂節目;對接互聯網,有效拉動新的產業鏈的視頻互動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