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愛麗
(山東省法官培訓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3)
堅持依法治水 緩解水資源矛盾
朱愛麗
(山東省法官培訓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3)
分析了山東省水資源供需狀況,以及水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探討了依法治水、完善水資源管理體系的一系列措施。
山東?。凰Y源利用;水污染防治;依法治水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作為一種不可替代的戰略性資源,水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越來越突顯,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類生存環境的改善,都離不開水資源的強有力支撐。因此強化依法治水,化解水資源供需矛盾,對于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對于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穩定健康發展,對于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任務目標,都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山東省是水資源十分短缺的省份,多年平均降雨量680 mm,人均水資源量不足全國的1/6,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4,屬于聯合國確定的人均占有量小于500 m3的嚴重缺水地區。同時,山東降雨還有時空不均和年際間變化大的特點,更加劇了水資源供需的矛盾。魯東南沿海地區,平均降雨量在850 mm以上,而魯西北地區還不足550 mm。在年內季節分布上,降水量多集中在汛期7、8月份。豐水年降水量超過800 mm,枯水年則只有400多毫米。在連續枯水年份,山東缺水問題更為嚴重,城鄉之間、工農之間、人畜之間爭水矛盾十分突出,經濟社會用水、城市生活及生產用水擠占農業用水的現象非常普遍,水庫、河道和坑塘內打井應急的現象屢見不鮮,許多原來農業灌溉水源地改為城市供水水源地。部分地區水資源的過量超采,導致當地河道斷流、濕地萎縮、地下漏斗區面積擴大、海水入侵等嚴重問題,2014年全省淺層地下水漏斗區面積超過1.4 萬km2,海水入侵面積1 100多平方公里,人為導致水土流失加劇的趨勢未能得到根本遏制??梢哉f水資源不足是制約山東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瓶頸因素。
一方面水資源不足,另一方面利用效率不高,兩個問題同時存在是現階段的一大特點。有關部門統計,2014年全省農業用水占到總用水量的2/3以上,達到68.2%,而農業灌溉許多還是大水漫灌模式,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約為0.6左右,離先進國家0.8的水平差距明顯。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雖有大幅下降,但仍然是節水先進國家的2倍左右。并且,城市和農村居民生活用水,以及服務業等其他方面用水過程中的浪費問題和跑冒滴漏現象都非常普遍。
同時,經過多年不懈努力,雖然山東域內水體的污染防控取得了明顯成效,多數河道也恢復了魚類的正常生長。但是,目前水體污染問題依然嚴重,矛盾仍然突出,黑水臭水問題和大面積死魚現象時有發生,劣V類河道長度占評價河道的1/5以上,重點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也只有50%稍多,不僅破壞了環境,影響了生態,也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緊缺的矛盾,與和諧發展、綠色發展要求和群眾的期盼有很大差距。
水利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認識上的不到位、投入上的不足,技術和設備的制約,也有監管方面的疏漏,還有用水體制機制的制約和水價等改革滯后等原因。要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必須多措并舉,綜合施策,尤其要強化依法治水。
3.1要樹立和增強治水的法律意識
要加強宣傳,讓社會各個層面都充分認識到依法治水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尤其水利從業者和管理者,要認識到法律是為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提供保障、維護秩序的必要手段,要主動拿起法律的武器真正依法行政依法治水。
很多實例表明,盲目注重發展,模糊或邊緣法律法規界限,對違法違規的涉水現象和做法聽之任之,已經帶來了慘痛的生態環境的惡化以及水資源的大量浪費。因此,從管理者這個角度來說,應清楚地認識到,保護水資源必須強有力地執行相應的法律法規和制度,學好用好相關法律法規,切實履行好自己的職責。
從社會和大眾群體來說,要充分認識水資源的有限性、不可代替性和極端重要性,不能簡單固執地認為水資源就是上天恩賜的,不用白不用,可以任意取用和揮霍,可以任意污染和破壞。并且要盡快樹立取水用水和保護水資源的法律意識和責任,增強節約用水意識,不能違法用水,不能打擦邊球,加快形成浪費和污染水資源可恥、節約利用水資源光榮的良好氛圍和社會風尚。
3.2進一步完善水資源治理的法律法規體系
治水離不開法律法規。必須自上而下建立一整套完備的涉水法律制度,對違法者進行必要的懲罰。為更好地治理水資源,我國相繼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山東也出臺了有關配套法規和政策。但就當前水利建設和治理的形勢和要求看,現行法律法規不完善和不適應的問題依然突出。比如,水利建設投入、水價管理等缺乏有效法律保障,有的法律條款缺失,有的條款可操作性不強,有的已經不適應新的形勢等。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新思路和治水理念,加快實現從粗放用水到節約用水轉變,從供水管理到需水管理轉變,從局部治理到系統管理轉變,從注重行政推動到向堅持兩手發力、實施創新驅動轉變,客觀上要求必須健全和完善水利法律法規體系,為水資源的統一科學管理和科學開發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3.3切實維護法律法規的權威
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其意義不僅在于文本本身,更重要的在于各項條款的落實。常言道,工作一分部署九分落實。過去既有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的問題,更主要的在于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有的該獎的不獎,該罰的不罰;有的該逮的不逮,該判的不判;有的該重罰的輕罰,該重判的輕判,甚至以罰代管、以情代法……如此等等。對此,群眾有意見,干部有看法,企業有怨氣,不僅踐踏了法律的尊嚴,更給科學治水、依法治水蒙上了陰影,必須下決心予以扭轉。對于個別違法亂紀并造成較大危害和社會影響的典型案件要從嚴從重從快處罰,起到殺一儆百的效果。執法者應該勇于擔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讓違法者付出應有代價,讓守法者享有尊嚴和利益。
3.4堅持全面依法治水
一是水行政部門要依法全面履行職能,加強監管,加快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
二是依法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等作為重大決策的必經程序。
三是加快建立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和重大決策事項終身責任追究制度,真正使決策者有職能、有權利、有責任,責權利相統一。
四是加大政府信息公開力度,使決策、執行、結果盡量公開透明,讓群眾參與,讓社會監督,讓企業放心,以利于更好地達到依法治水的目的。
(責任編輯趙其芬)
TV213.9
B
1009-6159(2016)-04-0034-02
2015-12-15
朱愛麗(1963—),女,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