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莉++唐凱鵬



[摘 要]日本于2013年加入由美國主導的TPP,必將對中國的對外貿易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運用GTAP模型,定量分析日本加入TPP前后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結果表明:日本加入TPP后,中國對外貿易所受到的負面影響進一步加深,突出表現在中國的出口縮減0.31125%,中國的進口縮減0.32936%等。為應對此沖擊,中國應加快和深化自貿區建設,深入研究TPP協議的內容和特點,密切關注TPP的發展,探討中國加入TPP的時機。
[關鍵詞]TPP;日本;GTAP模型;貿易
[中圖分類號]F7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6)01-0035-07
On the impact of Japan joining TPP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based on GTAP model
YUAN Xiao-li, TANG Kai-pe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061, China)
Abstract:Japan announced in 2013 to join the U.S.-led TPP, it will come into a larger negative impact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because China is not a member country of TPP. Using the GTAP model, this paper make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impact degree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before and after the accession of Japan to the TPP. The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Japan joins TPP, the negative impac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will be further deepened. Especially Chinas exports will reduce by 0.31125% and the imports will shrink by 0.32936%. For dealing with such impact, China should accelerate and deepen the construction of Free Trade Area, make further study of the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PP agreemen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PP agreement and discuss the timing of China to join the TPP.
Key words:TPP; Japan; GTAP model; trade
作為亞太跨區域自由貿易協議,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最初來源于智利、新西蘭、新加坡和文萊四國在APEC框架下開展的小型多邊自由貿易實踐及相關政策倡議。但是,隨著2009年1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高調宣布正式加入TPP談判,激發了其他亞太國家參與TPP談判的意愿,截至2013年,先后有澳大利亞、秘魯、越南、馬來西亞、墨西哥、加拿大和日本相繼宣布加入TPP談判,并實施了21輪談判。目前TPP成員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50%以上,GDP總量占全球的近40%,貿易額合計超過世界貿易總額的1/3,其影響力可見一斑。就其內容而言,TPP主要包括貨物貿易、投資措施、服務貿易、知識產權、政府采購以及爭端解決機制等20多項條款,還包括勞工標準及環境保護兩個附件,計劃目標為2015年完全實現零關稅[1]。
2012年11月20日中日韓三國宣布正式啟動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談判。截至2016年1月底,中日韓自貿區共計進行了9輪談判。然而,自2012年9月以來,隨著中日釣魚島主權之爭逐步升級,中日之間的政治矛盾進一步加深。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2],2013年7月23日,日本正式加入由美國主導的TPP協議談判,成為TPP的第12個成員。這將成為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建設中的一個掣肘因素,日本可能出于美方主導的TPP談判的制約,對中日韓自貿區談判轉為冷淡或者放棄態度,作為中國重要的貿易伙伴之一的日本,其加入TPP勢必對中國的貿易造成一定的沖擊。
因此,本文以日本加入TPP為切入點,運用GTAP模擬分析模型,分析日本加入TPP后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一、中國對外貿易狀況
(一)中國對外貿易規模
從近10年來中國的進出口貿易數據(見圖1)可以看出,除了受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進出口貿易出現了負增長之外,其總體上是處于穩步增長的態勢。2010年以來,在主要貿易伙伴國經濟低迷的背景下,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增速也隨之減緩。但是,中國的進出口貿易一直是順差。
圖1 2004—2013年中國貿易總體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4
從中國在世界的貿易地位來看,中國對外貿易在世界上所占比重越來越高,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見圖2)。2003年中國進出口額占世界進出口額的5.8%,到2012年,這一比重增加到10.8%,接近翻了一番。2013年中國進出口總值4.2萬億美元,扣除匯率因素后同比增長7.6%,進出口規模首次突破4萬億美元,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其中出口2.2萬億美元,增長7.9%;進口2萬億美元,增長7.3%;貿易順差2597.5億美元,同比擴大12.8%。
圖2 2003—2012年中國進出口貿易占世界進出口貿易比重
數據來源:WTO官網數據庫. 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dispu_e/dsu_e.htm.
(二)中國主要貿易伙伴變化
從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來看(見表1),歐盟和美國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和第二大貿易伙伴;日本2004—2010年一直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但是,在2010年,即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后的第二年,東盟取代了日本成為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近兩年由于釣魚島的原因,中日政治矛盾深化,中日貿易受其影響在不斷減少,使得中國香港(下文簡稱香港)超過了日本成為中國第四大貿易伙伴,日本落為中國的第五大貿易伙伴;韓國和中國臺灣(下文簡稱臺灣)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的第六大和第七大貿易伙伴;俄羅斯2004—2007年一直是中國的第八大貿易伙伴,在2008年被澳大利亞取代,澳大利亞在2008年以前,一直是中國的第九大貿易伙伴;中國的第九和第十大貿易伙伴不是特別穩定,印度、巴西、俄羅斯時上時下,泰國最近幾年退出了中國前十大貿易伙伴之列。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4
2013年中國前十大貿易伙伴分別為歐盟、美國、東盟、香港、日本、韓國、臺灣、澳大利亞、巴西和俄羅斯(見圖3)。十大貿易伙伴的進出口額之和占中國進出口總額的72.64%,與2012年同期的73.0%相比,小幅下降了0.3個百分點,中國進出口多元化戰略仍在穩步推進中。從前十大貿易伙伴的位序變化看,除巴西和俄羅斯互有調換外整體穩定。貿易增速方面,中國同東盟、香港、臺灣和澳大利亞的進出口總額分別增長10.9%、17.5%、16.7%和11.5%,高于同期7.6%的進出口平均增速;同美國、韓國和巴西的增速低于整體水平;低增速行列中,日本和俄羅斯延續跌勢,而歐盟逐漸擺脫上年負增長影響,出現止跌回暖趨勢。
圖3 2013年中國與前十大貿易伙伴進出口貿易總額占比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4
二、GTAP實證分析
(一)GTAP模型簡介
GTAP模型是由美國普渡大學開發,根據新古典經濟理論設計的多地區、多部門的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一般均衡理論將經濟系統看作一個整體,研究其中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關系。目前,GTAP模型被廣泛用于農業、稅收、貿易、能源和環境等政策模擬上,用來分析政策調整對實際GDP、貿易額、福利水平等的整體影響和各部門各行業的局部影響。本文采用的是GTAP模型第8版, 它以2007年美元價值作為計算基礎[3]。
GTAP模型下包含134個經濟體,本文將其分成8個區域:歐盟、中國、美國、日本、韓國、其他TPP9國(越南、新加坡、秘魯、新西蘭、墨西哥、馬來西亞、智利、加拿大、澳大利亞)、港臺地區、世界其他國家。
GTAP模型下包含57個行業,本文將其分成9個產品部門:農林牧漁、礦產資源、加工食品、紡織品、交通運輸、機電產品、木材加工及化工制品、其他工業產品、服務[4-6]。
(二)GTAP模型假定
在模擬日本加入TPP的經濟效應時我們需要做出以下假設:(1)選擇關稅作為沖擊變量,不考慮技術壁壘和其他非關稅壁壘,假設日本加入TPP后所有可貿易商品的關稅降為零。(2)加入TPP的成員國對其他非成員的關稅壁壘保持不變,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關稅壁壘保持不變。(3)保持前述GTAP模型的基本經濟學假定,并假設人口增長保持不變。
(三)定量分析
為了更合理反映日本加入TPP對中國貿易的影響,我們分兩種基本情形進行模擬:(1)日本沒有加入TPP,TPP內部取消關稅壁壘且與日本的關稅壁壘保持不變;(2)日本加入TPP,TPP成員國與日本之間的關稅壁壘取消。模擬分析數據見表2至表6。
數據來源:GTAP模型模擬所得
數據來源:GTAP模型模擬所得
(四)結果分析
表2至表6分別列出了兩種情形對中國對外貿易狀況的具體影響,其中貿易平衡定義為出口與進口之差,即凈出口。
1.日本加入TPP對中國貿易總體情況的影響
總體上來看(見表2),TPP的組成對中國的貿易是不利的,進口、出口、進出口總額都是減少的,并且貿易平衡(出口與進口之差,亦即凈出口)也是減少的,說明中國的出口減少的比較嚴重。TPP組成后,成員國的進口由中國轉移到了TPP內部,中國遭受到了貿易轉移帶來的損失。對比(1)(2)兩種情形顯示,日本加入TPP,對中國貿易的負面影響進一步加深,并且加深的幅度比較大,中國出口由原來的縮減0.10383%變為縮減0.31125%,進口由原來的縮減0.09481%變為縮減0.32936%,進出口總額由原來的縮減0.09971%變為縮減0.31952%,凈出口額度由原來的減少2.9601億美元變為減少4.2362億美元。
2.日本加入TPP對中國與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的影響
從貿易伙伴看,日本沒有加入TPP的模擬結果顯示(見表3),TPP的組成使中國與TPP成員國的進出口減少,與TPP非成員國的進出口增加。美國、澳大利亞、東盟都是中國的十大貿易伙伴中的一員,自從由美國主導的TPP成立以后,隨后澳大利亞、東盟部分國家相繼加入,TPP內部貿易條件改善使得TPP成員國與中國的貿易轉移到了TPP的內部,與中國的貿易減少,TPP的組成對中國的貿易轉移效應比較明顯。然而,中國與非TPP成員貿易伙伴的貿易略有增加,中國與歐盟的貿易增加0.05715%,與日本的貿易增加0.06499%,與韓國的貿易增加0.05378%,與香港和臺灣的貿易增加0.03183%。在中國與非TPP成員主要貿易伙伴增加的貿易中,出口增加的幅度大于進口增加的幅度,因此,中國與非TPP成員貿易伙伴的貿易順差都是增加的,存在發生貿易摩擦的隱患,不利于貿易伙伴關系的維持。
從日本加入TPP后的模擬結果來看(見表4),中國與TPP成員國的貿易全部減少,其中減少最多的是日本,而與非TPP成員國的貿易均增加,增加最多的是韓國,但是,增加的貿易遠不及減少的,總體依然呈減少的態勢。模擬結果顯示,日本加入TPP后,中國與日本的出口縮減的幅度較小,而進口縮減的幅度較大,使得中日的貿易順差大幅增加,增加額為4434.00百萬美元,是增加的順差中額度最大的。
對比(1)(2)兩種情形(見圖4)可以看出,日本加入TPP使得中國的貿易狀況進一步惡化,進出口變化由縮減0.09971%變為縮減0.31952%。變化最大的是中國與日本的貿易狀況,在(1)情形下,中日貿易總額略有增加,而在(2)情形下,日本加入TPP并與TPP其他成員國取消關稅壁壘后,中日貿易總額縮減2.38681%,減少的幅度非常大,成為與中國的貿易額減少幅度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與韓國的貿易增加幅度較大,上升為增加幅度最大的貿易伙伴,而中美貿易在兩種情形的對比中變化不大。日本加入TPP后,中國與日本的貿易減少,但增加了與韓國的貿易合作,部分抵消了日本加入TPP給中國帶來的貿易轉移損失。
圖4 日本加入TPP前后中國與主要貿易伙伴的進出口總額變化對比
數據來源:GTAP模型模擬所得
3.日本加入TPP對中國各部門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從貿易結構看,日本沒有加入TPP的模擬結果顯示(見表5),中國除了機電產品貿易額略有增加,其余各部門的貿易總額全部縮減,所有部門的進口全部縮減,只有礦產資源、交通運輸、機電產品、木材加工及化工制品和服務的出口略有增加,其他部門的出口也全部縮減。其中進出口縮減最多的是加工食品部門,縮減1.01290%,其次是紡織品部門,縮減0.81520%,也表明需要重點提高這兩個部門的國際競爭力。日本加入TPP后的情況的模擬結果顯示(見表6,圖5),日本加入TPP后,大多數部門的進出口貿易總額進一步縮減,其中競爭力比較弱的農林牧漁和加工食品部門的縮減幅度非常大,農林牧漁部門由原來的縮減0.32880%變為縮減2.15301%,加工食品部門由原來的縮減1.01290%變為縮減5.35702%。中國和日本在加工食品和農林牧漁業的產品相似度較高、競爭關系比較明顯[7],日本加入TPP后,TPP成員在這兩個部門的貿易轉移到日本,使得中國原本就比較弱勢的產業部門進出口狀況極度惡化,更加不利于這些部門的發展。中國與日本在木材加工及化工制品和交通運輸部門的貿易互補性較強[8],所以,日本在加入TPP后,中日貿易條件惡化,對這兩個部門的影響十分嚴重。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加入TPP后,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總額也小幅增加,是因為中國的機電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略有提高。
圖5 日本加入TPP前后中國各個部門的進出口總額變化對比
數據來源:GTAP模型模擬所得
三、對策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國作為TPP非成員國,對外貿易遭受打擊,日本加入TPP對中國對外貿易的負面影響成倍增加。為應對這一沖擊,同時也為應對TPP在亞太地區的擴展和區域經濟的發展趨勢,中國應該從短期和長期兩個角度來思考對策。
(一)加強國際貿易合作,減輕負面影響
從短期來看,一方面,TPP在美國的主導下在亞太地區迅速發展,但是出于政治考慮,中國被暫時排除在外;另一方面,TPP協議開放度較高、標準較高、要求嚴格,某些條款甚至于苛刻,依照中國現有的水平,如果加入TPP會對中國的對外貿易產生較大沖擊,弊大于利。所以,短期內中國加入TPP的可能性較小,應該通過加強國際經濟貿易合作,來減輕日本加入TPP后對中國對外貿易帶來的負面影響。
1.中國應該強化“一帶一路”建設,依托此戰略加強與沿線國家的貿易合作。中國在建設能源管線、鐵路、電信、港口等基礎設施,實現互聯互通,便利投資與貿易往來的基礎上,應該與合作的國家與地區建立自貿區,實現貨物、資金、勞動力等要素的自由流通,并在時機成熟之時將產能過剩或者喪失比較優勢的產業轉移出去。通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交流與合作,提升中國經濟的產業水平,實現國際合作的多元化,轉移日本加入TPP對中國帶來的負面影響。
2.中國應不斷鞏固和加強與歐盟的貿易合作,在現有的合作基礎上,改善中國與東盟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中國應該在深受金融危機煎熬的歐盟對我國倚重加深的情況下,適當做出回應,進一步擴大中國對歐盟的影響力。中國出口產品價格低且結構不合理、貿易沖突不斷,中國應以戰略伙伴精神理性處理貿易與投資摩擦和分歧,以包容和開放的心態看待與處理雙邊經貿關系,同時,中國也應積極優化中歐貿易結構,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擴大自歐盟的進口,緩解貿易不平衡狀況。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國際貿易中利用非關稅壁壘措施進行貿易保護的力度呈不斷加強的趨勢,雙方應加快完善1985年中歐經貿協定和《中歐伙伴合作協定》談判進程,為雙方企業創造長期、穩定、可預見的環境[9]。
3.中國應升級與東盟的合作,深化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東盟成員國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經貿結構雷同化,應該加強中國東盟自貿區內產業政策、投資政策和貿易政策三方面的協調,避免中國、東盟之間的惡性競爭,同時完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協調機制,使中國、東盟組建自由貿易區所產生的利益能均衡分配。東盟內部成員國間的摩擦和矛盾不斷,成員國內部一直存在領土爭端,許多國家都是黨派林立、紛爭不斷,宗教信仰各異,并且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不斷對東盟區域的發展進行干預。要借鑒歐共體發展經驗,多頭發展、齊頭并進、相互促進。中國一方面加快與東盟的談判步伐,另一方面加快RCEP談判,推動東南亞其他國家加入,充分利用中國連接東北亞與東南亞的地理優勢,使中國成為構思中的“東亞自由貿易區”的樞紐,增強中國的主導地位,把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成有條約和法規規范的“開放、緊密”的自由貿易區。
4.中國應加深與其他金磚國家的對話與交流,不斷創新金磚國家的合作機制,推動金磚國家的合作更加緊密和深入,不斷提升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到目前為止,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是開放性的、非結盟的,因此也是比較松散的,這會使得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未來生命力受到挑戰。中國政府在推動“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由松散的論壇形式向緊密聯系的制度化機制轉變過程中,要避免引起國際社會不必要的猜疑。金磚國家都是新興國家,許多行業的競爭不斷,中國應該利用“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平臺協調經貿利益沖突,擴大各國在經濟、金融、貿易、投資、科技、發展等領域的合作,夯實各國的共同利益基礎。金磚國家外部競爭壓力大,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對國際政治經濟領域的既得勢力造成挑戰,“金磚國家”合作機制與發達國家的各種組織之間的競爭在所難免。中國政府必須重視“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政治合作功能,利用“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提供的多邊合作平臺,擴大成員國之間的政治交流和緩解地緣政治沖突,以及克服政治利益訴求差異造成的障礙[10]。
5.中國已經與11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應該進一步深化現有的自貿區合作,加快正在談判的自貿協定的進程,爭取更多和更加深入的經濟合作。應建立健全FTA發展機制,設置專門機構負責開展FTA的研究和談判工作。我國應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本著“先易后難”的原則,加快FTA建設步伐,重點發展周邊地區,按照“依托周邊,面向全球”的總體布局,以東亞自貿區為核心,推動建立以我為中心的周邊自貿網絡。在我國FTA網絡建設中,還應有目的地重點選擇擁有豐富能源和資源儲備的國家和地區,通過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簽訂FTA,緩解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能源和資源“瓶頸”問題,確保經濟平穩健康發展[11]。
(二)贏得加入TPP主動權
從長遠來看,TPP的嚴要求、高標準,符合中國經濟轉型和發展的需要,其高度的貿易自由化更利于中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發展,因此,中國應該加入TPP,享受TPP所帶來的各項優惠政策。
1.中國應加強對TPP各項制度和規定的學習與研究,做到熟知TPP協議的條款內容,掌握TPP協議的特征,為中國加入TPP和中國的深入改革做準備。TPP內容主要包括:跨境服務、加強成員國合作與能力建設、電子商務、海關程序透明便利化、改進商業競爭環境、政府采購、環境問題、原產地規則、知識產權、法律問題、金融服務勞工、技術性貿易壁壘(TBT)、產品市場準入、投資、動植物檢驗衛生檢疫措施(SPS)、貿易救濟補償、電信、紡織品與服裝產品、臨時入境以及國有企業相關議題。與以往的自貿協定相比,所涵蓋范圍更加廣泛、相關內容更加嚴格和統一、內容在談判進程方面更注重實效性。中國只有對TPP的各項內容有著充分的學習和認識,才能夠找到中國經濟發展的不足和優勢,在今后的經濟建設中抓住努力的方向,才能夠在與美國、日本和其他TPP成員國的交流和談判中把握住分寸,進而掌握主動權。
2.中國應該依據TPP的要求和中國的實際國情進行更加深入的改革,提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為加入TPP奠定良好的經濟基礎。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改善其他國家對中國市場經濟的質疑;調整產業結構,應對關稅的大幅降低可能造成的較大沖擊。TPP在環境保護、勞工權益、知識產權等方面,都提出了較高標準,中國應該根據TPP的要求和中國在這些方面的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改革。
3.中國還要積極地與美國、日本和其他TPP成員國進行溝通,力爭參與TPP規則的制定,為中國加入TPP后爭取更大的利益,選擇合適的時機加入TPP。加入TPP,將有利于提高我國GDP的增長速度,同時改善我國的貿易平衡狀況;有利于中國保持在亞太地區生產和貿易方面的樞紐地位;有利于加快國內改革,發展綠色制造業、提升現代服務業;有利于加快中國與東亞經濟體實質性區域經貿合作進程。中國在與美國、日本和TPP其他成員國談判的過程中,應在特定議題上選擇適合的盟友,積極參與TPP規則的談判與制定,增強其規定的靈活性,在合適的時機,加入TPP,享受TPP所帶來的各項優惠政策,促進中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現亞太區域的共同繁榮,推動全球經濟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戴仁榮.TPP的演變邏輯及中國的策略選擇[J].對外經貿實務,2013(12):44-47.
張微微,邵冰.日本加入TPP談判進程的政治考量及中國的對策[J].現代日本經濟,2012,185(5):35-40.
GTAP Models:Current GTAP Model[EB/OL].[2015-12-29]. https://www.gtap.agecon.purdue.edu/models/current.asp.
彭支偉,張伯偉.TPP和亞太自由貿易區的經濟效應及中國的對策[J].國際貿易問題,2013(4):83-95.
萬璐.美國TPP戰略的經濟效應研究[J].當代亞太,2011(4):59-73.
楊立強,魯淑.TPP與中日韓FTA經濟影響的GTAP模擬分析[J].東北亞論壇,2013(4):39-47.
趙娜.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對中國出口產業的影響[J].經濟問題探索,2014(5):139-144.
袁曉莉.中日韓貿易互補性與競爭性分析[J].中國商貿,2010(9):193-194.
梁婷婷,中國與歐盟的經貿關系現狀及未來的發展趨勢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1(2):5-8.
王玉華,趙平.“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特點、問題及我國的對策[J].當代管理經濟,2011(11):24-28.
姜茜.新形勢下我國FTA的特點及戰略取向[J].對外經貿實務,2009(2):20-22.
[責任編輯 張桂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