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瑤
3月25日,由扎克·施奈德執導,本·阿弗萊克、亨利·卡維爾主演的《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以下簡稱《蝙超大戰》)全國公映。3月11日,導演扎克·施奈德攜兩位主演來到北京,開啟全球巡禮第一站。
此番是DC漫畫公司(Detective Comics)旗下超級英雄“蝙蝠俠”與“超人”第一次在大銀幕上對決,對抗“老對手”漫威漫畫公司(Marvel Comics)席卷全球的“復仇者聯盟”的野心昭然若揭。為此,DC再次召喚了扎克·施奈德,后者是DC超級英雄電影《超人:鋼鐵之軀》的導演,《超人:鋼鐵之軀》作為《蝙超大戰》的前作,被譽為DC漫畫構建新電影版圖的開山之作,全球票房接近6.7億美元,一舉讓施奈德成為了DC的“頭號猛將”。
并非“史上最貴的電影”
施奈德與華納、DC緣分不淺,他執導過數部DC超級英雄電影,包括《300勇士》和《守望者》,可謂身挑DC大梁。施奈德稱,《蝙超大戰》之所以拍了整整三年,是因為一年用在籌備和制作劇本,一年真正拍攝,最后一年的時間全都用來做后期。施奈德對影片的高要求可想而知。他說,《蝙超大戰》是個復雜且深刻的電影,劇本值得長時間打磨,拍攝過程更是絲毫不能馬虎,“有一場重要的打戲,雖然在電影里一瞬即逝,但拍攝卻花了好幾周,而且都是在室內搭景、人工降雨……拍攝過程一點也不好玩,但看上去很酷。”
當《綜藝報》記者問及如此精密的拍攝,在預算上是否超額,謠傳的“4億1千萬美元預算”是否屬實時,施奈德夸張大笑說:“當然是假的。我不能說具體數字。只能說絕不是所謂的‘史上最貴的電影,也不是‘華納最貴的電影,一切都在正常預算范疇。”施奈德表示,雖然自己也希望有那么多預算,但華納對預算的管理很嚴格。“一瓶水就是一瓶水,三塊糖就是三塊糖,多一點也不會給”。施奈德坦言,“《蝙超大戰》的成本不會比《超人:鋼鐵之軀》(2.25億美元)更高”。
施奈德認為,“《蝙超大戰》是超級英雄電影中的非凡之作”,未來無論什么“俠”,都很難代替超人和蝙蝠俠在超級英雄電影中的至高地位。
DC戰勝漫威的新機會
說起超級英雄,就無法不把DC和漫威兩家公司同時擺上桌面。
DC與漫威本無太大區別,直到DC1969年被時代華納集團收購。華納改編《超人》后大獲成功,DC得以雄起。算算DC竟比漫威多出20年制片史,可惜現實不一定是“早起的鳥兒有蟲吃”,90年代末,DC就想做出一部超人和蝙蝠俠同時出鏡的電影,意欲讓尼古拉斯·凱奇扮演超人,可惜當時出品的《蝙蝠俠與羅賓》票房慘敗,DC在一夜間失去了電影上的優勢。
漫威能后發制勝在電影上打壓DC的最大原因莫過于迪士尼投資漫威開發的“復仇者”電影計劃,該計劃極大拓展了“漫威宇宙”,讓漫威在市場上吸收了大量粉絲。去年“復仇者”系列全球票房超過15億美元,面對這個數字,DC只能望洋興嘆。
然而,DC系的超級英雄電影并不落后于漫威,甚至可以說比漫威更重質量。DC最出名的超級英雄電影莫過于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蝙蝠俠:黑暗騎士》,該片不僅在2008年全球票房收入最高,還摘得了多項奧斯卡金像獎。
DC從不畏懼與漫威同檔期競爭,2012年《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和漫威《超凡蜘蛛俠》同時在內地上映,最終前者以10.8億美元票房力壓后者7.5億美元告終。這次,華納兄弟公司發行總裁丹·費爾曼主動讓步,“兩部超級英雄大片在同一天上映沒什么意義”。華納將《蝙超大戰》提檔3個月,錯開《美國隊長3》所在的暑期檔,保證《蝙超大戰》不受撞檔影響。
《蝙超大戰》3月25日在全球公映,兩周后,該片續作,也是DC最大的“重磅炸彈”——《正義聯盟》將在英國開拍,身為導演的施奈德不得休息,鞍前馬后地為DC和華納工作。《正義聯盟》是DC目前為止最龐大的電影計劃,聚集了DC旗下幾乎所有超級英雄,包括蝙蝠俠、超人、閃電俠等等。華納全球制片主席格雷格·西佛曼就稱“《蝙超大戰》是《正義聯盟》的引子,許多重要角色都將登場。”《正義聯盟》分為上下部,已經確定為PG13級電影(包括不適合13歲以下兒童觀看的內容)。
DC在電影上被漫威搶在了前頭,想要在大銀幕上奪回第一的寶座,就需要絕對有感召力的英雄和足夠吸引人的戲份。在這一點上施奈德想了很多,“最開始決定在超人電影里加入蝙蝠俠的時候,我就知道這想法棒極了。”蝙蝠俠和超人是世界級別的偶像,觀眾的反應沒有辜負施奈德的期待。截至今年2月,Listen First數字收視率(DAR)持續統計了好萊塢電影在各大社交網站包括推特、FB、谷歌等等網站的熱度數據,華納的DC超級英雄電影《蝙超大戰》和《自殺小隊》綜合占據前兩名,且熱度比其余競爭者高出500%。關于《自殺小隊》,當記者向施奈德詢問進度時,施奈德表示,到2019年,他都會一直為此工作。
“DC宇宙”多重進化
影迷們將DC和漫威電影所營造的每一個英雄故事稱為一個獨立的“宇宙”,不管是“DC宇宙”還是“漫威宇宙”,超級英雄電影的世界觀、故事體系、人物關系,都要在一部部作品搭建中逐漸成型。原本漫威的《復仇者聯盟》所造就的“漫威宇宙”就已經基本成熟,想要讓“DC宇宙”在其后脫穎而出,需要嶄新的手段。施奈德用的就是“多重宇宙設定”。
上個月華納兄弟CEO凱文·特蘇哈拉針對一場“是漫威還是DC更厲害”的輿論發表回應,聲稱“DC比漫威更具鋒芒”。“DC宇宙”具有和“漫威宇宙”完全不同的特性,特蘇哈拉特意用《蝙超大戰》舉例,認為“至少不必向大眾解釋這部電影到底是什么”,人人都認識蝙蝠俠和超人,知道兩者所代表的世界觀和精神,其所隱含的深刻性并非一般的超級英雄所能比擬。
DC和漫威在制作團隊的政策上明顯不同,也導致雙方風格不同。如果說漫威是憑借英雄角色,專注于打造清晰冷酷的“超級英雄十年計劃”;那么DC就是靠信任自身的制作團隊,以內容出奇制勝。DC超級英雄電影反射現實,鋒芒畢露、獨立不群,這都是多虧DC對制作團隊的全權信任,對諾蘭如此,對施奈德亦如此。
施奈德理解的DC超級英雄是“莎士比亞式的,比起漫威更具史詩感”。他告訴《綜藝報》記者,“多重宇宙設定”在《蝙超大戰》還只是個開始,接下來整個“DC宇宙”會更加擴展,“現在已經到了建立‘DC宇宙的關鍵階段”,《蝙超大戰》或許就是DC在大銀幕翻身的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