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兆源
張玉復先生家庭,在今年五月中旬被遼寧省婦聯評為省最美家庭十家之一,被全國婦聯評為最美家庭百家之一,被老邊區評為“最美老邊人”。美在哪里?
一、《絲瓜架下話桑榆》
1999年秋,我們幾位文友到他家參觀他的書齋:“淡泊居”。看到他家小院有一架絲瓜,長勢驚人:幾十條絲瓜綴滿架下,如玉似金,參差有序,大有相迎致禮之意。見此景象,我不由想起有關絲瓜的解說:葫蘆科,一年生草本。嫩瓜可作蔬菜,瓜絡可入藥,通經絡,祛風濕,主治胸脅疼痛,筋脈酸痛等。還可作綠色潔具,拂除塵埃;更為值得一說的是它的文化內涵。古人敬稱它為“清塵客”:具有素、雅、玉、潔之意象,因之人們常用來寓寧靜脫俗、淡泊致遠人之情操與胸懷。這就與“淡泊居”精神相一致了。于是我向他建議:“明年在絲瓜架下舉行詩友聚會,飲茶誦詩可好?”得到張先生的贊同。果真在2000年7月25日在他家絲瓜架下就舉行了第一屆《絲瓜架下話桑榆》詩友會,12人參加。8月14日,老邊電視臺《邑風夜話》錄像播出。
“話桑榆”是什么意思呢?
有句成語為:“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東隅”,指日出處。“桑榆”指日落時所照之處。當年,我們這些詩友絕大多數都退休了,可以說,人生近于“桑榆”時期。我們國家倡導“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精神,我們退休都有工資保障,不愁老有所養問題。那么樂在何處,為在何事?當年大家一致認為應樂在文學藝術上,為在詩詞曲聯方面。即是用詩意調配我們的所樂所為,過著詩意的棲居生活;沐浴在劉禹錫的詩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意境中,享受著我們特有的“老有所依”的幸福時光。相信人生晚年的天空還是有出彩的時候(如今張家已經出彩了,連我們文友們都借光榮耀了)。自那時起我們成立了詩詞社團《桑榆園》,玉復先生為園主,每年都有兩次集體活動。上半年在清明節前后去熙湖公園游園賞春,下半年在重陽節前去公園登山,體驗“勝似春光”的景象,當場都有詩作。15年來,已有兩名成員謝世了,但都留下了他們“桑榆”生活的詩集。至今我們還增補了成員,并有了接班人李廣濤先生,將繼續組織大家活動下去。“桑榆園”是我們人生不老的印記。第二屆“話桑榆”于2002年8月31日舉行,15人參加;二屆“話桑榆”后,他家由老邊村遷到了路南“歡馨”家園。由于遷居新樓,一年多沒有找到種植絲瓜之地,又因“非典”流行不便聚會等原因,絲瓜架下的活動延誤了兩年多。第三屆“話桑榆”26人參加,時間是2006年8月18日。三屆內容各有主題。
二、《絲瓜架下話和諧》
第四屆是2007年8月25日,78人參加。主題活動換了理念:《絲瓜架下話和諧》。聚會成員擴大到他的家人:妻子、孩子。后一屆又由家人擴大到家族、社區詩友。最大的一次活動竟有87人。天南海北,國內外,兄弟姐妹,侄男和女、孫男孫女,親朋好友都趕到絲瓜架下,共同研討和諧。市人大科教文衛主任、市詩詞學會會長黨學謙,市文聯副主席白鳳德,市楹聯協會會長楊曦光,區宣傳部副部長、文聯主席于雁,特別要提到的是已離退休的區原人大主任趙潤林,原政協主席夏克舉等領導都參加了會議。有數十人登臺發言,讀詩吟詞。記得當年有位詩友還寫了一首《和諧之歌》:“天和風調雨順,地和五谷豐登。家和萬事興旺,國和天下太平。人和黃土變金,己和陰陽平衡。”和諧的本質內容是“天人合一”,天人為友:人與自然各得其所,各盡其能;其核心價值是: 人總是要有精神家園的,和諧乃是體現人生理想、意義與價值的最可靠的源泉。即是一而二,二而一地合在一起,心靈融合到對象之中。其間也包括“和而不同”的內涵。
會后詩文稿同前三次活動一樣,集中交到張玉復先生,我也從中選取一部分各自留作出書、出刊用。第五次“話和諧”于2008年8月16日,共有16個家庭參加,最大年齡90歲,最小只有6歲,兒童12人。第六次“話和諧”于2008年8月28日,28人參加。第七次“話和諧”于2008年9月4日,營口市楹聯協會會員19人參加,專題謳歌奧運會。第八次“話和諧”是2009年9月4日,24人參加;第九次“話和諧”于2010年8月30日35人參加。每次活動內容都從不同角度,深化和諧內涵。
三、《絲瓜架下話新城》
“話和諧”六屆后,絲瓜架下活動主題中心思想隨著時代、現實變化,在和諧的背景下,話題中心皆有側重。第十屆又變為《絲瓜架下話新城》了,于2011年8月24日,42人參加。第十一屆于2012年8月24日“話新城”,參加72人。
“營東新城”的出現,是關系老邊區改變面貌的大事,是老邊區文化藝術界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就是說,一個新城的建設,就意味著一個與新城對應的文化價值體系的產生。反過來說就是一個文化價值體系的產生,必然反作用于新城的建設,二者是相輔相承的,相融于一體的。概括地說,就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生活讓城市更美麗。而“美好”與“美麗”又都是與“幸福”相融于一起的。這一點正與《蘆荻》的“文學·新城·幸福”欄目專頁相配合。當然“話新城”絕不是一味的唱頌歌、贊歌,其中也有憂慮與鄉愁的詩詞和文章來記錄新城的發展建設。這些,就是《絲瓜架下話新城》的核心內容。內容決定于形式,這次活動成員又擴大到區市地區詩文友,并增加合作單位,有市詩詞學會、市楹聯協會、區老干部局、區婦聯。媒體也多了:市報社、市電視臺、市廣播電臺、區電視臺《邑風夜話》一同參加。更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活動內容由文學擴大到藝術:在絲瓜架下,揮筆書畫者有之;攝影錄像者有之;吹打彈拉者有之;戲曲評書詠唱者有之。有人當場用一首順口溜予以素描:“老中青少幼,家族區市友。詩詞曲聯賦,琴笛簫箏鼓。吟誦唱歌戲,書畫攝錄舞。”這次活動收獲頗豐,其詩文稿、書畫作品、攝影照片,除了在《蘆荻》淡泊居欄目中選發,又在《營東新城記》(上冊)、(中冊)中被收錄。
四《絲瓜架下話書香》
“話書香”是2013年初在區委宣傳部在《蘆荻》年會上,區委宣傳部李燕部長提出“打造書香老邊”的理念,而作出的活動內容。
實踐證明:哪里有書香,哪里就有文化新氣象,哪里就是書香生發地,也就是一個書香源頭。第十二屆《絲瓜架下話書香》于2013年8月23日舉行,83人參加。
玉復先生家族這架絲瓜,就是老邊書香源之一。請看在過去14年中張氏家族文化成果:出版了《積玉堂詩志言行錄》四部有60多萬字;玉復先生創作出的《玉復詩詞聯曲選》三部近50萬字;玉復先生《中華組景詩鐘集》出版了一部近3000首;玉復先生參加全國楹聯大賽,作品2000多副。最高獎的楹聯有三副懸掛在曲阜孔府;玉復先生還有許多書法作品發表在報刊上。今年玉復先生還在網上發征聯啟事。從2013年11月30日到2014年3月30日止共收到123名作者寄來519份楹聯作品,其中外省市作者17名。獎項設置: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入圍獎24名。今年“話書香”有三大特點:一是高度:往年書香由家到家族,到區市;今年書香香到省香到全國。二是廣度:往年到會人員幾十人,今年108人,最大年齡93歲,最小年齡兩歲;往年參加單位三、五家,今年有十余家,值得一提的是市區婦聯領導特別是區婦聯主席、“最美家庭”推薦者商秀英主席光臨到會;媒體區、市、省、央視、國家農民日報,都有錄像和文章。三是深度:以楹聯為例,往年玉復先生是各地征聯的參加者,獲獎者;今年他是全國征聯發起者,是頒獎者。獎品均是他出版的書籍、書法作品。
又為什么這些活動都與絲瓜結緣呢?十五年的實踐證明,這架絲瓜已是張氏家族一種精神的象征,歷屆活動都是他們敞開心扉與絲瓜的一次對話。我們詩友都有一種生態現場感要表達。
當年我試用一首古詩概括它,品評它,歌頌它。
張氏絲瓜溢書香,詩詞曲賦積玉堂。
花結家史言志錄,葉詠中華組景章。
藤綴楹聯展孔府,果藏書畫淡泊房。
根扎故土新城境,架下笛簫引鳳凰。
最后想說最美家庭張玉復家美在哪里呢?用一句話表達就是美在文化上,具體地說美在詩聯書畫上。張家是書香門第,這是其根。祖父輩堂號為“敦厚堂”,寓忠厚傳家,詩書繼世之意。二爺張源興辦私塾教書育人;父親張果珍,堂號《積玉堂》教育子孫,繼承傳統文化,齊家報國。張家祖先的文化譜系的神圣職責,玉復先生是不會忘記的。玉復先生堂號是《淡泊居》,經營“一架絲瓜”文化。成為《蘆荻》文藝芳草工程一項子工程“絲瓜工程”。就是繼傳統文化之魂,鑄現代追夢精神的證明。這是一種文化的大美。更確切地說就是生態文化美。
從黨的“十七大”開始,尤其是黨的“十八大”后,全社會都在講生態,但什么是生態?有人認為生態就是生物有人認為生態就是天藍、地綠、水清……這些都是不準確的。實際上生態是人的生態。15年,一架絲瓜活動,記載了一個家庭、一個家族、一支區市省全國詩友的文學生態。即他們用文學、藝術方式,從中國夢個人層面上,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內涵、家庭倫理觀念傳播地極為明鮮,取得了很大成果。
生態建設的最終目標是建設美麗中國。最美家庭,應是最美中國的細胞。他本人還是我們《蘆荻》詩壇檔案中被譽為的一朵月季花。月季花是春夏秋月月都開放的花。張玉復先生是一位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他執著、勤勉、樸質、純真、率性的品格,與月季花殷勤、質樸、純真的花性、花品、花格何其相似啊!人如其花。連他的姓名也是月季花的謎面:張,開放,綻放之意;玉,多種色彩象征;復,循環往復之意,冥冥之中花名如其名也。今年6月他把這些史話、詩詞、楹聯收集在一起,結集出版了《瓜架聯吟集》。同時,他還編創了一首《絲瓜歌》,既親自演唱,又作為今后絲瓜架下活動的主題歌曲。
15年來,他家的一架絲瓜,由物象轉化到意象。即把文學以生活化、自然化、社會化、心性化和審美化的,五種視野尋索出了一道登堂入室的門徑。換句話說,他的“淡泊居”為“積玉堂”以積少成多,積小成大的方式,積出一項文化事業;積下一筆文學財富;積出一支核心價值觀踐行者隊伍;積下一部生態文化筑夢史。與此同時,又確定他的侄兒張潤堂為其接班人。至此我想用在第二屆《絲瓜架下話書香》詩聯書畫會上吟誦的一首小詩作結吧:
一架絲瓜香全國,淡泊庭院列楷模。
辛勤月季積玉骨,筑夢詩聯化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