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運山
?
愛崗敬業甘于奉獻——記“江西省勞動模范”、江西長江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技術研發中心三室主任楊文超
■ 劉運山

楊文超,2008年畢業于武漢理工大學,畢業至今在江西長江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從事特品科研開發工作,現任技術研發中心三室主任。自打參加工作起,他便滿懷熱情地投入到了特品的研究和開發中。作為80后的新一代,他的性格中卻秉承著老一輩軍工人的艱苦樸素、開拓進取的精神,這點顯得更加難能可貴。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遵循“獻身、創新、求實、協作”的工作精神,以求真務實和勇于創新的工作態度,幾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崗位上充分發揮科技工作者的創新熱情和創造活力,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2015年9月29日,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于他“江西省勞動模范”榮譽稱號。他,就是江西長江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技術研發中心三室主任楊文超。
楊文超,2008年畢業于武漢理工大學,畢業至今在江西長江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從事特品科研開發工作,現任技術研發中心三室主任。自打參加工作起,他便滿懷熱情地投入到了特品的研究和開發中。作為80后的新一代,他的性格中卻秉承著老一輩軍工人的艱苦樸素、開拓進取的精神,這點顯得更加難能可貴。參加工作七年來,他先后承擔了十多個項目的研制工作,其中不乏國家重點型號項目。由于軍工的特殊性,他深感責任重大。本著對戰士人身安全和公司的發展高度負責的態度,他積極開展工作,對每一個關鍵工序他都事必躬親。很多時候,特別是項目研制到了關鍵時期,由于時間緊,任務重,他就會工作到忘我的境界,發揚“8+X、5+2”精神,白天在試驗場試驗和指導樣機試制,晚上回單位編寫技術資料、進行總結。特別是項目研制的最后關頭,幾乎沒有白天黑夜之分,沒有工作休息之分,困了打個盹,餓了泡碗面,全身的每個細胞仿佛都化身為試驗數據,在腦海中穿梭翻騰著……項目研制終于大功告成,他卻黑了瘦了,但布滿血絲的雙眼中透出的卻是喜悅和欣慰。
以上所說的只反映了他“愛勞動”,更可貴的是他還“會勞動”。他常說笨鳥先飛的思想并不可取,因為誰也不是笨鳥。如果真把自己當笨鳥的話先飛也無用,會走不少彎路甚至迷失方向,最終實現不了目標,所以他總說大家要做一只聰明的鳥。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做任何事都要講究方式方法。因此,在項目實施前,他首先制定出詳細合理的研制網絡圖,使項目能夠有條不紊的按照計劃進行;在研制過程中,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充分運用理論指導實踐的真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是“會勞動”才會不斷的創新,在這種敬業和創新雙劍合璧的作用下,他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在國家某重點型號項目的研制過程中,他在不斷的摸索和試驗中制定出了一套纏繞生產工藝路線,為研制工作順利推進做出了重要貢獻。項目的研制成功不僅給公司帶來了近千萬元的經濟收益,還有更重要的戰略意義,那就是為公司纏繞發射平臺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復合材料在軍工新領域的運用開辟出一片新天地。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盡管這種“愛勞動”和“會勞動”為他贏得了一片掌聲,但是在這些付出的背后,卻有不為人知的辛勞和酸楚。楊文超的情況比較特殊,他妻子在湖北省黃梅縣上班,老家年邁的父母也需要他的關心和照顧。妻子懷孕,多希望他能多照顧幾天,父母身體不好,多希望他能守在床前。可工作安排總是滿滿的,他只能白天晚上加班加點,把工作往前趕,想趕在周末回家看看。可一個又一個項目處于關鍵時刻,他必須利用周末加班,還有經常的外出試驗也占據了不少雙休日。多年來,他與家人聚少離多,對父母的盡孝少了,對妻兒的照顧少了。去年七月份女兒出生時他也只能在家幾天就得趕往靶試現場。就這樣,每當事業和情感發生了巨大沖突時,他毫無怨言選擇了事業,犧牲了情感。他的妻子、父母理解他、支持他,欣慰中他把對家庭的內疚化作無盡的動力日以繼夜地工作著。
楊文超同志的這種一絲不茍和忘我的工作精神確保了各個項目的順利推進,他的這種精神也深深地感染著他身邊的每個人,近年來,他多次被公司評為先進工作者和廠標兵,并被推薦為九江市優秀科技工作者。
軍工企業需要更多這樣的年輕人去奉獻、去振興,祖國也需要更多這樣的年輕人去創造明天的輝煌!楊文超同志這種愛崗敬業、甘于奉獻的精神深深地感動著我們每一個人。他必將成為更多軍工年輕人的榜樣,引領著他們腳踏實地,勇往直前。
(作者單位:江西長江化工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