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蒙,趙西虎
(蒙陰縣水利局,山東 蒙陰 276200)
蒙陰縣生態水利建設探討
秦蒙,趙西虎
(蒙陰縣水利局,山東蒙陰276200)
介紹了蒙陰縣以綠色發展為目標,建設生態水利的做法。通過開展生態水利工程建設,實現水域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
蒙陰縣;生態水利;工程建設
近年來,蒙陰縣在水利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生態水利理念,按照“打造生態蒙陰,建設美好家園”總體思路的要求,在工程建設中突出了生態、景觀、城鎮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改善和恢復了河流、水庫、塘壩等的自然生態環境,走出了一條生態興水之路。
蒙陰縣地處沂蒙山區腹地,年平均降水量為793 mm,屬干旱地區。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4.388 6億m3,人均占有805 m3,不足全國人均水平的2/5。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水資源供需矛盾變得更加突出。無論從水資源的現狀看,還是從縣域科學發展看,都必須堅持綠色發展為前提,加強水利建設,保護水質安全,發展生態水利。近幾年來,按照縣委、縣政府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效益才是最大效益”的經濟發展思路,堅持生態治水理念,突出生態建設涵養水源,強化工程建設存蓄水源,實施嚴格管理保護水源,建設飲水安全工程保障民生,形成了現代生態水利體系,有力地促進了全縣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1涵養水源措施
蒙陰山地丘陵占全縣總面積的94%。按照總體規化,將流域治理作為水利建設的源頭,統籌推進山、水、林、田、路、村治理,以小流域為單元,以水土保持為中心,以治山增綠為主線,堅持一治一座山,一治一條流域,累計實施水土保持、綜合開發、土地整理、環境整治等各類流域治理項目216個,其中治理小流域49個。建設500 m3以上小型蓄水工程951座、攔沙攔水壩3.2萬余座。目前,全縣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到90%,荒山綠化達到75%,植被覆蓋率達到70%。通過治理,極大地改變了蒙陰水土流失狀況,加快了全縣水保生態建設的步伐,建立起人與生態和諧相處的防護體系,形成了“一河清泉水、一條經濟帶、一根產業鏈、一道風景線”的水土保持生態治理新模式。
2.2蓄水工程措施
以水庫、河道為重點,以“生態帶、產業鏈、風景線”為標準,加強水系全面治理。在河道治理方面,注重城鄉統籌,全面協調推進,摒棄傳統治河理念,堅持生態治河,在確保實際防洪減災能力的同時,積極提升生態治河景觀效果,根據河道原有河道寬度,所處地理位置和自然地貌的不同,合理布置河岸線,宜彎則彎、易寬則寬,盡量保留河岸的原始形態。在工程措施上采取工程防護為輔、生態修復以及美化綠化為主的多種治理方式。因地制宜,能用天然石材的用天然石材,能用喬灌草結合的注重做好結合文章,壩底栽植水生植物,壩坡栽植灌木、草皮,壩頂栽植喬木,沿河兩岸建起高效農業示范園;另外,實行節節攔蓄,層層設防,最大限度地提升河道蓄水功能。在蓄水工程建設方面,兼顧生態、防洪和灌溉功能,注重與環境保護相統一,工程造型與周邊景觀相協調,工程布局與自然生態相適應,大中型工程與五小水利工程相結合。
2.3水資源監督管理措施
在水源保護上以建立水系生態保護帶為目標,重點抓好水源水質保護,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城區環境質量優良率、城市地表水達標率連續10年達到100%。一是完善水源保護區基礎設施。在水源地保護區范圍內分別設置了水源保護區、源頭水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及農業用水區保護管理的界碑、界標和界樁,明確了水源保護區范圍和水質保護目標,公布了保護范圍禁止事項,實行了生活垃圾的集中處理,對河流、水庫等水源地采取綠化帶建設和濕地建設,用生態措施來恢復水資源。同時,實行了嚴格有效的保護措施,清理了污染水質的養殖業。二是加強入河排污口的督查。對已存在的排污口進行登記,明確污染物的排放種類及排放量。并建立了排污口巡查制度,杜絕了在水源保護區內擅自設置排污口和偷排污水的現象,全縣飲用水源達到Ⅲ類以上標準。三是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結合全縣水資源綜合規劃,研究制定了各年度用水控制指標,監督各行政區域、行業及重點企業按分配的指標取水用水,確保了區域及行業用水控制在“紅線”之內。同時,對新建、改建、擴建的建設項目需要取水的,開展了水資源論證,保障了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
2.4飲水安全措施
堅持把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民生工程優先發展。一是堅持規劃先行,規?;l展。從蒙陰縣情出發,圍繞農村供水城市化、城鄉供水一體化的要求,把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納入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打破行政區劃界限,通過總體布局和分步實施,既為管網延伸清除了障礙,也為區域聯網整合留足了空間。二是標準化建設,打造精品工程。按照全縣水資源規劃和可持續利用的原則,精心做好水源工程選址,在新建的水源確保達標的基礎上,積極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飲水工程全部配備消毒設施,應用管網優化計算、自動控制運行、信息化管理等建設,實現了農村供水技術的歷史性突破,初步達到了群眾滿意、社會認可。三是健全機制,加強運行管理。堅持有利于管理、有利于群眾使用、有利于工程持續發揮效益的原則,按照“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經營、專業化管理”的要求,大膽探索和創新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機制。對單村小型供水工程,倡導用水戶協會管理模式;對規模大、跨村供水工程,倡導租賃、承包經營管理模式。通過創新運行管理機制,確保了工程建得成、用得起、長受益、良性循環持續運轉。
2.5宣傳教育措施
采取多種形式,廣泛深入地進行宣傳水生態知識,提高人們的水患意識。增強全民生態水利建設和保護意識,使全社會都認識到生態水利建設的重要性、長期性、艱巨性,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人類文明,就是發展生產力,激勵和動員每一個社會成員共同關注和積極參與生態水利建設和保護工作。
3.1加強領導,多措并舉發展生態水利
強化政府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作用,鼓勵全社會參與意識,同時增加投入,多方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到水生態建設中來。根據水資源承載能力,確定經濟結構調整意見,提出合理的初始用水水權分配方案;制定科學合理的水價調節機制和公平的水市場交易規則,用價格促節水。鼓勵社會公眾廣泛參與,成立用水戶協會,參與用水權、水價、水量的分配、管理和監督。
3.2全方位建設節水型社會
建設節水型社會,是解決水資源短缺的根本對策,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支撐,節約用水是一種有效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和增加水環境容量的戰略性對策,具有雙重效益。要加強和完善制度建設,進一步加強節水用水的宣傳力度,通過扎實有效的宣傳,促進各級領導干部和社會公眾認識建設節水型社會的重要現實意義,增強全社會的水資源憂患意識和節約意識,努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節水知識和技能,為加快節水型社會建設,促進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張玉燕)
X171
B
1009-6159(2016)-06-0023-02
2015-10-10
秦蒙(1982—),男,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