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永
(四川省綠風園林工程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00)
?
簡述園林綠化植物搭配方式
盛大永
(四川省綠風園林工程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00)
現在,越來越多人選擇樓盤看中的是本項目的小區環境,這種所謂的環境就是把各種吵鬧的因素擋在小區大門外,而住戶能在本小區內享受美好的時光,這樣就對很多項目的園林綠化的打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再也不像原來隨便種點樹、栽點花那么簡單,需要和本項目的各棟主副樓配套,各種樹木的種植成活、遠近搭配都需要更多的思考,文章針對小區園林大小喬木的種植方式、搭配方法,草坪鋪設方式做了簡短的闡述,希望能在后期的施工中總結更多好的經驗。
園林綠化;種植要點;配置方式;驗收標準
近年來,許多城市的園林綠化項目建設項目日益增加。大小喬木種植、配置方式是項目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若想使園林綠化項目在保證工程質量的情況下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就必須根據現場管理的實際情況,加強綠化打造,以下幾點小區園林的打造經驗與各位分享。
我國根據不同緯度帶大致可分為3個苗木分區,地苗資源集中地區較少,根據“同緯度種植”原則,對于項目所在地區選型主景大喬需要提前安排人力進行搜購與資源搜集。
苗木種植前的質量要求:所有植物均要求嚴格按照招標文件中的規格進行,胸徑并非唯一的標準,并要求綜合各喬木的蓬徑、高度,及要求的效果均能達到圖紙要求的標準。
種植原則“先高后低、先內后外”,種植順序“大喬木——小喬木——灌木——地被植物”。如:“樸樹——楊梅——黃楊球——小灌木——草坪”的順序進行種植。收邊灌木種植必須先種植單個品種輪廓線,且應稍作傾斜種植,保證線形優美,后往內部種植。
2.1行道樹種植的要求
(1)種植的喬木應保持直立,不得傾斜,喬木定向應選豐滿完整的面,朝向主要視線。喬木必須為全冠,樹干筆直,分支點高度統一(高大喬木分支點保持在2.5~3.0 m以內),喬木高度統一(高大喬木高差在50 cm以內),樹型整體效果統一,不缺邊,不偏冠,樹干保持一字型種植。
(2)行道樹應先栽好“標桿樹”,方法是每隔20株左右用皮尺量好位置先栽好一株,然后以這些標桿樹為瞄準依據全面開展栽植工作。
2.2點景樹種植要求
滿足圖紙規格要求,并且形態優美,樹冠飽滿,分支較為均勻、舒展自然。
2.3中層喬木的種植要求
球形飽滿,枝葉繁茂,滿足圖紙的規格要求,種植時成組團布置,搭配形成層次豐富的效果。
2.4竹子的種植要求
(1)竹類種植應保證植物觀賞的完整性。竹類植物的種植須在大傾度的坡體上,坡度以15°~25°為宜。土壤種植前須改良到偏酸性環境。
(2)竹林外緣的竹子以15°~25°傾角種植以產生效果。種植點應以“梅花式”布置,切忌成排成行。土壤種植層底部應安排碎石透水層以利排水。為防倒伏應以兩層井字形橫架固定竹枝。種植完成后須在竹根表面薄鋪山泥和凋落竹葉(如其下無灌木的情況)。
(3)竹類支撐桿桿徑在3.0~5.0 cm,雙層支撐,交叉處用麻繩捆住,支撐桿須清潔后刷桐油防腐。
4.1灌木種植要求
(1)每種灌木種植前必須完成施工樣板,(灌木及地被植物的種植效果按照現場封樣的種植密度經項目部主管工程師及設計部設計師確認后進行大面積施工),灌木必須滿足圖紙規格及密度要求,效果上要求不露土,不同品種灌木之間過度自然平緩,與硬景交接處不露土。
(2)灌木邊緣線與草坪界限清晰,灌木種植前先行放樣,種植輪廓形式優美。不同種類植物以直線或弧線連接,層次分明,銜接過渡自然,待修剪后,不同植物構成的造型恰當,比例協調。
4.22 m以下中下層次苗木搭配
(1)地被層次:視場地空間大小,距離園路0.8~3 m界面做成草皮與園路交接形式,一般整個園區片植地被品種控制在10~12個左右。地被放線采用流暢弧線。盡量以常綠為主,注意色葉及開花品種的搭配選擇。0.5 m以下高度地被在同一個組團中品種控制在4個以內,種植密度以不露黃土為準,不同高度層次之間地被高差控制在5~6 cm以內,最外圍地被盡量控制在10~20 cm以內,并應相對加大密度以不外露地被的枝干為準。開盤區的最外層地被可用色葉及紅、紫、粉紅色系時花適量點綴。
(2)剪形圓形灌木球層次:灌木球應盡量選擇外型較為規整的苗木品種,盡量以常綠品種為主,項目所在高緯度地區可適當加大落葉比例。球類的搭配應考慮季相、色彩變化,以3~4個球一組為例可以用3不同色系品種,如華東區可以選擇無刺構骨球+紅葉石楠+金邊大葉黃楊球;華南地區可以選用紅繼木球+尖葉木犀欖球+雪花木球;華北可以選用檜柏球+紫葉小檗球+金葉水蠟球。灌木球冠幅宜在1.5~1.8 m。
(3)點式散種灌木層:此類品種一般為為豎向形態散種苗木,一般穿插間植于片植地被及灌木球組團中,起到豐富綠化豎向界面畫龍點睛的作用。一般選用開花、色葉品種。如華東區的紫荊、黃金條、紅楓;華北區的連翹、紅瑞木、歐洲丁香;華南區的山茶、美麗針葵、花葉星光榕、紅車蒲桃等。一個組團內不應多于3個品種,整個小區此類的品種一般控制在6個以內。可以采用5~7株圍繞在喬木周邊不等邊形式布置。
5.1草坪鋪設要求
(1)草坪鋪設前須首先進行初步壓實,靜置數天待其沉降后再做壓實,以上過程須重復多次,待沉降程度減到最小后才能鋪設草坪。草坪鋪設前,表土不能有凹凸,需經過充分碾壓。采用草坪卷鋪草坪,草坪完成標高須高于硬質地面2.5 cm。草坪于灌木或地被植物種植區域的邊界須預留10 cm的卵石截水溝。
(2)一般情況下,草坪中部略高、四周略低或一側高另一側低。
與路面、建筑物的關系:草坪周邊高度應略低于路牙、路面或落水的高度,以灌溉水不致流出草坪為原則,通常3 cm左右。
5.2草花種植要求
(1)花苗應茁壯,發育勻齊,根系良好,無機械損傷和病蟲害。
(2)草花種植前,土壤一般要求是富含大量有機質的腐殖土,且花壇內泥土土層面低于花壇(花池)口4 cm左右。種植前對土壤進行除草、翻曬,清除土壤中的碎石及其他雜物,并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連續多次種植草花的,要更換花壇(花池)土壤的土層。整地時要求地勢呈龜背形或坡形。花池的效果坡度一般為7 %~9 %,花缽坡度為40 %~45 %。
(3)草花移植的順序:一般從中心向外的順序種植;坡式花壇應由上向下種植;圖案花壇應先種植圖案的輪廓線,后種植內部填充部分;大型花壇宜分區、分塊向一個方向種植。
6.1入口空間
(1)種植方式:3層種植,高大喬木、灌木、地被。
(2)配置手法:入口空間為項目對外展示的區域,需創造開敞、大氣的空間效果,高大喬木應選擇分枝點在2.5~3 m,枝干為一條直線的苗木,第一層次植物須選擇花卉地被,形成純凈、熱鬧的入口紛圍,在第二層次灌木多種顏色植物搭配為主。
6.2中心局部島式綠化
(1)種植方式:3層種植,中小喬木、灌木、地被植物。
(2)配置手法:開放性的空間,植物配置需要開敞的空間感覺,植物的搭配疏密結合,開放好的景觀點,同時適當運用景觀雕塑、部品。色彩的搭配考慮季節的變化,開放性的空間考慮到人流的密集性,上層植物以闊葉大喬木為主,適宜遮蔭休憩。中層灌木多以球型灌木點綴,密集成從的灌木以滿鋪的方式打造,下層地被以草坪覆蓋,增加空間的開場和活動性。
6.3中心水景
(1)種植方式:3層種植,中小喬木、小灌木、綠色地被。
(2)配置手法:開敞的水系采用7 m左右的密植堅向特色喬木,打造純粹干凈的空間序列,下層植被彩葉地被滿鋪,其間點綴50 cm以下的小灌木。
6.4小于1 m寬度的墻陽角、陰角、墻根部位
(1)種植方式:4層種植,中小喬木、灌木球、灌木、地被。
(2)配置手法:在建筑邊緣、墻角等處的植物處理:層次豐滿,越狹窄處植物越密實,抱角處往往以豎向植物配合花灌木破除建筑的棱角感。從大喬木到草花,標準的多層次配植,充分利用植物株型態之間的差異,形成錯落的變化。
6.51~3 m寬靠近墻體的堆坡綠化。
(1)種植方式:5層種植,高大喬木、中小喬木、灌木球、灌木、地被。
(2)配置手法:以較大片的喬木、灌木組群交替形成開闔的層次。小空間的人流較多的空間注重下層植被色彩的搭配,還有中層大灌木與圓冠小喬木的組團形式搭配密度。上層粗曠,下層精致的手法。
6.6洋房、別墅入戶口小面積空間的綠化
(1)種植方式:4層種植,中小喬木、灌木球、灌木、地被。
(2)配置手法:地被花卉以點綴為主,布置在灌木之前或之間,形成第一層次,修剪球型灌木作高低錯落組團為第二層次構成綠色骨架,量較大,花灌木配植少量但形態錯落——球型冠與瘦長型冠搭配,彩葉與綠葉搭配,形成豐富的視覺效果,闊葉小喬木或大喬木每組里只有1~2株或沒有,常綠喬木1~3株左右。
6.7戶內平臺、天井,合院式庭院內的綠化
5層種植,高大喬木、中小喬木、灌木球、灌木、地被。
6.8溪流水景兩側綠化
(1)種植方式:精致色葉與親水植物結合,溪流陰角位部位以挺水、沉盆水生植物“壓角”。
(2)配置手法:背景以中結合下層小喬木的搭配組團,形成濃密的溪流氛圍,下層植被注重采用長青灌木為主,并以色葉、開花灌木球點綴,防止落葉進入水面。1~3 m的豎向灌木點綴在灌木與喬木周邊,形成疏密有致的氛圍。
(1)喬木的成活率應達100 %,灌木的成活率應達到95 %以上。珍貴樹種和孤植樹應保證全樹冠成活。苗木的保活期是2年以上。
(2)花卉種植區域無雜草、無明顯枯黃,各種花卉生長茂盛,種植成活率達到95 %。
(3)草坪長勢良好無雜草、無枯黃,修剪后高度不超過5~6 cm,種植覆蓋率達到98 %以上。臨近路沿的草坪中交叉有盲溝,車庫頂上的草坪有一定自然坡度,下有盲溝,有碎石濾水層,排水要通暢、不積水。
(4)樹木的整形修剪應符合設計要求。
[1]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園林工程分會,中國建筑業協會. 園林綠化工程施工技術[M].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2]袁東升,陳召忠,孫義干. 園林綠化工程施工質量控制手冊[M].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
TU986.1
B
[定稿日期]2016-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