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楊
(成都西南交通大學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31)
?
小城市以街巷為聯系的舊區再生研究
邱 楊
(成都西南交通大學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31)
文章對小城市舊區特點做了結構性的解析,研究了小城市舊區對城市“再生”理論的適用性。指出街巷是小城市舊區空間、功能和居民生活的重要承載體和紐帶,提出街巷空間修復性更新和建立“街坊”公眾參與組織的小城市舊區“再生”方式,從物質空間“再生”和“再生”組織設立兩個層面對小城市舊區的持續性再生做出分析和研究。
舊區再生; 街巷空間; 街坊組織; 小城市
當下我國舊城研究的主要對象為大城市舊區,更新內容偏重于物質空間改造,而在小城市舊區鄰里環境是維系小城市的生活狀態至關重要的因素,使小城市有別于大中城市而擁有獨立的城市特征。因而,以小城市舊區街巷為基礎,再生舊區鄰里環境,建構一套科學的小城市舊區再生方式是必要的。
1.1 自由網格——小城市舊區的街巷結構
小城市舊區在空間結構上保持了大量自發形成的街巷空間形態,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多樣性和自由性,街巷的貫穿聯系性較強,空間圍合性多依賴于周邊的建筑界面,形成多變的空間環境。為滿足居住環境、日常生活、出行方便等需求,在街巷結構中表現出繁多的街巷分支,并相互聯系成自由的網格結構。
1.2 關系脈絡——小城市舊區的鄰里結構
小城市的人際關系由居住引導的人際關系網絡仍然占有相當的比重,尤其是小城市舊區,鄰里關系是主要的人際關系脈絡。居民對其周邊“鄰居”都相熟相知,從而形成小城市舊區一個無形的“脈絡”,因此使得小城市舊區更加富有生活氛圍。舊區長年形成的穩定的鄰里關系使得小城市舊區的機能仍然處于穩健的運行狀態之中,這為小城市尋求適合的舊區更新方式創造了條件。
2.1 小城市舊區功能積極發揮作用
小城市舊區長期發展,保持了應有的功能職責,部分舊區仍然是小城市經濟活動最為頻繁的區域。舊區功能的延續性對舊區職能地位的提高、人氣的提升創造有力的保障,相對于通過空間改造進行的功能重構有更明確的預見成果,這是小城市舊區適用于城市“再生”的基礎條件。
2.2 小城市舊區居民結構相對穩定
小城市舊區長時間形成的居住環境仍然能夠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而且相對于新區更為方便和熟悉;再者,小城市由于自身局限性不能實現對舊區居民統一搬遷,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使得小城市舊區長期形成的鄰里關系能夠得以延續和發展。
2.3 小城市舊區公眾參與意識強
所謂“公眾參與意識”是指舊區居民表述自身意愿的需求和欲望。小城市舊區的居民都是代代居住于此的永久性住民,對于所在街區有著強烈的領域感,這對公眾參與機制的建立是一個重要的民眾基礎,但小城市舊區發展是自下而上的內推動力的作用過程,使用者和實施者間缺少的是一個交流溝通平臺,這平臺恰是城市“再生”所提及的參與性的建立。
3.1 維持格局保證舊區結構穩定
對于小城市舊區再生而言,避免其重蹈粗放型更新的覆轍是至關重要的,越來越多的實例證實“拆后重建”的物質空間更新是對城市文化的嚴重破壞。小城市舊區低層高密度的建筑格局限定了適宜的街巷空間尺度,形成小城市舊區鄰里關系密切、帶有鄉鎮氣息的居住氛圍,從而區別于大中城市。通過維持舊區空間格局,從總體上保證舊區在物質空間更新上不會出現大面積的拆建行為,使得舊區在人口結構上能夠保證相對的穩定,從而對鄰里關系維系進行宏觀控制,保證小城市的本地化生活環境特征。
3.2 修復街巷空間實現舊區“物性”生長
小城市舊區在整體格局保持著較為完整的原始形態,但出于對經濟效益的迫切追求,也存在個別地段的“大拆大建”。在對小城市舊區的“再生”研究中,通過積極修復舊區空間形態,防止出現舊區破敗后的被迫性拆建更新是關鍵手段。
對于小城市舊區再生中街巷空間的修復,遵循“物性”生長的再生手段,即尊重舊區發展時序,利用街巷的延伸功能實現由中點至片區,再到舊區整體的完整再生,整個過程類似于生物體的生長過程,由細胞到組織,再到整個個體,其間又有血脈相連。
3.3 提升形象完成舊區功能表達
小城市舊區由于長久地經營和使用,在物質形態上表現出老化跡象,即使舊區的功能仍然發揮著積極作用,但功能性聚集與物質性老化的偏差,使得舊區發展出現了滯后,對外界表達的是衰敗和落后的舊區形象。小城市舊區基礎設施的“再生”是對舊區整體形象和功能提升的重要環節。對基礎設施進行更新置換,配合空間“物性”生長完成舊區環境的改善,使舊區形象得到更好地提升,對外部表現出復蘇和積極的舊區面貌,增強舊區的再生利用程度。
4.1 尋求舊區鄰里關系的“群”
小城市舊區街坊脈絡的構建得益于交往場所的營造,在小城市舊區中最為便捷和使用最頻繁的交往場所便是“街巷”, 小城市舊區居民熱衷于戶外的鄰里交流方式,“街巷”增加了這種交流接觸的頻率,使得長效關系的建立成為可能。在社會學領域中,保持人類活動基礎關系便是人際關系,對于小城市舊區來說,人際關系最為直接的表現是鄰里關系,即由居住引起的人際交往,也是我們經常所說的“鄰居”。
從物質空間層面看,舊區鄰里關系的“群”表現出的是使用頻率高的空間場地,居民在此完成交往需求;從活動行為層面看,舊區鄰里關系的建構得益于某個個人或團體的行為方式,這個個人或團體在舊區鄰里關系中便起到了“群”的作用。
尋求“群”目的是為促進小城市舊區鄰里關系的發展,使得鄰里表現出更為強大凝聚力。在物質空間上,“群”的再生是為鄰里活動創建更為適宜的交往場所,保證小城市舊區本地化生活方式得以延續,因此在舊區再生中,強調對原始空間形態的修復;在行為方式上,“群”的再生是為建立活躍的居民團體創造條件,實現舊區再生的自主性和參與性,強調再生過程中個體意識的有力表達和個體行為的有效參與。
4.2 實現舊區“自主性”再生
舊區的“再生”在實施主體上注重公眾的參與性,實現公眾意愿的表達,使得舊區能夠向滿足使用者需求的方向發展。筆者提出以街巷作為關系脈絡的載體,建立起舊區居民個體之間以及公眾與實施者之間的交流平臺,使得舊區在公眾意識的主導下實現“自主性”的再生。
(1)依靠舊區脈絡,形成公眾組織。
再生過程中,交流平臺的建立是關鍵因素,鑒于小城市舊區的街巷是主要戶外交流場所,鄰里關系是主要的地域人際關系,在交流平臺的建立上應充分利用好舊區的特定環境。筆者提出建立“街坊”(強調街坊的鄰里關系層面意義),即依托于居民個體間的鄰里關系和行為空間關系建立起來的一個自發性組織,政府部門可進行宏觀性的控制和管理。
“街坊”的本質是一個依托特定關系結構的組織,是為鄰里關系的提升和強化,其誘因可以是多樣的,只要是維系舊區使用者個體之間的關系,就可以成為“街坊”的一種構成要素。在小城市舊區中鼓勵多樣的“街坊”組織,能夠反映多方面的使用者意愿。
(2)發揮平臺作用,實現共同交流。
交流平臺的組織要素是“街坊”,組織構架則是“街巷”。街巷為使用者提供了功能承載空間,完成諸如商業、居住、交通、游憩等等的一系列活動,同時利用街巷的空間串聯作用,使用者實現了相互間的信息互換及與外界的交流溝通,搭建了一個個交流平臺, “街坊”的組織便是通過建立頻繁的穩定的交流平臺形成有一定強度的交流形式來發展鄰里關系。
“街坊”的平臺作用有兩個層面:一是公眾層面的意見統一,使用者將個人想法及需求,在“街坊”組織內表達出來,“街坊”綜合各方意見,得出對相關舊區功能、舊區空間等最有利的發展方向;二是意見與措施的協調,通過“街坊”實現公眾與實施者(政府、開發商等)面對面的溝通和意見交換,確保公眾意見的有力借鑒以及各項措施順利實施。通過“街坊”形式的公眾參與機制,允許街區使用者參與到更新工作中,包括意見收集、政府和個體的協調,甚至承擔相關地段的街區更新工程,實行由政府統一規劃、“街坊”自主更新的方式,達到舊區“自主性”生長的目標。
4.3 創建長效的“街坊”網絡
“街坊”組織的建立,使得鄰里關系中衍生出具象的組織關系,從組織架構的層面實現了關系的有效維持。“街坊”主導的舊區再生機制的發展成熟,必然對鄰里發展起到更強勁的促進作用,因而,“街坊”的有效組織利用和長期循環建構,在小城市舊區“再生”中,是至關重要的環節。
新的鄰里結構的形成多為原有的鄰里結構的衍生,有新的街區使用者加入,尋找并適應原有的結構體系,從而形成了新的“街坊”,在這個過程中,街區鄰里氛圍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使用者對舊區深厚的地域情感及個體間淳樸的鄰里情節,是應得到鼓舞和發揚的。
小城市舊區的更新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注和重視,在更新方式與實施主體上應突破現有舊城更新的條條框框,深入分析研究小城市舊區的空間特征和本地化的生活方式,激發和倡導小城市居民的參與意識,從功能提升的角度實施小城市舊區的再生。
[1] 余高紅,呂斌.轉型期小城市舊城可持續再生的思考[J].城市規劃,2009,32(2):16-21.
[2] 段進,比爾·希列爾.空間句法與城市規劃[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
[3] (英)卡門·哈斯克勞,英奇·諾爾德.文明的街道——交通穩靜化指南[M].郭志峰,陳秀娟,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4] 李道增.環境行為學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5] (丹麥)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6] (加)簡·雅各布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M].金衡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邱楊(1984~),男,碩士研究生,工程師,國家注冊規劃師。
TU-023
A
[定稿日期]2016-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