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德州市水利局,山東 德州 253000)
德州市河道生態化建設研究
李燕
(德州市水利局,山東德州253000)
介紹了德州市近年來河道生態建設情況,分析了河道生態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規劃了治理目標,并提出推進德州市河道生態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德州市;河道治理;生態建設
德州市屬海河流域,徒駭河、馬頰河、德惠新河三干流縱貫全市,市內流域面積大于1 000 km2的較大支流有2條,300~1 000 km2的支流12條,100~300 km2的支流53條,30~100 km2的114條,河網密度達到0.32 km/km2,基本形成了干支相通,能排能調的河流水利系統。
1.1河道治理取得重大成效
1)建設“六縱三橫”主框架,水源調配能力顯著增強。全市實現了黃河水、長江水、本地水三水互濟、統籌調度。2)治理疏浚河道,通過治理102條流域面積30 km2以上的骨干河道,防洪減災效能明顯提升。3)建設農田灌排水網體系。通過推廣以河渠連通、渠道治理、攔蓄配套的現代化灌溉為主要特點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建成“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20.67萬hm2,為實現全市糧食“十二連增”奠定了堅實基礎。
1.2城鄉供水保障能力明顯提升
1)持續實施潘莊、李家岸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開展支渠與配套建筑物建設,建成支渠以上渠道364條,各類閘涵、揚水站等配套建筑物2 617座,引黃輸水能力得到顯著增強。2)興建平原水庫。目前,全市已建成的平原水庫有13座,在建5座,庫容達到2.6億m3,年調蓄水量達到5億m3。3)科學調配黃河水。工農業用水堅持計劃用水、合同供水,農業灌溉實行輪灌作業,用水秩序得以規范,供水保障水平明顯提高。
1.3城市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1)開展水利風景區建設。目前全市共建成水利風景區10個,其中國家級2個、省級8個。2)開展濱河景觀帶建設。目前,區內河道綠化率達84%以上,建成了錦繡川、九龍灣、減河濕地公園等一批風景區。3)開展以濕地為主題的公園建設。全市共投資9.76億元,建成濕地項目20個。4)合理安排生態用水,改善水體功能質量。使各水功能區水質明顯好轉,超標項目和超標倍數趨于減少,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1)水資源匱乏。德州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足600 mm,正常年份缺水量近2.5億m3,一旦遇到干旱年份,特別是黃河來水偏少時,缺水狀況更是雪上加霜。
2)防洪能力低。一是堤防建設不足。農村堤防線長、量廣,許多地段管理不到位,堤防破壞嚴重,嚴重影響防洪安全。二是配套工程建設不足。骨干河道上,節制閘等調蓄建筑物已連續運行多年,防洪能力降低;支流河道上配套建筑物建設滯后,絕大多數沒有閘涵等調蓄建筑物,遇到洪水無法阻攔,加大了下游防汛壓力。
3)水生態環境脆弱。在設監測站點的6個地表水水功能區,只有2個全年水質能夠達到Ⅳ類以上水質,其余全部為超Ⅴ類水。而淺層地下水污染物總體含量呈上升趨勢。
3.1加強河道治理,提供良好支撐
加快干流河道綜合治理,完善中小河道綜合治理。加快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步伐。加快實施小農水重點縣工程,積極爭取、整合利用,不斷擴大建設規模。加強末級水網工程建設,使現代水網體系更趨完備、防洪減災效能更加突出。
3.2應用先進技術,增強生態效果
對河道線型設計。總體原則是盡量恢復河道的天然形態,宜彎則彎,寬窄結合,避免線型直線化。對河道斷面設計。主流的河道斷面形式一般為復式斷面,在常水位以下部分采用矩形或者梯形斷面,常水位以上部分設置緩坡或者二級護岸。關于河道護岸形式。堅持植物與土工材料相結合的原則,使其具備一定的結構強度,同時為生物共生與繁殖提供場所,使河道具備自我修復、自我凈化等功能。對植物配置設計。常水位以下種植水生植物、河坡植物、河灘植物和洪水位以上種植河堤植物。
3.3實施景觀設計,打造親水平臺
確立河道景觀主題,設計主題鮮明的河道景觀帶。并合理布設景觀元素,打造立體多元的河道景觀帶。
3.4完善水資源調配,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一是加大引黃、引江調水力度,盡快彌補全市水資源供應缺口。二是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逐步減少地下水漏斗面積,最終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三是推動節水型社會建設縱深發展,節約寶貴的水資源,保持河道水量充足。
3.5建設特色水文化,提升生態化建設檔次
一是探索建立“一河雙人”河流生態保護制度。借鑒無錫市河長制管理經驗,實行行政管理與公眾參與聯合保護的模式,推進河道特色化建設。二是根據地域文化特點,挖掘地方特色水文化。將歷史典故、文化名人引入到河道建設中,提升生態化河道的檔次與水平。
4.1修訂管理辦法、修編整體規劃
1)出臺統一規劃和技術指南。當前河道生態化建設應從長遠、戰略的層面統籌設計,盡快研究制定相關規劃和技術指南,為河道生態化建設提供統一指導。2)制定出臺相應管理辦法。河道生態化建設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重大保障性基礎工程,應盡快制定相應管理辦法和管理實施細則,明確相關各方權利與義務,建立統一協調的工作機制,為該項工作提供政策基礎。
4.2加強有關職能部門的配合與合作
建議成立專門的河道生態化建設領導小組,由政府負責人或分管負責人牽頭調度,多部門圍繞中心,齊抓共管,合力推動工作開展。水利部門要制定建設規劃,明確建設標準,提供技術規范,保證建設質量。發展改革部門要做好項目審批、投資計劃審核下達等工作,監督檢查投資計劃執行和項目實施情況。財政部門負責撥付資金、監督管理資金等工作。土管部門要制定完善與之相關的土地審批、土地出讓收益等政策,做好堤防土地登記確權工作。衛生檢疫部門要做好河道水質監測工作,加強衛生監督。環境保護部門負責指導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和環境監管工作。農經部門要制定綠化種植規范,提出選擇植被種類意見,加強植被種植技術指導與管理。
4.3探索生態河道建設市場機制管理新經驗
1)創新投入機制。可實行受益區企業單位、工商戶等社會集資的辦法,誰受益、誰投資。同時,涉及市政、工業園等具有土地升值、房地產開發、企業落戶等經濟帶動效應的,可進一步實行土地開發與生態河道建設相結合方式,實現市場化籌集。
2)規范市場化運營機制。要規范河道管理范圍內的土地承包與養護辦法,深化河道與堤防、堤防與經營等問題上的所有權、經營權改革,實現河道生態化建設與市場機制的同步創新與發展,取得生態、社會、經濟的多贏。
4.4加大宣傳力度,營造生態河道建設社會氛圍
一是加大媒體宣傳。二是開展主題宣傳活動。結合“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同期宣傳河道生態化建設。三是加大社會宣傳。做好交通主干線、商場步行街、機關事業單位等區域的宣傳。深入學校、企業開展主題教育,為河道生態化建設爭取更大支持。
(責任編輯趙其芬)
TV85
B
1009-6159(2016)-06-0017-02
2016-02-01
李燕(1974—),女,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