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青,王 蕾
(1.淄博市水資源管理辦公室,山東 淄博 255032;2.淄博市太河水庫管理局,山東 淄博 255100)
淄博市城鎮化建設對水資源保護的影響
張青1,王蕾2
(1.淄博市水資源管理辦公室,山東 淄博 255032;2.淄博市太河水庫管理局,山東 淄博 255100)
以淄博市城鎮化發展與地下水使用情況為例,通過對城鎮化建設與水資源使用狀況進行分析,提出了城鎮化建設及加強水資源保護的幾點建議。
淄博市;城鎮化;水資源保護
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中,資源承載力決定了城市化發展,由于對資源的粗放式利用,資源危機日益顯現,資源匱乏已成為社會發展的瓶頸。如何充分發揮資源的最大效益,且保護好資源,實現人和自然和諧共處,已成為政府和社會的研究主題。現就淄博市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水資源利用與保護情況進行簡單分析。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淄博市非農化特征變化非常明顯。從淄博市1980—2010年全市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可看出:第一、二產業增加值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大幅提高,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向非農產業,2010年末,全市非農產業從業人員194.4萬人,占全部從業人員比重達75.7%,比1990年提高33個百分點,比2000年提高14.1個百分點。淄博市城鎮人口不斷增加,城鎮化率不斷提高。根據1953—2010年全國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淄博市城鎮化率達到63.12%,比全國(49.68%)、全省(49.71%)平均水平分別高出13.44個和13.14個百分點。
2.1水資源利用情況
淄博市位于山東省中部,依據淄博市水資源分布特點,同時考慮行政區劃和社會經濟水平,將淄博市自南向北劃分為3部分,南部沂源縣,中部包括張店區、淄川區、博山區、周村區、臨淄區、桓臺縣,北部高青縣,各區水資源供需狀況如下:南部以農業為主,且位于沂河源頭,大氣降水豐沛,水資源相對富足,水資源供大于求。中部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工業發達,人民生活水平高,需水量大,且境內河流均屬雨源型,大氣降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補給源,水資源供不應求,供水緊張,地下水超采嚴重。北部是傳統的農業縣,瀕臨黃河,客水資源豐富,水資源供需平衡。據統計,從淄博市1993—2010年水資源使用情況看,淄博市社會和經濟建設中,地下水占比額度較大。
據統計,20世紀90年代后,淄博市中部的地下水使用量占到全部用水量的80%~90%。為了滿足中部城市發展,不斷開發利用中部的地下水,資料記載,20世紀70年代起,淄博市中部相繼勘查開發了辛店、神頭、大武等16個地下水水源地,建立了淄博市自來水公司和周村、博山、淄川、桓臺自來水公司城市供水系統,受分質用水思路影響,城區單位自備水源井數量逐年增加,致使中部地下水嚴重超采,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出現了大面積的降落漏斗。且由于水資源保護意識差,保護措施不到位,使得水源地水質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四寶山水源地因水質嚴重超標而報廢、大武水源地局部受到石油類的嚴重污染,如不加大保護力度,將對整個水源地構成嚴重威脅。缺水已成為制約淄博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2.2多種水源開發利用情況
為了緩解水資源短缺,淄博市轉變用水思路,引進客水,按照 “優先利用客水,合理利用地表水,控制開采地下水,積極利用雨洪水,推廣使用再生水,大力開展節約用水”的用水原則。淄博市于1989年開始興建“引黃濟淄”供水工程。淄博市2010年引黃水量2.092億m3,尚有較大潛力;2002年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開工建設,淄博市引江受水量近期 0.5億 m3,2030年 2.2億 m3。2010年引太入張工程竣工通水,現向張店主城區日供生活用量10萬m3。據統計,近幾年由于轉變用水思路,加大水資源保護力度,地下水超采情況得到有效控制,地下水用水比例明顯降低。
3.1因地制宜,科學進行城鎮建設規劃
科學規劃是建設高質量城鎮的前提,在城鎮化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嚴格遵循與自然條件相協調的原則,按照上位規劃的要求,立足區域實際,統籌人口、用地、產業、空間、生態環境等要素,采取控制城鎮規模、優化城鎮布局結構、調整產業結構等措施,在環境承載能力范圍內,突出內涵式城鎮化發展理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有限的能源條件下,充分提升城鎮功能和人居環境。
3.2加強管理,嚴格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要全面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應從如下幾方面加強水資源管理:
1)科學合理配置水資源。根據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量、建設規劃、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等因素,綜合確定該區域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加強非常規水資源開發利用,制定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用水原則,實行水資源調度令制度,對全市水資源進行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調度、統一配置、統一監控。加強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規范取水許可程序,實行取水許可區域限批。
2)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區域建設項目必須加強節水設施建設,制定節水方案,嚴格執行節水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的規定。督促工業企業要采用先進技術、工藝和設備,提高水重復利用率,推廣農業節水技術,大力發展管灌、微灌、滴灌、噴灌,提高農業節水灌溉率,推廣節水的農業技術措施,建立節水型農業生產體系。
3)限制納污總量,有效保護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根據水資源的可再生能力和自然環境的可承受能力,科學劃定水功能區,強化區域綜合治理,大力發展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推廣生物肥料的使用,減輕面源污染,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協調發展,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3.3建設防治體系,科學集蓄雨水,充分利用中水
加大生態保護與恢復 ,嚴厲打擊亂排亂放、亂采濫挖、破壞生態等違法行為。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明確界定水環境保護與恢復責任,依法足額征收水資源費、水污染防治費和水土保持補償費,逐步探索和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多渠道爭取和利用資金,加快建設區域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環境保護工程,使水環境保護工作盡快走上良性發展軌道。進一步加大防污治污體系建設,實現中水回用。科學集蓄天然降水,實行雨污分流。
3.4引入市場機制,運用價格杠桿保護好水資源
建立水市場調節機制。發揮水的經濟杠桿作用,積極推進水價改革,使水價能夠反映水的供應成本。健全水價形成機制和水費收取制度,建立不同分區水源、水質以及用水戶之間的水價差異機制,合理調整供水價格。研究制定農村弱勢群體基本水權的經濟補助政策,適當考慮通過城市水費補貼農業水費。改革水價計價制度,實行超計劃、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
3.5加強宣傳教育,提高水資源保護意識
積極采取廣播電視 、報刊、網絡、標語、宣傳車等有效措施,向廣大群眾普及水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及相關知識,喚起廣大群眾自覺保護水資源的意識,摒棄日常生活中不良用水習慣。
3.6完善水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
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對在水資源保護工作方面取得較好成績的企事業單位和部門給予獎勵,對不執行水資源保護相關工作要求的給予處罰,以此激勵企事業單位和部門自覺做好水資源保護工作,達到切實有效保護水資源的目標。
(責任編輯趙其芬)
TV213.4
B
1009-6159(2016)-04-0036-02
2015-12-23
張青(1974—),女,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