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艷
(陜西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 陜西 西安 710001)
?
關中地區水系存在問題的治理措施初探
高旭艷
(陜西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 陜西 西安710001)
【摘要】關中地區是陜西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地帶,但面臨著水資源短缺且時空分布不均、水污染嚴重等問題。根據“山水林田湖為一個生命共同體”等新時期治水思想,結合關中天然水系特點及現狀存在的問題,在已成水利設施現狀的基礎上,通過合理布局濕地、蓄滯洪區等柔性治水措施,完善關中地區水系格局,推進區域水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水和諧。本文對此加以闡述。
【關鍵詞】水系格局; 水系治理; 柔性措施; 水生態文明
1關中地區概況及天然水系格局
1.1地理位置及戰略地位
關中地區地處陜西省中部,介于秦嶺和北山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海拔約325~800m,東西長約360km,南北寬20~100km,面積約5.55萬km2。地勢為南北高中間低,西部高東部低,中部是一個由西向東的地塹式構造盆地,渭河自西向東穿過盆地中部,兩側是經黃土沉積和渭河干支流沖積而成的關中平原,地勢平坦,土質肥沃,號稱“八百里秦川”。
關中地處秦嶺以北、北山以南,以其位居函谷關、大散關、武關、蕭關四關之中而得名,自古是我國戰略要地,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孕育了輝煌的周秦漢唐盛世,在我國乃至世界文明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邁入新的歷史時期,作為亞歐大陸橋的中心,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新起點,關天經濟區的核心區,一帶一路戰略重要節點,國家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關中肩負著承東啟西、連接南北,帶動陜西、引領西部發展的歷史重任。
1.2天然水系格局
關中地區主要河流為黃河及渭河干支流,黃河北干流自北而南縱貫關中東界,渭河干流自西而東橫貫關中平原中部,構成天然水系最主要的骨架。渭河支流進一步豐滿了關中水系,左岸支流由北向南流經黃土高原匯入渭河,右岸支流源于秦嶺南麓由南至北匯入渭河。黃河、渭河及渭河主要支流形成了“一橫十縱”的天然水系基本格局,共同勾勒出關中水系“羽狀”的特征格局[1]。
其中,“一橫”為渭河干流;“十縱”為黃河干流以及渭河九條主要支流,包括右岸的石頭河、黑河、灃河、灞河、沋河,左岸渭河以北的千河、涇河、石川河、洛河。
2水系治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關中地區地勢廣袤平坦,歷史上曾經水草豐茂、沃野千里、草木花香、生態良好,被文人墨客描繪為“渭水銀河清,橫天流不息”。關中地區因其優越的自然條件史稱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同時以八百里秦川著稱于世。曾經有十三個王朝在這里建都,創造了周秦漢唐盛世。秦時建設的鄭國渠、漢唐時建設的渭河漕運和長安城供水體系都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后來的“關中八惠”,開創了我國近現代水利建設的先河。新中國成立后,全省人民在渭河及其支流以及黃河干流上建設的一大批灌溉、供水、防洪工程,基本奠定了關中地區現代水利工程的大格局。特別是“十二五”以來,省委省政府為解決日趨緊張的缺水與嚴峻的防洪問題,舉全省之力抓緊實施了渭河綜合治理、引漢濟渭調水兩大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水利工程,同時正在加快推進另一項同樣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涇河東莊水利樞紐工程的前期工作,開創了全省水利建設的新局面。
但是,隨著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群眾對環境的要求日益提高,關中地區水系治理不足問題逐漸顯現,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a.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高,但調蓄能力與水源工程相互連通不夠。截至目前,區內已初步形成了以自流引水為主,蓄、引、提、調、井相結合的供水體系,但現狀地表水源以無調蓄能力的提、引水工程為主,具有調蓄能力的蓄水工程可供水量所占比例較低,調蓄能力不足。同時,雖然在渭北涇東、渭北涇西、渭河以南形成了幾個局域連通的灌溉供水網絡,但區塊之間缺乏連通,余缺互補性差,無法保證供水安全和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
b.防洪體系不完善,洪水調控、排沙減淤與蓄滯洪區設施建設滯后。隨著渭河綜合治理主體工程的建成,渭河干流與重要支流有了高標準的堤防、控導與蓄滯洪工程,設防標準的洪水可以得到有效預防,但仍缺乏防洪調蓄工程以及柔性的分滯洪區設施等,僅僅能夠局部控制洪水而不能管理洪水,無法提高利用洪水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
c.水環境及水生態惡化問題依然突出。河流水質總體較差,仍存在不達標問題;廢污水及主要牙污染物入河量均超過水系納污能力;部分污水處理及再生水回用設施建成后,因運行經費和監管存在問題導致實際運行效果不佳,再生水回用率偏低,甚至有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道;區域水資源短缺,為滿足不斷增長的工業和城鎮生活用水,不得不擠占河道生態用水,致使部分河段枯水期常出現斷流,水生態系統嚴重惡化;濕地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矛盾突出,農業生產、交通基建、城市建設侵占濕地,以及水質污染、生態用水緊缺等都對濕地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地下水超采未得到遏制,特別是沿渭城市寶雞、咸陽、西安、渭南等超采區的地下水位仍沒有恢復到超采前的歷史水位;與防洪、泥沙淤積、水資源短缺等方面的矛盾,制約著水景觀建設與發展;水文化歷史挖掘不足,產品結構較為單一。
3水系治理思想、布局及主要措施
3.1治理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及中央《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精神,以“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和“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等系統治水思想為統領,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從剛性治水向柔性治水轉變,加快山河江坡治理,實施大水大綠工程,修復水生態,改善水環境,盡可能地聚集水、留住水、涵養水、用好水,在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讓水資源真正成為造福人民群眾的寶貴財富。
3.2治理布局
以水資源自然稟賦為基礎,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以構建安全水系、健康水系和優美水系為目標,在滿足河湖功能前提下,構建以水系構架為載體,連通工程為紐帶,節點工程、柔性調控措施相結合,制度做保障,內部大循環、外部大連通,縱橫成網、河湖相連、渠庫相通、百庫千塘、濕地成片、湖泊鑲嵌、綠樹成蔭的關中水系格局。同時,以寶雞峽引渭渠道、引漢濟渭輸水干線、東莊水庫及古賢水庫供水線路為主,形成南、中、北三條人工水系通道,與天然河湖水系共同構成關中“四橫十縱”骨干水系格局。同時,中線自西向東、北線自東向西匯于涇河,將黃河、渭河及千河、涇河、石川河等北岸支流,以及馮家山水庫、東莊水庫、富平地下水庫、鹵陽湖等湖庫、濕地及蓄滯洪區聯通起來,形成貫通東西的人工水系通道,在渭河北岸再造一條“渭河”。
河流上游地區以及河堤、庫岸植樹種草綠化,固沙涵水,改善生態環境;中游地區布置建設蓄洪水庫、江河湖庫連通工程、引洪淤灌工程等,提高雨洪資源調控利用能力;秦嶺峪口以上減少人工干預,著力恢復自然修復能力;河流下游河灘、支流河口、秦嶺七十二峪口及污水入河口修建人工濕地,確保每個縣區至少有1處濕地,處理后的污水排入河道前必須先進入濕地降解凈化。
加大城鎮和工業污水處理力度,杜絕污水不經處理直排入河,大幅降低入河排污總量;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加大雨水資源利用,緩解城市內澇;有條件的城鎮河段,建設濱水公園、水面景觀等休閑和健身設施,改善人居環境;每個鄉鎮至少建設1處湖泊水面,有條件的鄉村恢復和建設蓄水塘壩澇池,充分利用雨水和再生水資源,促進鄉村環境改善。
持續推進渭河生態環境改善,打造關中八百里“中央公園”。西安市以重塑“八水繞長安”歷史勝景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寶雞市圍繞“山水寶雞”建設,打造關中旅游新地標;咸陽市圍繞“水秀咸陽”建設,打造現代歷史文化名城;渭南市圍繞陜西東大門建設,打造“關中水鄉”;銅川市借力“藥王故里”,打造“水耀銅川”。
3.3主要措施
a.蓄洪及連通工程。建設蓄滯洪工程8197處,年可蓄滯洪水6.94億m3,其中,蓄滯洪水庫92座,總庫容44.99億m3,滯洪庫容17.23億m3,年蓄滯洪水4.0億m3;地下水庫1座,總庫容約1.0億m3,可調蓄水量0.6億m3;蓄滯洪區10處(二華夾槽按1處),蓄滯洪容積1.53億m3,年可蓄滯洪水1.74億m3;塘壩澇池8094處,蓄滯洪容積0.33億m3,年可蓄滯洪水0.60億m3。引漢濟渭、古賢引黃等連通工程42處,可調引水量37億m3。
b.水生態修復工程。實施水生態修復建設工程854處,其中,生態水保障工程177處,提供生態水量8.14億m3;生態濕地225處,濕地面積9.89萬hm2;新建改擴建污水處理廠279座,新增處理能力290萬m3/d,新增再生水回用能力90萬m3/d;入河排污口人工濕地146處,濕地面積67hm2;地下水超采量壓減0.5億m3;地下水回灌26處,年回灌水量8057萬m3。
c.水景觀及水文化工程。恢復和建設湖池、橡膠壩等水景觀工程802處,水面面積1.37萬hm2;以關中城市群規劃為依托,構建以“漢唐文化、八水長安”為主題的西安(西咸新區)水文化主題板塊、以“周秦源頭,渭水神韻”為主題的寶雞水文化主題板塊、 以“秦風漢韻、渭河古渡”為主題的咸陽(楊凌)水文化主題板塊、以“耀瓷故里,漆沮交融”為主題的銅川水文化主題板塊以及以“人文薈萃,黃渭交匯”為主題的渭南(韓城)水文化主題板塊。
4實施效果
上述治理措施實施后,依托引漢濟渭、東莊水庫、黃河古賢引水等調、蓄、引工程,實施人工濕地、蓄滯洪區、河湖連通工程、海綿城市以及再生水利用等柔性治水措施,關中地區安全、健康、優美、智慧的水系基本建立:居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用水基本滿足,大中城市、重要集鎮和鄉村將達到規定防洪標準,洪澇災害損失程度顯著降低;主要河流生態水量得到保障,生態修復能力顯著提高,河流水質明顯改善,渭河生態長廊成為關中“中央公園”,城市湖泊水面及濱水休閑、健身、文化公園星羅棋布,河堤湖岸綠樹成蔭,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生態環境基本形成,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重現“長安大道沙為堤,早風無塵雨無泥”的歷史美好風貌。
On governance measures of the problems in Guanzhong region water system
GAO Xuyan
(ShaanxiWaterConservancyElectricPowerSurveyDesignInstitute,Xi’an710001,China)
Abstract:Guanzhong region is the core bel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haanxi Province. However, the region suffers from problems of water resources shortag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time and space, severe water pollution, etc.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uanzhong natural water system and problems in present situation are combined according to ‘mountain, water, forest, field and lake form one community of life’ and other water-control ideas in new period. Water system pattern in Guanzhong region is perfected, regional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promoted, and human-water harmony is realized on the ba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of built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through rationally arranging wetland, flood storage and detention areas, as well as other flexible water conservancy measures, which are expounded in the paper.
Key words:water system pattern; water system governance; flexible measures;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OI:10.16616/j.cnki.10-1326/TV.2016.02.009
中圖分類號:TV21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 4774(2016)02- 0032- 03