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凱, 關保華
(1.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 四川成都 610065; 2.四川大學規劃建設處, 四川成都 610065)
?
老工業區改造與發展
——成都東區音樂公園為例
劉凱1, 關保華2
(1.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 四川成都 610065; 2.四川大學規劃建設處, 四川成都 610065)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后工業化時代的到來,傳統工業逐漸走向衰敗,對于工業遺產的保護和更新顯得尤為重要。文章以成都東區音樂公園為例,著重分析其對于老舊建筑及構筑物的創新利用情況。
工業景觀;保護與利用;音樂文化
新中國剛成立時,我國大部分工業基本上都分布在東北的沿海狹長地帶,中西部地區以及少數民族地區的工業顯得尤為稀少,這種情況嚴重阻礙了中西部地區的發展,也不利于國家安全。于是國家作出重要決定,調整工業在我國地域上的分布。1960年我國開始了大規模的三線建設,重要的工業開始向中西部地區搬遷,全國掀起了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這項調整不僅推進了我國工業的發展,同時在中西部發展了一大批新的工業中心城市,也改變了我國原來大城市都集中在沿海的格局。1950~1980年經過30余年的工業化建設,前后共有40多座城市成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工業重心,這些城市的工業生產部門涵蓋了所有重要的戰略經濟部門 。從開始建設到改革開放,這一批工業企業早已成為我國的支柱產業,代表了國內先進生產水平,為國家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構成了我國當時的基本工業框架與體系。
進入21世紀新的經濟階段,為了順應國際經濟格局重大轉變與城市化進程,國家已經把調整產業結構作為實現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戰略重點。根據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工經所和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首部工業化藍皮書《中國工業化進程報告—1995-2005年中國省域工業化水平評價與研究》,至2005年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已經處于工業化中期的后半階段。目前中國經濟結構已發生了明顯變化,從經濟區域看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都已經進入工業化后期的后半階段,領先于全國一個時期,環渤海地區也進入工業化的后期階段。從省級區域來看,上海、北京、天津、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等7個省市已經達到或者超越了工業化后期階段,其中上海、北京已經率先實現了工業化,進入后工業化社會。在整個中國快速工業化進程中,各個地區都在向著工業化高級階段發展,在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的大部分城市將進入后工業化階段,城市社會經濟將進入產業布局、類型、結構的重構和轉型的實質性實施階段。在此過程中,許多城市老工業區由于改革滯后、機制不活、投資短缺以及技改緩慢,在失去國家扶植之后逐漸喪失市場競爭力,大部分企業出現經濟效益低下、土地大量閑置、下崗工人比例增大及再就業困難等嚴重的功能性和結構性衰退,嚴重的甚至危及城市的社會穩定。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大力推進和城市空間的迅速拓展,土地供需矛盾變得日益突出,由于城市老工業區處于城市中心的區位優勢,其更新往往給城市土地的開發置換帶來了契機。諸多方面的綜合作用,促使老工業區更新改造提到各地方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1]。
當今,我們對老工業區的態度不再是一味的拆除和搬遷,更多的是對其進行修復保護和創新利用。北京的798藝術園區和上海的田子坊、八號橋創意園區等工業遺產改造區,就是我們國家對老舊的工業區由拆除開始轉向保護利用的標志。2006年4月,無錫會談推出了無錫建議,此建議的推出,讓中國的工業遺產保護成為有指導和有規范可循的有組織運作活動。
新中國成立初期,成都的工業比較落后,在國家“一五規劃”、“二五規劃”期間,確定在成都的成華區、錦江區40 km2的區域內進行工業布點,工業用地達到14 km2,超過了整個規劃區域的30 %,這就是成都的東郊工業區。東郊工業區對于成都的發展貢獻是非常巨大的,發展至20世紀90年代時,東郊工業區的企業總產值占成都市工業總產值一半以上,占成都市國有工業總產值的七成以上。東郊工業區經過數十年積累,形成了包含電子、機械、醫藥、冶金、化工、建材等38個行業大類以及184個行業細類的綜合性工業體系[2]。當年的東郊工業區遠離市區,對城市不會構成較大的影響,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東郊工業區開始走向衰落,生產規模逐漸減小,工廠經濟效益也越來越差。成都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城市規模迅速擴大。現在的東郊工業區早已成為成都主城區的一部分,由于較多的工業企業集中在這里,讓東郊的“三廢”突出,“熱島”郊應明顯,整個城區的環境也受到了嚴重影響,同時作為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東郊工業區土地利用率低,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也損害了城市的形象。東郊工業區也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2001 年,成都市經委、市政府通過了《關于成都市東郊工業區結構調整的思路和建議》的文件。
3.1園區整體功能與定位
成都東區音樂公園位于成都市成華區,二環路以東,建設路以南,沙板橋路以北,崔家店北一路以西的區域。其前身是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園區總占地面積14.5 ha, 在18×104m2的舊工業廠房原址改建,總建筑面積18.9×104m2,保留老廠房約14×104m2,是成都“東郊工業區”唯一完整保留的老工業廠區,建成后,總建筑面積18.9×104m2。 它是成都市唯一的城市工業用地更新與工業舊址保護項目,也是當下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工業遺址改造項目。
成都東區音樂公園確定了兩大定位及三大重點建設目標,以中移動無線音樂基地為產業龍頭,帶動大量數字音樂內容服務商和渠道服務商入駐聚集形成的數字音樂產業聚集區。同時吸引了一批文化消費類企業以音樂為主題的音樂互動體驗園區。在兩大定位指導下,規劃了商務辦公、演藝與展覽、音樂培訓、音樂主題零售、酒吧娛樂、設計酒店和文化餐飲這七大業態。作為成都市目前重點打造的文化創意產業,以中國移動無線音樂基地為基礎,結合工業遺產保護,實現三個目標:一是音樂消費商業街區。目前已入駐的企業可以實現消費者在園區內體驗各種流行音樂和音樂衍生品的愿望,包括現場音樂會、明星簽售會等。 二是數字音樂企業集聚園。以中國移動無線音樂基地的物理平臺為依托,成為國內最大的數字音樂企業聚集地。三是音樂人才培養基地。為成都的音樂人才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3.2東區音樂公園改造分析
3.2.1保護性修復廠區空間布局
改造后的東區音樂公園保留了老廠區的組織結構。道路交通的組織方面,保留原老工業區內的道路,基本以寬闊的步行道為主,高寬比達到了1/2.5左右,由中央大道連接的東西大門是園區內主要干道,園區內部整體空間規劃為整體一層和局部二層的形式,一層以互動體驗、時尚秀場、展演中心、休閑生活為主,二層主要為商業體系、服務體系。布局結構和各節點要素得到全面保護的整體廠區向公眾全面展開了有關工業生產的組織、流程、技術特征、相關設施、景觀尺度和綜合形象,也映射了工廠的發展歷史進程,可以作為有關工業技術與文化的具有科普教育意義的巨型博物館。
3.2.2保留原有建筑物等廢棄的設施,轉化社會功能
在音樂公園的改造過程中,紅光電管廢棄廠區保留了大部分的工廠廠房,基本維持了原狀。修舊如舊,舊房新用,成為這個項目所采用的建筑手法,確定了“保留為主、新舊協調、品質至上、創意時尚、注重現實、多樣呈現”的改造總則。
廢舊工業區里的7號樓是20世紀50年代修建的蘇式風格建筑,經過修改功能置換后,將其打造成了一個極具特色、高品位的音樂文化主題酒店;位于園區中部的購物商業一條街,其前身是紅光電子管車間廠房,改造后可以充分滿足人們的購物需求。園區中移動音樂俱樂部的前身是891#廠房,該廠房建于1991年,曾是彩色電視機顯像管成品的生產線和裝配車間;跨度24 m、柱高16 m的昔日廠房,已被改造為影院和劇場;直徑達16 m的巨大氫氣罐,打造為國內一流視聽空間;夾層錯綜復雜的屏池爐、加工車間,化身為藝術展示殿堂;利用煙囪、架空傳送帶、鍋爐等巨大構筑物形成的原料加工區已成為各具特色、各種音樂流派云集的音樂酒吧區。特別是標志性場地——成都舞臺,在工廠中的空地上建起,作為目前國內獨有的一個具有公益性質的專業戶外現場演出場地,可同時容納3000 名觀眾。對于存在著復雜的安全隱患,格局上無法適應新功能的大樓就只保留舊磚外墻,內部空間重新布局規劃,以適應新的功能要求;而有些舊廠房由于原先的結構空間單調無趣,或是已老舊,就考慮新舊結合,把新擴建部分有機的滲透到原有空間結構中,使其合而為一[3]。對場地上的工業遺跡做富有創意的加減設計和轉換,使工業構筑物、設備設施不僅成為紅光電子廠的標志性建筑,也可以成為充滿活力的地方。保留下來的廢棄工業建筑構筑物或設施,處理成場地上的雕塑,只強調其視覺上的標志性效果,并不賦予其使用功能。園區中央大道距西大門不遠的地方有一處跌水景觀,它是利用一個廢舊的鍋爐改造而成;廢舊的管道和鋼架經過拼合、重組改造成景觀長廊,廢舊的推車改造成花壇;這個園區布滿了這些由工業時代的構筑物改造的景觀,既保留了工業的歷史,也裝飾了園區。
隨著城市的發展與進步,會有越來越多的舊工業區面臨的改造與搬遷,這是一個繁復而重要的工程,它關系著城市的產業結構改變與城市的功能提升,影響著城市經濟、文化、業態、形態、生態等方方面面。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工業區有著不同的地理、歷史、人文環境,在工業區的改造中每一個城市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與發展,把握歷史與文脈,借鑒國內外不同類型的舊工業區改造實例,制定屬于自己的老工業遺產保護與更新利用法則。成都東區音樂公園作為國內成功的工業遺產改造實例,為其他城市的改造提供了可取的經驗與教訓。
[1]陽建強,羅超.后工業化時期城市老工業區更新與再發展研究[J].城市規劃,2011,35(4).
[2]唐毅.成都東區音樂公園改造思路及設計研究[J].山西建筑,2012,38(27).
[3]黎梨.淺析工業遺產改造實例——成都東區音樂公園的改造[J].學術論壇,2012(3).
[4]海源,袁筱薇.工業遺產保護在中國西部以成都東郊老工業區改造為例[J].四川建筑,2008,28(2).
劉凱(1991~),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城鄉規劃;關保華(1961~),男,大學本科,高級工程師,從事規劃建設工作。
TU-87
A
[定稿日期]2016-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