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華
(東營市小清河管理處,山東 東營 257300)
小清河東營段運行管理與建設淺析
劉宗華
(東營市小清河管理處,山東 東營 257300)
通過分析在堤防維護、配套治理、執法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為此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確保工程良性運行,使工程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小清河;東營段;運行管理
小清河東營段為一河三堤,中泓河長34 km(不含上下游與濱州、壽光交錯河段7.14 km),堤防總長104.85 km。流經東營市廣饒縣的4鎮、2街道、1濱海新區、47個自然村和東營市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流域面積585 km2,干流配套各類建筑物131座,其中大型攔河閘1座,公路交通橋5座,生產交通橋13座,中小型排涵閘建筑物112座。
1.1工程配套不完善
工程不配套,部分工程防洪標準低。雖經96年干流綜合治理,由于干流治理建筑物配套資金缺口大,尚有1條大的支流溝入口敞開無控制建筑物,9處彎道險工未加固治理,小清河干流仍未統一進行標準化堤防建設,5處堤壩缺口未堵復,分洪道治理規劃未實施等問題,直接影響著防洪安全及工程、社會效益的發揮。
1.2土地未確權,管理困難
1996年治理占壓土地未確權,至今未依法補償,致使每年人大、政協議案久提不決,群眾意見大,上訪事件時有發生,直接影響工程運行管理和當地群眾及社會安定,管理難度大。
1.3濫墾亂植問題時有發生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濫墾亂植、濫搭亂建、不斷蠶食河道工程的現象時有發生,致使部分河道堤頂、灘地難以達到防汛要求,嚴重影響河道工程正常運行。
1.4管護經費投入不足,維護不及時
由于運行維護經費不足,維修不及時,常處于帶病運行狀態,嚴重影響工程效益的發揮,造成行洪排澇能力低。
2.1加大水法規宣傳形式
通過出動宣傳車、張貼標語、設置警示牌、宣傳牌等方式,加大河道水法規宣傳力度。通過報紙和電視,公布處理結果,提高違法案件影響力,讓群眾自覺維護,保障河道持續發展。
2.2提高巡查管理力度
在嚴格執行每周巡查制度基礎上,加強與公安、油區治安大隊合作,在河道重點堤段設立治安警亭,實時觀察運行情況,對水事違法行為做到早發現、早制止,把問題處理在萌芽狀態。
2.3制定出臺堤防長效管護細則
堤防工程“三分建七分管”,通過行政、經濟等手段,推行河道長效管護。探索公司化管護模式,對堤防進行經常性維修和養護,保障堤防工程安全。制作管護公示牌,公開管護目標、管護人員、管護標準、公布舉報電話,在日常管護中發現不法行為及時制止和上報,協助管理單位做好處理。
2.4加大公共財政投入
小清河為省管河道,建議省局提出省市縣分級資金籌措方案,將河道維護資金納入省級水利建設基金年度預算,逐年提高列支比例,用于河道工程的配套項目建設。
2.5推進工程治理進程
1)規劃工程。編制數字生態河道藍圖,按照“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聘請高資質的設計院和測量公司,秉承水生態文明理念,高規格編制《小清河東營段綜合開發及水生態修復治理規劃》,把整個堤防、險工、隱患堤、閘壩工程、村莊的高程GPS控制點、樁號、存在的問題、現狀照片、維護工程量落到河道三維地形電子圖上,為工程實施及規范化建設奠定綱領文件,也為日常巡查管護及應急搶修奠定基礎控制點。根據《生態治理規劃》,按照“統籌兼顧,先急后緩”的原則,逐步實施配套工程建設,加快工程建設步伐。
2)堤防工程。按照堤防道路標準化、堤坡園林化的要求,對多年違法盜土遺留的薄弱隱患堤防,兩側進行培土壓實修復加固,恢復到設計標準。堤頂按照二級公路標準規劃實施堤防道路標準化工程,道路寬中堤12 m,分洪堤10 m,右堤8 m,兩側路肩各2.5 m種植景觀樹,把堤防打造成抗洪搶險保障線,生態景觀線。
3)配套工程。按照省水利廳魯水規計字〔1999〕129號文件確定的淄河20年一遇防洪流量標準900 m3/s,盡快建設支流入口控制建筑物。
4)維護工程。根據《水利工程維修養護定額標準》,制定小清河維護工程實施方案,按照工程維護完成程度或堤防閘壩維護的完整性的標準,給予工程維護資金補助,堤防工程按每公里標準,閘壩維護按照年限及維修量給予補助,提高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
5)治理工程。對險工堤段采用自然原型、漿砌石加固、重力式擋土墻、生態混凝土砌塊、景石、生態護坡、植被網等多種形式進行治理,減少工程建設對環境的破壞,逐步進行水生態修復,為河道提供一個穩定、柔性、透水的保護層,提高河道行洪減災能力;實施分洪道綜合治理工程,結合城鎮化建設,逐步搬遷分洪道內四村莊,保證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確保防汛安全。依托水利工程管理保護范圍劃定工作,把96年治理未確權土地進行確權劃界,為工程管理、執法夯實基礎。
2.6建立汛情監測預報系統
按照“統一領導、統一調度、分級負責”的原則,規劃建立以信息采集為基礎,通信、計算機網絡為手段,決策支持系統為核心的防汛指揮體系。加快推進小清河綜合治理進程,提高河道行洪減災能力,建設實現險工河段水情、雨情、工情、閘位開啟和險情的實時監測系統,為科學防汛和救災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和科學依據。加大對河道防汛非工程措施和科技設施的實施力度,實現流域范圍內水、雨情、各節制閘啟閉狀況的資源手機終端共享;搞好科技現代化防汛推廣工作,加快建立應急響應機制,提升防汛現代化水平,加強防汛機制能力建設,加快建立全面完整的防災減災體系,逐漸實現河道信息采集的自動化、傳輸高效化和抗洪搶險決策科學化。
2.7加強服務管理,維護河道生態健康
加強河道管理人員的業務學習和教育培訓,主動參加上級的工程管理人員培訓,提高新常態下工程管理規范化、精細化管理的要求,有計劃的對技術人員進行不間斷教育培訓,提高新知識、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有針對性加強河道巡查人員執法培訓,提高敢于執法勇于執法的能力,維護河道工程安全運行。積極開展爭創規范化基層水管單位活動,將責任落實到每名職工,每個人一段責任堤防,提高每名職工緊迫感和責任感,促使工作用心用力,不斷提升管理水平。在保證河道原始行洪排澇功能下,采用多種水生植物凈化水質,恢復河道原有生態系統,提高河道生物多樣性,維護河道生態健康發展。在此基礎上,積極實施多功能開發利用項目,開發沿岸旅游文化資源,逐步恢復河道航道,促進流域內經濟社會發展。
河道運行管理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系統工程,連續性強、涉及面廣、遺留積淀問題多、歷史沿革影響深,管理難度大,在今后的工作中群策群力、集思廣益,積極落實工程籌資長效機制,不斷探索適應新常態的治理機制及管護模式,促進河道“五化”建設進程,最大限度的發揮河道工程的經濟、生態效益。
(責任編輯崔春梅)
TV85
B
1009-6159(2016)-04-0006-02
2015-08-31
劉宗華(1964—),男,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