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玲
(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德陽 618000)
?
以構建良好空間品質為目標的城市設計策略思考
羅曉玲
(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德陽 618000)
文章回顧了城市設計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法律法規地位上的發展變遷歷程,2016年2月中共中央的城市規劃管理工作會議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再一次看到城市設計的春天而引發的對城市設計應當結合自然、結合文化、以人為本三方面進行的設計策略思考。
構建; 空間品質; 城市設計; 策略
我國的城市設計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初,周干峙先生《發展綜合性的城市設計工作》論文的發表, “城市設計”的概念和理念才被中國的設計師第一次接觸。直到1990年城市設計才被寫入到我國的《城市規劃法》,城市設計被正式提高到國家層面。1991年10月1日開始實行的《城市規劃編制辦法》(以下簡稱為《辦法》)在總綱第八條中第一次明確寫入了“在編制城市規劃的各個階段,都應當運用城市設計的方法,綜合考慮自然環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產、生活的需要,對城市空間環境做出統一規劃、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生活質量和城市景觀的藝術水平”的字樣。進入《辦法》對當時城市設計在學術研究和技術發展等方面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使城市設計無論是在理論研究還是成果編制等方面都在后來的一段時間得到了長足發展。但在2006年出臺的新的《城市規劃編制辦法》中,城市設計被淡化,僅僅被作為控制性詳細規劃的一部分進行表述,即控制性詳細規劃應當包括提出各地塊的建筑體量、體型、色彩等城市設計指導原則等,在2008年開始實行的《城鄉規劃法》中,城市設計的內容卻只字未提。自此,城市設計失去了作為學術發展和技術研究的高層支撐,進入到了既非法定規劃又無任何法律、法規和相關技術文件支撐但卻占有相當市場份額,且是城市規劃管理迫切需要的設計的奇怪境地。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為《意見》)的出臺,像一枚大石子拋入了久已平靜的城市規劃建設行業平靜的湖面,掀起無數漣漪。《意見》中關于塑造城市特色風貌的部分提到“提高城市設計水平”,“城市設計是落實城市規劃、指導建筑設計、塑造城市特色風貌的有效手段。鼓勵開展城市設計工作,通過城市設計,從整體平面和立體空間上統籌城市建筑布局,協調城市景觀風貌,體現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時代風貌。”城市設計再一次被提高了中央文件內容高度,仿佛又看見了城市設計的春天。
2.1 城市設計的目的
長期以來,城市設計都主要側重于城市物質形態的規劃,比如對城市工業園區、新城區等“平地起城”的宏偉藍圖式的建筑設計,或者簡單學習西方城市美化運動改造城市物質空間的方式如以景觀、雕塑或公共空間來裝飾城市空間,或者僅僅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進行的對建筑的體量、體型和色彩的控制。而真正應當在城市設計中體現的人文關懷卻鮮有出現。基于此,今后的城市設計首先應從理念上擯除純粹地以城市物質空間為設計出發點,進而轉變為從人的需求為設計出發點,以人性化要素為主要前提條件進行城市空間、尺度、色彩和景觀特質的設計,通過城市設計做到真正提升城市空間品質,實現城市宜居性。
2.2 營造良好空間品質的城市設計策略思考
2.2.1 設計結合自然
美國景觀設計師、規劃師伊恩·倫諾克斯·麥克哈格在“設計結合自然”一書中提出,“自然與人的關系問題不是一個為人類表演的舞臺提供一個裝飾性的背景,或者甚至為了改善一下骯臟的城市,而是需要把自然視為生命的源泉、社會的環境、誨人的老師、神圣的場所來維護”。麥克哈格強調設計應當充分結合和利用自然,而不是對自然環境輕率、武斷的破壞。我們是一個具有龐大國土面積的國家,城市(縣級以上城市)總共661座,從南至北,從東到西的城市自然環境條件千差萬別。從麥克哈格的觀點出發,城市設計結合自然,不僅僅是要利用自然,更重要的是要根據不同城市的自然環境條件,設計創造出各具特色的城市面貌,使自然環境有機地融入到城市中,讓城市生于自然、長于自然,彰顯每座城市的自然特點和個性。
城市設計結合自然環境,一方面是要突出城市個性,避免出現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另一方面,還應由城市設計結合自然環境創造舒適宜人的城市空間環境。從人性化的視角出發,舒適宜人的城市空間環境體現在城市街道、建筑布局、廣場、景觀、園林綠化等方面。
其實,基于自然環境條件的城市設計在我國古已有之。公元前220年秦咸陽城的規劃設計就是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環境的典范,咸陽城以渭水為紐帶分為渭北和渭南兩個部分。規劃注重與地形緊密結合,借地勢之高低,表現分區的主次關系,城市散布于廣闊的自然環境之中,自然環境直接作為城市重要景觀綠地,同時在設計布局時結合天體星象,顯示了天人合一的哲理,理性與感性交織,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結合,是我國歷史上罕見的城市規劃設計的大手筆。因此無論從城市的整體空間布局,還是建筑單體設計、街道的走向、景觀綠地的組織,都應從城市所處的自然環境條件相結合,順應地形地勢,充分考慮自然氣候條件,如降雨的多寡,是否多風,風向、風速、日照條件、溫度情況等。我國嶺南地區臨街常見的騎樓,就是結合當地多雨、濕度大的自然氣候條件而設計出現的一種適合當地自然氣候條件的建筑形式;除此之外,城市設計中對園林綠化樹種的選擇,也要結合當地自然環境條件,多選擇有代表性的地帶性鄉土植物為主,一方面通過本地植物大面積的栽植,從景觀上突出強調當地自然環境特色,另一方面利于植物的生長,節約造價。
2.2.2 設計結合傳統文化
我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文明歷史的國家,從歷史的發展延續中誕生、存留下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城市的物質空間形態如果被比作是軀體的話,那么城市文化則是城市的精神、思想和靈魂。沒有思想靈魂的城市,哪怕物質空間做的再美也是空洞乏味、易于疲勞的,而只有融入了文化思想靈魂,城市才可能歷久彌新,越來越有味道。城市文化涵蓋物質的、精神的、制度層面的、行為的很多方面。城市設計就是需要從各種層面的文化中吸取對城市文化建設有益的方面塑造城市精神。
我國有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精髓,包括從哲學、藝術、技術等多層面,從戲曲、詩歌、書畫、音樂等多方面都能給城市精神文化的塑造以啟迪的空間。而城市設計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主動提升城市品質和城市修養,而城市修養就是從城市精神塑造和文化沉淀中積累而來。例如,中國傳統哲學中,儒家和道家的文化思想是截然不同的,一個提倡入世一個提倡出世,一個樂觀積極一個消極避世。但它們在很多方面又是相輔相成的,這互為補充的又各自為政的哲學共同構成說明了宇宙萬物最樸素的構成哲學:一切事物用相對的概念來描述。因此,在中國很多城市設計中,對空間的理解都可以結合實與虛這樣一對矛盾統一的要素。很多典型的中國建筑空間的設計,都包含著“氣”與圍合,虛與實的結合。中國古建筑之美不在于其具體的物質要素,而更多時候體現在其組成的圍合方式產生的虛實相生的空間。再如我國傳統的書畫文化中,也包含著許多城市設計和空間設計的哲理。“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透露出書法和繪畫構成的多樣性,即緊張與松弛、整體與部分、對稱與失衡、平衡與失穩之間互為作用和影響的空間構成關系。而在城市的設計中,這些都是進行空間環境設計的基本法則。我們的城市設計不僅可以從深奧的哲學文化原理中得到啟迪,在設計中結合城市的物質空間的具體設計和創造,從物質形態上實實在在的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同時,地方典故、文人故事、民風民俗、特有的生活習俗的保留和延續等,都可以為提升城市活力,增添城市文化內涵,為塑造有個性、有品質、有修養的城市增加濃墨重彩的一筆。
2.2.3 設計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體現在城市設計的許多方面,大到空間尺度、空間的連通性與多樣性、空間色彩搭配等,小到標示標牌的明確性、城市家具的舒適性和擺放合理性、景觀及建筑小品的美觀及適當性等,都能體現城市設計對人的關懷。
尺度的人本化、這里的尺度不僅包括街巷的尺度,也包括建筑物的尺度以及因建筑物的存在而產生的空間的尺度。所謂尺度設計,就是應該從人的尺度出發,塑造具有一定圍合感、舒適、安全的空間,尺度要適宜于人與人的交往,更要為人與人的交往創造可能。
空間的多樣性體則是滿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論語中有談到:“君子和而不同”,主張的是在統一中允許差異和多樣,可以兼收并蓄,而在美學中,“和諧多樣的統一”,恰巧也是構成形式美的物質材料的總體組合規律。
城市設計中的色彩設計包括建筑色彩、街道色彩、植物色彩等,不同的色彩存在會對城市空間產生不同的作用和影響,如有吸收太陽輻射熱的作用;增加城市魅力、體現城市個性的作用;標示和區分不同建筑和城市分區的作用,柯布西埃的馬賽公寓,在不同單元之間的隔墻上涂抹了各種鮮艷的色彩,既標示了不同居住單元又使建筑具有個性化特征;情感方面的作用,從色彩的角度出發,使人對城市賦予抽象的情感意義,如暖色給人溫暖、愉悅的心里感受,冷色則偏向于寒冷、悲涼、低沉的感覺,而城市中大片的綠色往往帶給人的是新鮮、煥發積極向上的熱忱。
城市設計中,標示標牌的造型、材質、標示的明確性;城市家具,如休息坐凳、垃圾桶箱的位置合理、形式新穎且符合周圍環境,材質恰當;照明燈具的式樣美觀實用,且位置設置不留街道死角;景觀小品大方美觀等,都能體現對人本的關懷,體現設計以人為本,真正還城市于人。
城市設計是城市規劃中承上啟下的紐帶和橋梁,是將城市總體規劃的宏觀目標具體落實的工具,也是正確打開修建性詳細規劃的方式。在期待城市設計回歸應有的法定地位、等待落實具體的城市設計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出臺的同時,積極思考有關城市設計的應有的設計策略,這是一個城市規劃人的等待方式也是一種熱愛方式。
[1] 楊茳善,李曉東.中國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2] 劉頌,劉濱誼,溫全平.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
[3] 鄭正.尋找適合中國的城市設計[J].城市規劃學刊,2007(2).
[4] 呂斌. 城市設計面面觀 年會自由論壇[J].城市規劃,2011(2).
[5] 徐蘇寧. 設計有道——城市設計作為一種“術”年會特邀報告[J].城市規劃,2014(2).
羅曉玲(1979~),女,碩士研究生,講師,工程師。
TU201
A
[定稿日期]2016-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